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及历史)

关于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校训“经世致用,学贯中西”是其办学精神与教育理念的高度凝练,深刻反映了学校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追求与时代担当。这八个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近代以来追求民族复兴、教育救国的宏大叙事之中,同时紧密结合了黑龙江省作为对俄沿边开放重要省份的地缘特色以及全球化时代对外语外贸人才的迫切需求。“经世致用”承袭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哲学,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计民生,避免空谈,注重实践效用;而“学贯中西”则体现了学校在文化交融时代的开放胸襟与战略视野,要求师生不仅精通外语与外国文化,更要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游刃有余,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该校训的历史脉络与学校从单一语言技能培训到综合性应用型外国语大学的转型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它不仅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更是指引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根本方针。理解其内涵与历史,对于把握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办学特色与发展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校训的深度阐释与历史溯源


一、 校训文本的语义解析与哲学根基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将“经世致用,学贯中西”确立为校训,这八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教育理念和时代精神,对其进行逐层解析是理解其深刻内涵的第一步。


1.“经世致用”的内涵探微

  • “经世”的源流:“经世”思想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先秦儒家。孔子周游列国,旨在推行其政治理想,即为“经世”之实践。宋明以降,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以及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大力批判空疏的理学与心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学问应服务于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这构成了“经世”思想的核心——一种积极入世、关怀民瘼、致力于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担当精神。
  • “致用”的指向:“致用”强调效用与价值,是检验“经世”理想是否落地的标准。它反对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追求知识的实用性和转化能力。在高等教育语境下,“致用”直接指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它要求教育教学不能止于理论传授,必须与行业需求、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其所学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社会价值。
  • 二者的辩证统一:“经世”是目标与情怀,“致用”是方法与路径。二者结合,形成了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的鲜明导向:培养的不是闭门造车的学者,而是心怀天下、脚踏实地的建设者;追求的不仅是个人学术精进,更是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力量。


2.“学贯中西”的现代意蕴

  • “学贯”的境界:“贯”意味着贯通、融会,而非简单的并列或拼凑。“学贯”要求学习者对知识体系达到深度融合、触类旁通的境界。它超越了单一学科或文化领域的局限,追求一种综合性的、跨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 “中西”的范畴与挑战:“中西”在这里是一个象征性的指代,代表着中国本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尤其是与学校重点发展的语言对象国文化(如俄、日、英、法等)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学贯中西”意味着要打破文化隔阂与偏见,既要深刻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文化自信,又要以开放、平等、尊重的态度,深入系统地学习并理解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学、历史、社会、制度等,把握其文明脉络。
  • 培养“跨文化使者”: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在中西文化之间自由穿梭、有效沟通、并能为促进文明互鉴做出贡献的国际性人才。这样的毕业生,不仅具备精湛的外语技能,更拥有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全球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 校训确立的历史背景与时代动因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学校在发展进程中,顺应国家战略、区域需求和教育规律,逐步凝练并确立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


1.地域基因与时代召唤

  • 黑龙江省的对外开放传统:黑龙江地处东北亚中心区域,与俄罗斯有着漫长的边境线,是中国对俄开放的重要门户。历史上,哈尔滨更是因中东铁路的修建而成为著名的国际商埠,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历史渊源,使得该地区对外语、外贸、外交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学校诞生于此,天然地承载着服务地方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使命。
  • 改革开放与高等教育转型: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社会对既懂外语又通专业、既了解国际规则又熟悉国情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激增。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许多高校开始重新定位,探索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作为一所新兴的外国语院校,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自身定位。


2.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 从单一到综合的跨越:学校的前身可能主要以培养语言技能型人才为主。但随着社会发展,单纯的语言工具性培养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学校需要向多科性、应用型大学转型,增设与国际经济、贸易、旅游、管理、人文等相关的专业。这一转型过程,迫切需要一种统领性的理念来凝聚共识、指引方向。
  • 办学理念的凝练升华:在总结办学经验、展望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决策者和师生逐渐认识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外”字特色,但特色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根基之上。这个根基,一方面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经世致用),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养的塑造(学贯中西)。将这两者结合,恰好能够准确概括学校的办学理想和人才培养规格。


3.校训的正式提出与共识形成

  • 广泛的讨论与论证:校训的最终确定,通常会经历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学校层面可能组织专家学者、资深教师、校友代表乃至学生代表进行多轮研讨,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国内外著名大学校训以及学校自身传统中汲取灵感,反复推敲措辞,力求言简意赅、意蕴深远。
  • “经世致用,学贯中西”的胜出:在众多备选方案中,“经世致用,学贯中西”因其既能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价值追求,又能彰显外国语大学的现代使命与特色,同时词语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最终被确立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准则。它的颁布,标志着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办学理念进入了一个更加系统化、自觉化的新阶段。


三、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深远影响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将“经世致用,学贯中西”的精神内核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校园文化等各个环节,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


1.指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为践行“经世致用”,学校大力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例如,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推广“订单式”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开设模拟联合国、国际谈判等实践性课程;利用地处边境的优势,组织学生参与哈洽会、中俄博览会等大型国际活动的志愿服务与翻译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
  • 构建“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落实“学贯中西”,学校积极打破专业壁垒,推行“外语+专业”(如英语+国际贸易、俄语+旅游管理)、“专业+外语”等培养模式。
    于此同时呢,强化国学经典、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并开设大量关于对象国国情、文化的课程,举办国际文化节、学术讲座,营造浓厚的跨文化交流氛围,致力于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2.塑造特色校园文化与精神标识

  • 物质文化的载体:校训被镌刻在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上,出现在宣传册、网站、毕业纪念品等各类载体中,时刻提醒师生其核心价值。学校可能建有体现中西文化交融的景观,如“中华园”、“世界语言广场”等,使校训精神物化于校园环境。
  • 行为文化的导向:学校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要仪式,反复宣讲校训内涵。评选表彰践行校训精神的优秀师生典型,如“实践先锋”、“文化交流使者”等,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学生社团活动,如外语角、国学社、国际关系研究会等,也成为践行校训的生动舞台。
  • 精神文化的内核:久而久之,“经世致用,学贯中西”内化为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学子的独特气质。他们普遍表现出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放包容的心态、跨文化适应的自信以及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志向。


3.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

  • 拓展国际合作网络:在校训指引下,学校将国际化作为核心发展战略,积极与海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教师互访、合作科研、联合培养等项目。特别是依托地缘优势,深化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高校的交流。
  •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学校不仅“请进来”,邀请国外专家学者讲学,也鼓励师生“走出去”,参与国际会议、海外实习。通过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建立国别与区域研究机构等方式,主动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切实履行“学贯中西”、促进文明互鉴的使命。


四、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校训“经世致用,学贯中西”愈发彰显其前瞻性和生命力。


1.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冰上丝绸之路”的构建,黑龙江作为关键节点,需要大量精通沿线国家语言文化、熟悉国际规则的应用型人才。校训所倡导的“学贯中西”正是培养此类人才的基石,而“经世致用”则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切实服务于项目建设。
  • 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需要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外国语大学是培养跨文化理解与沟通人才的摇篮。校训激励师生成为增进中外友好、传播中国声音、促进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2.应对高等教育发展新挑战

  • 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在重塑社会形态和职业结构。校训强调的“致用”和“贯通”,要求学校必须关注未来社会需求,将新技术融入教学,培养学生适应变化、终身学习的能力,避免所学知识与时代脱节。
  • 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强调技能培养的同时,校训中的“经世”情怀蕴含着深厚的家国天下责任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既有专业才干又有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指引学校未来发展方向

  • 持续深化内涵建设:未来,学校仍需不断丰富和发展校训的时代内涵。在“经世致用”方面,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学贯中西”方面,加强国别和区域研究,提升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 打造不可替代的办学特色:在高等教育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坚定不移地围绕校训打造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文化,使“黑龙外院”品牌更加鲜明,成为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在国际交流中具有独特魅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外国语大学。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校训“经世致用,学贯中西”是其立校之本、兴校之魂。它源于历史,基于现实,指向未来。这八个字不仅记录了一所大学在时代浪潮中的思考与选择,更将持续照亮无数学子的人生道路,激励他们成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为中国更深层次地融入世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863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5.9168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