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北二外建校背景)

综合评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作为中国外语外事、旅游经贸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其创立与发展深深烙印着新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战略与时代需求。学院的诞生并非孤立的教育事件,而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内外复杂局势交织下的必然产物。其时,新中国亟需打破外交孤立,拓展国际交往空间,频繁的外事活动对高水平、复合型外语外事人才产生了爆炸性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入调整发展期,对了解外部世界、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在原外交学院分部基础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于1964年正式创办。它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为国家外交外贸、文化交流与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翻译、外事干部的特殊使命,其“外”字当头的基因决定了它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办学特色。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二外虽历经风雨,但始终恪守“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的校训精神,不断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深化的新形势,从单一的外语院校成功转型为以外国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为优势特色学科,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为中国对外交往事业输送了大批栋梁之材,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独具特色的篇章。
建校背景:时代呼唤与国家战略的结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世界处于冷战格局的深化期,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异常复杂。一方面,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陷入孤立;另一方面,与西方大多数国家尚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国际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为了打破封锁,寻求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新中国迫切需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后兴起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外交机遇,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成为重要的外交方向。这一系列积极的外交举措,使得对外语翻译、外事管理、国际文化交流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空前迫切且数量巨大。

从国内层面看,经过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国家进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阶段。尽管面临困难,但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以服务于国内建设的需求日益凸显。原有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无论从规模还是专业结构上,都已难以满足这种爆炸性增长的需求。特别是兼具良好政治素质、扎实外语功底和广博国际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外事人才极为短缺。

在此历史关头,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深刻洞察到培养新一代外事干部对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他亲自倡导并推动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建立。1964年,在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前夕,由原外交学院分部为基础,整合相关资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正式成立。学院的建立,是新中国自主培养外语外事人才战略的关键一步,其定位明确为:为国家外交、外贸、对外文化宣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又红又专的外语翻译和外事工作干部。这一创办背景,决定了二外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鲜明的国家使命,其发展轨迹始终与共和国的外交事业同频共振。


创校初期:筚路蓝缕与特色初显(1964-1966)

建校之初,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紧张、教材体系匮乏等诸多困难。校址选在北京定福庄,当时周边尚属郊区,条件较为艰苦。但凭借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的坚定信念,首批创业者和师生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迅速开启了教学与建设工作。

师资队伍组建:学院的师资来源多元化,构成了其独特的教学基础。

  • 外交学院分流教师:作为建校基础的一部分,原外交学院的一批优秀教师转入二外,带来了严谨的学风和外交外事教学的初步经验。
  • 归国华侨与留学生:一批学有所成的归国华侨和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加入教师队伍,他们语言地道,熟悉对象国文化,为学院注入了国际化的活力。
  • 国内高校支援教师:从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抽调或聘请部分教师前来任教或兼课,保证了基础教学的质量。
  • 外国专家:在可能的情况下,聘请了少量外国文教专家,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水平。
这种多元化的师资结构,使得二外在起步阶段就具备了一定的开放性和国际视野。

专业设置与教学特色:初创时期,学院主要开设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捷克语、阿尔巴尼亚语等数个语种专业。教学上强调以下几个特点:

  • 政治素质优先: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又红又专”,确保培养的人才忠诚于国家事业。
  • 强化语言实践:非常重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强调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尤其突出口语和翻译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外事工作的即时性要求。
  • 注重知识复合:在语言学习之外,开设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对象国概况、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成为具备广博知识的“杂家”。
  • 半军事化管理:对学生实行较为严格的管理,注重培养其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这在外事工作中被视为重要素质。
这些早期形成的教学特色,为二外日后“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其毕业生以外语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十年动荡:艰难维系与曲折前行(1966-1976)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高等教育事业遭受严重冲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亦未能幸免。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学校一度停课,领导和许多教师受到批判和冲击,学校陷入混乱状态。这一时期,学院的办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二外的部分师生仍以各种方式尽力维系着外语教学的火种。由于国家外事工作在特定领域和层面仍需进行,对翻译等人才仍有零星需求,学校偶尔会承担一些短期的外语培训任务。部分师生在逆境中坚持自学或小范围开展教研活动,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坚守。这段曲折的经历,虽然延缓了学院的正常发展,但也磨练了师生们的意志,使其对教育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动荡岁月中的坚守,为日后复课复兴保留了一定的基础。


改革开放:焕发新生与战略转型(1977-1990年代)

1976年“文革”结束,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院进入了恢复、改革、拓展的快车道。

教学秩序恢复与学科拓展:学院迅速拨乱反正,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制度,重建正常的教学和管理秩序。在巩固原有外语优势的同时,敏锐地捕捉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需求。

  • 旅游管理学科的兴起:随着国门打开,国际旅游业迅猛发展,国家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二外审时度势,于1979年在全国率先设立旅游系,后发展为旅游管理学院,成为中国旅游教育的开拓者和引领者。这一决策极具前瞻性,使“外语+旅游”成为二外最鲜明的办学特色之一。
  • 经贸类专业增设:为适应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需要,陆续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等经济管理类专业,探索“外语+经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 人文社科领域延伸:开设国际政治、法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构建起以文学为主体,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雏形。
这一时期的学科拓展,标志着二外从单一的外国语学院向多科性外国语大学转型迈出了关键步伐。

国际化办学深化:改革开放为二外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打开了广阔空间。学院积极与国外大学、教育机构建立联系,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交换、合作科研等项目。聘请外籍教师的规模和层次显著提升,选派教师出国进修访学成为常态,校园的国际化学术氛围日益浓厚。这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世纪之交:深化改革与内涵提升(1990年代末-21世纪初)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政策的实施,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国际化人才要求的提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学院的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教育教学改革:学院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质量工程全面实施,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学名师等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研究生教育获得较快发展,硕士点数量增加,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

科研实力增强:改变过去“重教学、轻科研”的状况,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科研激励机制,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如中国旅游研究院、跨文化研究院等。在外国语言文学、旅游管理、国际问题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办学条件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得到大规模建设和改造,新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公寓相继落成,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推进,为师生的教学、科研和生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新时代征程:特色引领与创新发展(2010年代至今)

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

“双轮驱动”战略:学院坚定实施以外国语言文学旅游管理两大优势学科为引领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方面,不仅保持传统语种优势,还积极发展非通用语种,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在旅游管理学科方面,持续巩固国内领先地位,致力于成为国家旅游业发展的智库和人才培养高地。这两大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服务国家战略:二外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等重大战略。成立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等智库平台,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承担大量国家级重大活动的翻译、会务、志愿者服务等工作,如北京奥运会、APEC会议、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冬奥会等,展现了二外人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和“旅游人的港湾”。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持续推进“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开设翻译人才实验班、外交学实验班等,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国际化办学向纵深发展,与海外高校合作建立孔子学院,学生海外留学、实习比例显著提高。

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的校训精神,打造具有二外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翔宇精神”讨论、外语文化节、旅游学术文化节等,营造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持续提升。

回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它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从响应国家外事需求而诞生,到顺应改革开放大潮而转型,再到服务新时代强国战略而创新,二外每一步发展都紧扣时代脉搏。其校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一部锐意进取的改革史,更是一部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的奉献史。面向未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954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3.2718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