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昆明传媒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昆明传媒学院校训)

关于昆明传媒学院校训的详细阐述昆明传媒学院作为一所以传媒艺术为特色,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其校训不仅是学校精神的高度凝练,更是其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校训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载体,对内凝聚师生共识,引领学风建设,对外展示学校形象,传递教育使命。昆明传媒学院的校训深刻融合了时代要求、地域特色与行业使命,既强调专业技能的锤炼,又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既鼓励创新思维的迸发,又倡导责任意识的担当。它不仅是学生求学路上的精神灯塔,也是教师治学育人的根本遵循,深刻反映了学校在传媒教育领域坚持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根本宗旨。通过对校训的深入解读,可以窥见学校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塑造具有国际视野、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传媒人才。
一、昆明传媒学院校训的具体内容昆明传媒学院的校训是“明德崇学,笃行致远”。这八个字汲取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同时紧密结合现代传媒教育的特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

“明德”一词源自《大学》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强调的是彰明高尚的品德,修身养性是成才之本。在传媒行业的语境下,“明德”具有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它要求未来的传媒人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坚守新闻真实,维护社会正义,传播正能量。在信息爆炸、舆论纷杂的时代,传媒工作者的人格修为直接关系到公共信息的质量和社会的价值导向。

“崇学”即崇尚学问,追求真知。它鼓励师生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与渴求,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在专业上不断深耕。传媒行业技术迭代迅速,跨界融合趋势明显,“崇学”不仅意味着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意味着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紧跟行业发展,适应媒介形态的变革。

“笃行”出自《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去实践。对于应用型特征鲜明的传媒学院而言,“笃行”是其育人模式的核心。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制学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磨练专业技能,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执行能力。

“致远”意指志存高远,成就远大理想。它寄托了学校对学生未来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不局限于眼前所学,而要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具备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在未来的人生和职业道路上能够行稳致远,成为引领行业乃至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这八个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逻辑:“明德”是立身之基,“崇学”是成才之路,“笃行”是实践之法,“致远”是终极之志。它们共同奠定了昆明传媒学院人才培养的哲学基础和价值坐标。
二、校训与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的深度融合校训绝非孤立的文字口号,而是与学校的整体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昆明传媒学院将“明德崇学,笃行致远”的校训精神全面渗透到其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

在办学理念上,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与校训中的“明德”首尾呼应。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为前提,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确保培养出的学生首先是品德合格的社会公民。

在育人目标上,学校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传媒人才。这一目标直接体现了“崇学”与“笃行”的要求。“崇学”对应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厚的专业底蕴;而“笃行”则直接指向“应用型”和“创新型”,强调通过反复的、创新的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成果。学校搭建了先进的实验教学中心、校企合作基地,并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正是对“笃行”精神的具体贯彻。

而“致远”则体现在学校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关怀上。不仅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更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校友网络建设等,支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希望他们未来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因此,校训是学校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办学理念的灵魂所在,也是检验育人成果的最高标准。
三、校训对师生群体的具体指引与影响校训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指引力和塑造力,它对学校的不同群体产生了深远而具体的影响。

对于学生而言,校训是他们四年大学生活的行动指南和成长标尺。

  • 在学业上,“崇学”精神激励他们刻苦钻研,广泛涉猎,不仅满足于通过考试,更要追求学问的真谛。在图书馆、在课堂、在研讨中,形成勤学、好问、深思的优良学风。
  • 在品德修养上,“明德”要求他们从日常小事做起,遵守学术规范,恪守诚信原则,培养同情心与公德心,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 在能力锻炼上,“笃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和各类创作实践。无论是运营一个校园自媒体,还是完成一部微电影创作,都是对“笃行”精神的践行。
  • 在人生规划上,“致远”引导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将个人理想与国家传媒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不畏艰难,追求卓越。

对于教师和教职工群体而言,校训同样是他们履职尽责的道德准绳和专业要求。

  • “明德”要求教师必须是“人师”与“经师”的统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师德风范感染和引导学生。
  • “崇学”督促教师保持学术热情,追踪学科前沿,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以丰富的学识照亮学生前程。
  • “笃行”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理论,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模式,成为学生实践路上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 “致远”则希望教师拥有教育家的情怀,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奠基,同时也追求自身职业发展的新高度。

通过校训的浸润,师生共同营造了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品德、重视实践、胸怀理想的独特校园文化氛围。
四、校训在校园文化与环境中的体现与传承校训的精神并非悬于高空,而是物化、具象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项活动中,成为一种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活的文化。

在物质环境层面,校训被醒目地镌刻在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上,如主教学楼、图书馆或文化石,让师生在日常行走坐卧间都能感受到其无声的教诲。学校的宣传栏、官方网站、官方新媒体平台以及各类出版物上,校训也是核心的视觉元素和精神标识。

在文化活动层面,校训是各类主题活动的灵魂。例如:

  • 围绕“明德”,学校会开展“师德标兵”、“优秀学生干部”评选、诚信考试主题教育、公益慈善活动等。
  • 围绕“崇学”,会组织读书报告会、学术讲座、名师论坛、学风建设月等,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 围绕“笃行”,则会大力支持专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假期社会实践、毕业作品展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
  • 围绕“致远”,会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校友分享会、国际交流项目宣传等,帮助学生开阔眼界,规划未来。

在制度层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学生守则、教师行为规范、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等,其制定和实施都渗透着校训的价值导向,确保了校训精神不流于形式,而是落实到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校训的传承更是一代代师生的接力。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往往是解读校训,让新生从踏入校门起就了解并认同学校的核心价值。毕业典礼上,校训是对毕业生最后的嘱托和殷切的期望。校友们在社会上的卓越表现,则是对校训精神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传承和弘扬。
五、校训的时代意义与未来展望在当今这个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明德崇学,笃行致远”的校训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面对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算法偏见等挑战,“明德”的重要性空前凸显。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能够坚守真相、捍卫伦理的传媒卫士,是传媒教育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崇学”的内涵也在扩展,它意味着对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知识的开放与拥抱,要求传媒人才具备跨界学习和融合创新的能力。“笃行”的方式在变革,实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采写编评,而是扩展到数据可视化、产品运营、跨界项目合作等更广阔的领域,要求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敏捷的项目执行力。“致远”的视野则更加全球化,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参与全球媒体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传媒人才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人类关怀。

展望未来,昆明传媒学院的校训将继续作为其发展的定盘星和压舱石。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优化,以及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持续响应,校训的精神内核将保持稳定,而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和践行的路径将不断丰富和创新。它将继续引导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媒体发展,德才兼备,敢于实践,志存高远的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文化传媒事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校训的力量,正在于它能够连接过去与未来,激励一代又一代传媒人在变化的时代中坚守不变的价值追求,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6222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5658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