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宁德师范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宁德师院校训释义)

综合评述宁德师范学院的校训是“崇德、弘毅、笃学、躬行”。这八个字,言简意赅,意蕴深远,不仅是镌刻于校园一隅的箴言,更是深深融入学校血脉的办学灵魂与育人圭臬。它系统性地构建了一个从内在品德修养到外在实践担当的完整人格培育体系,精准地反映了高等师范教育的核心使命与时代要求。“崇德”是基石,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道德情操的培养置于首位,体现了为师者“身正为范”的必然要求。“弘毅”是品格,倡导学子拥有宽广的胸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应对未来教育事业的挑战与人生的波澜。“笃学”是路径,要求师生以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态度追求真知,夯实专业基础,永葆探索精神。“躬行”是归宿,凸显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鼓励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服务社会、检验真理、实现价值。这四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勾勒出宁德师范学院所致力于培养的——既有扎实学识又有高尚师德,既能志存高远又能脚踏实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建设者的清晰画像。深入解读这一校训,对于理解学校的文化底蕴、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宁德师范学院校训“崇德、弘毅、笃学、躬行”的深层解读与文化实践

一所大学的校训,是其历史传统、文化精神、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高度凝结,是引领师生言行、塑造校园风气的精神旗帜。宁德师范学院,坐落在被誉为“闽东延安”的宁德市,其校训“崇德、弘毅、笃学、躬行”如同一部微缩的经典,深刻阐述着教育的本质与人才培养的规律。这八个字,并非简单的词汇并列,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逻辑严密的教育哲学体系,它指引着一代代宁师人砥砺前行,在闽东这片热土上书写着教育的华章。


一、 “崇德”:立身之本与教育之魂

“崇德”,意为推崇高尚的品德,将道德修养置于个人成长与事业追求的首位。这是校训的基石,也是整个教育大厦的根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始终是衡量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的核心尺度。《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以培养未来教师为核心的师范院校而言,“崇德”更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崇德”是对师范生职业本质的内在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一个教师的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形成。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育者自身德行有亏,即便学识再渊博,也难以承担起“范”的责任。宁德师范学院将“崇德”置于校训之首,正是要时刻提醒全体师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首要的是锤炼品德,涵养君子之风,做到“师德”高尚。学校通过一系列举措将“崇德”落到实处:

  • 融入课程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中深入阐释“崇德”的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融入专业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 营造文化氛围:通过评选师德标兵、举办道德讲堂、讲述优秀校友事迹等方式,在校园内营造见贤思齐、崇尚品德的浓厚氛围,使道德教育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 注重行为养成:将道德要求细化为日常行为规范,从课堂纪律到宿舍文明,从师生礼仪到学术诚信,引导学生在点滴生活中践行“崇德”理念,实现由内而外的品格塑造。

因此,“崇德”在宁德师范学院的语境下,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修养,更是一种职业信仰和教育情怀的体现。它要求未来的教师们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道德的引领者,以自身的光辉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二、 “弘毅”:坚韧意志与远大抱负

“弘毅”一词,源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弘”指心胸宽广、志向远大;“毅”指意志坚定、果敢坚韧。二字结合,意指读书人必须有恢弘的气度和坚毅的品格,因为其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宁德师范学院将“弘毅”纳入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迎接挑战、担当重任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一方面,“弘毅”体现为志向的远大。师范教育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从事教育事业需要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开阔的视野。宁德师范学院地处闽东,长期以来,这里的教育工作者为改变山区面貌、促进区域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校训中的“弘”,正是鼓励学子要跳出地域限制,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中,树立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志向。它反对目光短浅、安于现状,倡导一种“心系天下,教育报国”的博大情怀。

另一方面,“弘毅”更体现为意志的坚韧。教育之路并非坦途,尤其是深入基层、扎根乡村的教育工作,往往会面临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等困难。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难以持之以恒。“毅”的品质,正是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的关键。学校通过多种方式磨砺学生的“毅”志:

  • 艰苦环境锻炼:组织学生参加支教、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中了解国情、社情、教情,锻炼其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 学术科研攻坚:鼓励学生参与具有挑战性的科研项目,在攻克学术难题的过程中培养耐心、细心和恒心,体会“毅”在求知路上的重要性。
  • 榜样力量引领:宣传张桂梅等教育楷模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深刻理解“毅”的伟大力量,从而内化为自身成长的精神动力。

“弘毅”与“崇德”相辅相成。高尚的品德决定了前进的方向,而坚韧的意志则保障了能够沿着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个既有崇高师德又有顽强毅力的教师,才能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


三、 “笃学”:求知态度与专业根基

“笃学”,意为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学习。这是成就学业、夯实专业基础的必然路径。在知识爆炸、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笃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师范生而言,拥有扎实的学识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是赢得学生尊重、有效开展教学的前提。“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应是“长流水”。

宁德师范学院的“笃学”,强调的是一种严谨、深入、持之以恒的求学态度。它反对浮躁、浅尝辄止,倡导沉潜下来,深入钻研。

  • “笃”在专心: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心无旁骛,集中精力。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在图书馆静心阅读,广泛涉猎;在实验室潜心操作,精益求精。学校通过营造安静、浓厚的学风,帮助学生排除干扰,专注于知识的海洋。
  • “笃”在深入:学习不能满足于表面理解,而要追求透彻掌握。无论是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理论,还是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都需要深入探究其原理、脉络和前沿动态。学校鼓励开展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学术沙龙,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与深化。
  • “笃”在坚持: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笃学”意味着将学习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终身追求。学校通过建立完善的学业指导体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为学生持续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笃学”是连接“崇德”“弘毅”与“躬行”的桥梁。高尚的品德和坚韧的意志为刻苦学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扎实的学识则是有效实践、服务社会的资本。没有“笃学”而来的真才实学,“躬行”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 “躬行”:实践导向与价值实现

“躬行”,即亲身实践,身体力行。这是校训的落脚点,也是检验“崇德、弘毅、笃学”成效的最终标准。它深刻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服务社会。对于师范院校,实践环节更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躬行”在宁德师范学院的理解中,具有多层含义:

是教育教学的实践。师范生的“躬行”,首要的是走上讲台,面对学生,将所学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应用于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学校高度重视教育实习、见习工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双导师”制(高校导师与中小学导师共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教学技能、管理班级、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过渡。这种“在做中学”的过程,是任何理论教学都无法替代的。

是服务社会的实践。大学的价值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宁德师范学院鼓励师生将知识和才华奉献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包括:

  • 科技服务:结合闽东地区的产业特色(如水产养殖、茶树栽培、电机电器等),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技术推广,助力地方产业升级。
  • 文化服务:挖掘和保护闽东丰富的红色文化、畲族文化、海洋文化等资源,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自信。
  • 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开展扶贫支教、社区服务、环保宣传等公益活动,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增长才干。

是知行合一的自我践行。“躬行”不仅指外在的行动,也指内在的修养要体现在日常言行中。要求学生将“崇德”的道德准则、“弘毅”的意志品质,通过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实践,是人格完善的标志。

“躬行”使校训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从内在的道德立志(崇德),到意志的磨练支撑(弘毅),再到知识的刻苦积累(笃学),最终外化为服务国家与人民的实际行动(躬行),并在行动中进一步升华认识、锤炼品格。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成长过程。


五、 校训的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

“崇德、弘毅、笃学、躬行”这八个字,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崇德”是方向与灵魂,解决“为何而教”的价值问题;“弘毅”是动力与保障,解决“何以坚持”的意志问题;“笃学”是基础与资本,解决“以何而教”的学识问题;“躬行”是目标与检验,解决“如何成事”的实践问题。四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指向了培养全面发展、堪当重任的优秀人才这一核心目标。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宁德师范学院的校训更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对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校训所倡导的“立德树人”的根本追求(崇德),“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弘毅),“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笃学),以及“深入基层、服务人民”的实践导向(躬行),完全契合了时代精神对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对于每一位宁师学子而言,校训不仅是入学之初的谆谆教诲,更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乃至职业生涯的行动指南。它激励着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努力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闽东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宁德师范学院的校训, thus,早已超越了文字的范畴,成为一种活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力量,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教育梦想,照亮无数学子前行的道路。它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完整的人,而一个完整的人,必然是德性、意志、学识与行动的统一体。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7120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97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