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赣师专校训历史)

关于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训的综合评述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博学笃志,弘文尚德”是其立校精神与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时代追求。这八字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百年办学的历史脉络与赣南这片红土地的独特文化气质之中。它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对儒家文化中“博学而笃志”精神的直接汲取,也紧密结合了现代师范教育的核心使命。“博学”与“弘文”强调了为师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基础;“笃志”与“尚德”则凸显了坚定理想信念、修养高尚品德的重要性,是塑造灵魂、引领成长的根本。校训将学问追求与品德锤炼、个人志向与社会责任有机统一,精准地诠释了师范院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崇高准则。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学校前身各个历史时期的办学宗旨,在长期的实践积淀中不断丰富内涵,最终凝练成这一精辟的表述,成为指引一代代赣州师专人砥砺前行、教书育人的精神旗帜与价值航标,深刻影响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一、 校训的文本解读与深刻内涵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博学笃志,弘文尚德”虽仅八字,但言简意赅,意蕴深远,每一词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学和价值导向。

博学:“博学”是知识层面的要求,意指学识渊博,广泛涉猎。对于一所师范院校而言,这首先要求未来的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它鼓励师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兼容并蓄,既要有专业的深度,也要有知识的广度,从而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学识基础,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求知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挑战。

笃志:“笃志”是精神意志层面的要求,意为坚守志向,意志坚定。这强调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对于师范生来说,“志”既指个人成才的志向,更指向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它要求师生在面对学业困难、职业挑战乃至社会变迁时,能够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追求教育事业的卓越,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与民族的教育大业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担当精神。

弘文:“弘文”是文化使命层面的要求,意为弘扬文化,传播文明。师范院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弘文”直接体现了学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责任担当。它激励师生不仅要自身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更要积极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将优秀的文化基因传递给下一代,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尚德:“尚德”是道德品行层面的要求,意为崇尚道德,注重品德修养。这是师范教育的灵魂所在。“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从教之基。“尚德”要求将道德修养置于首位,引导师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凸显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特征,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未来的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影响和塑造学生,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楷模。

这八个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博学”是基础,“笃志”是方向,“弘文”是使命,“尚德”是根本。它们共同勾勒出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形象:既有扎实学识,又有坚定信念;既承担文化传承重任,又具备高尚道德情操。这一校训完美契合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教育精髓。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脉络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其悠久的办学历史紧密相连,是学校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精神追求的积淀与升华。


1.早期师范教育的萌芽与精神积淀

学校的办学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早期的师范教育机构。在那个救亡图存、教育兴国的时代,早期的师范学堂肩负着培养新式师资、开启民智的重任。其办学宗旨虽无现代意义上的“校训”明文,但已然蕴含了重视学识、培育师德的朴素理念。教师们倡导学生广泛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暗合“博学”),并鼓励他们树立教育救国、服务乡梓的远大志向(暗合“笃志”)。
于此同时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教师品行操守的示范作用(暗合“尚德”),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暗合“弘文”)。这些早期的教育实践,为日后校训的提炼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土壤和历史基因。


2.合并组建与办学传统的融合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由原赣南教育学院、赣州师范学校等多家具有师范教育传统的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每一所前身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传统,但核心都围绕着培养合格师资这一根本任务。

  • 原赣州师范学校作为老牌的中等师范学校,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尤其注重学生基本功(如“三字一话”)的训练和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其严谨的学风和对师德师风的严格要求,为“笃志”与“尚德”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 原赣南教育学院等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则更侧重于教师职后培训和学历提升,强调知识的更新、教育理论的深化以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这进一步强化了“博学”与“弘文”的现代意蕴。

合并升格后,如何整合这些优秀的办学传统,凝练出能够统领全校师生意志、体现新时期办学定位的核心价值理念,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校训的提炼过程,正是对这些分散于各前身学校中的精神财富进行系统梳理、萃取精华的过程。


3.正式确立与文化认同

进入新世纪,随着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层次提升,发展目标更加明晰。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凝聚人心,彰显特色,学校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深入研究师范教育规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最终正式确定了“博学笃志,弘文尚德”作为校训。

这一校训的确定,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 根源的传统性:直接化用《论语》中的“博学而笃志”,使其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易于产生文化认同感。
  • 指向的明确性:“弘文尚德”明确指向师范院校的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功能,突出了学校的类型特征。
  • 内涵的完整性:涵盖了知识、意志、文化、品德四个维度,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师范生培养价值体系。
  • 时代的适应性:既继承了传统精华,又体现了新时代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求。

自此,这八字校训被镌刻于校园醒目之处,写入学生手册,融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仪式,并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师德建设等多种途径,逐渐内化为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成为学校身份识别和精神象征的核心要素。


三、 校训与地域文化的交融共生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处赣南,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气质为校训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校训的精神也因此与地方文化血脉相通,交融共生。


1.客家文化的浸润

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客家文化中历来重视教育、崇尚读书,“耕读传家”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博学”的精神与此高度契合。客家人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硬颈”精神,以及重视宗族、恪守伦理的道德观念,也为“笃志”与“尚德”提供了丰厚的社会文化土壤。校训中的“弘文”,在赣南这片土地上,自然包含了弘扬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的责任。


2.红色文化的滋养

赣南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这片红土地上孕育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等苏区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校训中的“笃志”,在赣南的语境下,蕴含着继承革命先辈遗志、为老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特殊意义。“尚德”则与苏区干部好作风所体现的崇高品德一脉相承。学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育人全过程,使校训教育带有鲜明的红色底色,激励师生扎根红土,服务基层。


3.宋城文化的熏陶

赣州古城(虔城)有着深厚的宋代文化底蕴,被誉为“宋城博物馆”。宋明理学在此曾十分兴盛,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大家曾在此活动或影响深远。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重视知识探求与道德修养的统一,这与“博学笃志,弘文尚德”的校训内涵存在深刻的精神共鸣。地域文化的历史积淀,无形中加深了校训的文化厚度和历史纵深感。


四、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功能发挥

校训绝非悬置于象牙塔的抽象口号,而是深深融入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各个环节,发挥着导向、凝聚、规范和激励的重要作用。


1.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课程体系设置:学校在专业课程之外,开设了大量通识教育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和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体现“博学”与“弘文”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强调教育情怀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磨练,呼应“笃志”精神。
  • 教学模式改革:鼓励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博学”的实践路径。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德示范,落实“尚德”要求。
  • 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读书节、学术讲座、师范生技能竞赛、志愿服务活动、红色文化研学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校训精神生动具体地呈现给学生,使其在参与中感知、体验和内化。


2.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将校训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博学”的经师,更要做“尚德”的人师。通过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开展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引导教师自觉践行校训,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笃志”的引路人和“弘文”的榜样。


3.塑造特色校园文化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的环境布置、楼宇命名、宣传载体等都注重体现校训元素。校史馆、文化长廊等成为讲述校训故事、传承校训精神的重要阵地。逐渐形成的“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善教”的教风以及“勤学、善思、笃行、进取”的学风,都是校训精神在群体行为层面的具体外化。


4.强化社会服务导向

校训激励着学校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学校面向赣南基础教育开展师资培训、教育研究和文化传播活动,正是“弘文”使命的体现。鼓励师生参与支教、扶贫、社区服务等,在服务社会中“笃志”“尚德”,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五、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新时代背景下,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博学笃志,弘文尚德”依然闪耀着历久弥新的价值光芒,并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1.应对教育变革的定盘星

当前,教育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知识更新加速,教育理念、模式、技术日新月异。校训中的“博学”提醒师生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笃志”则要求坚守教育初心,在变革中把握根本,不被浮华所惑,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2.落实立德树人的压舱石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校训将“尚德”置于关键位置,明确了道德品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价值观念多元复杂的今天,校训引导师生明辨是非、恪守正道,筑牢立德树人的坚实基础。


3.增强文化自信的助推器

“弘文”的使命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下更具现实意义。校训激励学校深入挖掘和利用赣南丰富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育人优势,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的时代新人。


4.指引学校发展的导航仪

面向未来,学校在谋划发展战略、明确办学定位、凸显办学特色时,校训将继续提供根本遵循。无论是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还是拓展社会服务、深化开放办学,都应当紧紧围绕校训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师为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院校。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博学笃志,弘文尚德”是其历史传承、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结晶。它不仅是镌刻在墙上的文字,更是流淌在师生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是学校过去得以成长、现在得以立足、未来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在未来的岁月里,这八字校训必将继续照亮赣州师专前行的道路,激励一代又一代师专人为实现教育强国梦想而不懈奋斗。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509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66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