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黄冈师范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黄冈师院校训历史)

黄冈师范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黄冈师范学院的校训“厚德、博学、力行、致远”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精神传统的凝练表达,深刻体现了其作为师范院校的价值追求与文化积淀。这一校训不仅承载着学校百余年的历史底蕴,也反映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厚德”强调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契合师范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根本宗旨;“博学”倡导广博学识与专业精深,彰显了学校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育人方向;“力行”突出实践能力与务实作风,体现了黄冈地域文化中“重行实干”的传统精神;“致远”寄托了追求卓越、志存高远的价值导向,激励师生不断开拓创新。校训的形成历经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积淀与升华,既汲取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智慧,又融入了现代教育思想,成为凝聚师生认同、引领学校发展的精神旗帜。其内涵丰富而深刻,不仅指导着教育教学实践,也塑造了黄冈师范学院独特的文化品格与社会形象。黄冈师范学院的校训及其历史渊源
一、校训的正式表述与核心内涵黄冈师范学院的校训为“厚德、博学、力行、致远”。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层次分明,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涵盖了德行、学识、实践与理想四个维度,形成了完整的育人逻辑链条。

厚德是校训的首要要求,强调道德修养的核心地位。“厚德”一词源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宽厚包容,君子应效法大地,积累深厚的德行,以承担重任。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厚德”要求师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成为道德领域的楷模。这一理念体现了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传统,凸显了师范教育培养“人师”而非仅“经师”的根本目标。

博学是校训的学识基础,体现对知识追求的广度与深度。“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广泛学习、深入探究。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师范生不仅需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广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形成跨学科视野与终身学习能力。“博学”倡导师生勤勉治学、兼容并包,不断拓展知识边界,为教育教学和创新实践奠定坚实根基。

力行是校训的实践导向,强调知行合一与实干精神。“力行”同样源于儒家经典,如《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意指努力实践、身体力行。师范教育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力行”鼓励师生深入基层、投身实践,在行动中检验真理、提升自我,体现了学校注重实践教学、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特色。

致远是校训的价值归宿,寄托着远大理想与持续发展。“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为只有心境宁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它要求师生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不被短期利益所困,着眼于长远发展与整体进步。“致远”既是个体成长的价值指引,也是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校训的历史演变与形成过程黄冈师范学院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学校百年发展历程逐步凝练而成,其演变深刻反映了中国师范教育与时代变迁的互动关系。

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黄州府师范学堂”,是鄂东地区近代师范教育的开端。在早期办学阶段,学校虽无明确的现代式校训,但深受湖湘文化与儒家教育思想影响,强调“德教为先、经世致用”的传统理念。这一时期的师范教育注重品德陶冶与实用技能培养,为后来校训的形成埋下了文化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历经多次调整与合并,于1978年升格为“黄冈师范专科学校”。这一时期,学校的教育方针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倡导“又红又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未正式颁布校训,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已深入人心,成为师生广泛认同的行为准则。

1999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黄冈师范学院”。进入新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规范化发展,校训作为大学文化标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在总结办学传统、凝练育人理念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师生校友意见,并参考国内外高校校训的表述范式,最终于21世纪初正式确立了“厚德、博学、力行、致远”的八字校训。

校训的确定过程体现了以下特点:

  • 历史继承性:校训汲取了学校百年师范教育的精神养分,尤其是重视师德、强调实践的优良传统;
  • 时代适应性:校训回应了新世纪对高素质教师与创新人才的需求,融入了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
  • 文化包容性:校训既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又吸收现代文明成果,形成了古今贯通、内外兼蓄的表达方式;
  • 共识凝聚性:校训通过民主讨论与专家论证,凝聚了全校师生的共同智慧,获得了广泛认同。

此后,校训被广泛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教育、学生思政工作及对外宣传中,成为学校身份识别与价值传播的核心符号。


三、校训与地域文化及办学传统的关联黄冈师范学院的校训深深植根于鄂东大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学校自身的办学实践,二者相互滋养,形成了鲜明特色。

黄冈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交汇地。这里诞生了毕昇、李时珍、闻一多、李四光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形成了“重教尚学、务实创新”的地域精神。校训中的“博学”与“力行”直接体现了黄冈文化中对学识与实践的推崇。
例如,北宋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展现了勇于创新的“力行”精神,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则以其“博学”与实践结合著称。校训汲取了这些地方文化资源,赋予了其现代教育意义。

同时,作为一所具有深厚师范底蕴的院校,学校的办学传统始终围绕“培育优秀师资、服务地方教育”展开。早在民国时期,学校就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倡导“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后,学校长期面向基层培养师资,形成了“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毕业生特色。校训中的“厚德”与“致远”正是这一传统的升华:它要求师范生不仅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更要有扎根基层、奉献教育的职业情怀与长远志向。

此外,学校在革命战争年代曾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教育机构,深受红色文化影响。“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革命传统在校训中转化为“力行”与“致远”的坚韧品格,激励师生在困难面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四、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校训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黄冈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人才培养中,学校将校训精神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 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强化“厚德”教育,开展师德模范评选、道德讲座等活动;
  • 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博学”体系,设立跨学科课程模块,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
  •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教育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平台,落实“力行”要求;
  • 实施“致远计划”,支持学生考研深造、参与国际交流,培养高层次人才。

在师资建设中,学校以校训为标准加强师德师风与专业能力建设:

  • 将“厚德”作为教师评价的首要指标,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 鼓励教师通过学历提升、学术交流实现“博学”,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 推动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服务与产学研合作,体现“力行”导向;
  • 支持教师开展前瞻性研究,争取国家级项目,实现“致远”目标。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训通过多种载体深入人心:

  • 在校园景观中设置校训石、文化墙等标志物;
  • 开展“校训主题月”活动,组织演讲、征文、辩论等比赛;
  • 利用校史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播校训故事与典型案例;
  • 将校训精神融入校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仪式活动。

在社会服务中,学校依托师范特色与地域优势,践行校训责任:

  • 开展农村支教、教育帮扶活动,体现“厚德”担当;
  • 面向地方提供决策咨询、技术培训,展现“博学”价值;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文化传承创新,落实“力行”要求;
  • 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引领区域教育发展,实现“致远”愿景。

五、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意义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黄冈师范学院的校训展现出重要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意义。

校训为师范教育发展提供了价值导航。面对教育现代化与教师专业化的新要求,校训强调的“厚德”与“博学”回应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力行”与“致远”则契合了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校训引导学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坚守师范初心,在竞争环境中保持育人本色。

校训为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了文化支撑。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学校正朝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迈进。校训中的“力行”精神直接助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致远”视野则鼓励学校突破地域限制,拓宽发展格局。校训文化成为学校转型发展的软实力与内在动力。

校训为师生成长提供了精神指引。在价值多元、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校训帮助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方向。它告诫学生既要刻苦求学、又要注重实践,既要立足现实、又要放眼未来;它激励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追求卓越。

展望未来,黄冈师范学院的校训仍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在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等新趋势下,“博学”可能需要融入信息素养与数字技能,“力行”可能需更加注重创新实践与跨领域协作,“致远”则需更具全球视野与未来意识。但无论如何演变,“厚德”作为师范教育基石的地位不会动摇,校训整体所传递的平衡发展、知行合一的价值追求将持续闪耀光芒。

黄冈师范学院的校训是学校历史传统、地域文化、教育理念与时代精神的结晶。它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承诺;既是师生的行为准则,也是学校的精神丰碑。在新时代征程中,这一校训将继续引领黄冈师范学院坚守育人使命、培育优秀人才、服务社会发展,为实现教育强国梦想贡献独特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7914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90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