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百色学院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百色学院创始人及前身)

关于百色学院创始人及前身的综合评述百色学院的诞生与发展,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乃至整个右江革命老区高等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个缩影。要探讨其“创始人”,不能简单地归功于某一位特定的历史人物,而应理解为一种集体意志和历史合力的体现。这一意志的核心,源于国家对革命老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关怀,源于地方政府对培养本土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源于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从历史脉络上看,百色学院并非凭空建立,其源头可追溯至1938年成立的广西省立田西师范学校。这所学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肩负起培养师资、启蒙民智的使命,几经变迁,先后更名为百色师范学校、百色地区师范学校等,成为扎根右江地区的基础教育摇篮。而现代意义上的百色学院的直接前身,则是成立于1978年的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右江师专”)和成立于1983年的百色民族师范学校。其中,右江师专的建立,标志着百色地区开始了高等专科层次的教育,为后来升格为本科院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此,百色学院的“前身”是一个由多所师范院校在历史长河中逐步融合、升格而形成的教育体系。理解这一点,对于全面把握百色学院的历史底蕴和发展脉络至关重要。它的创立,是时代需求、政策支持与数代教育人奋斗的共同结晶。
百色学院的历史溯源与创立发展

百色学院,这所坐落于红色福地、壮乡红城——广西百色市的本科院校,是右江革命老区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撑力量。它的历史,是一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与民族地区教育进步紧密相连的奋斗史诗。要清晰阐述其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必须深入历史的纵深,梳理其从师范教育的萌芽到高等学府成型的完整历程。



一、 源起:师范教育的薪火相传(1938-1977)

百色学院最早的历史根脉,植于抗战时期的师范教育。1938年,为适应战时教育和地方师资培养的需要,广西省立田西师范学校应运而生。田西即今日田林县旧称,该校的成立,开启了百色地区系统化培养教师的新篇章。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学校虽几经搬迁,但办学不辍,为百色及周边地区播下了基础教育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受到高度重视,这所师范学校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1950年,学校更名为广西省立百色师范学校,校址迁至百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教育中心。
  • 1958年,在原有基础上,曾短暂开办过百色师范专科学校,虽然后来因国家调整而停办,但这次尝试为日后举办高等教育积累了初步经验。
  • 此后直至1977年,学校主要以百色地区师范学校的名义办学,持续为中小学输送了大量合格师资,成为名副其实的“右江园丁摇篮”。

这一时期,虽未有“学院”之名,但数十年的师范办学积淀,形成了严谨的治学传统和深厚的教育情怀,为后续高等教育的创办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师资基础和校园精神。



二、 奠基:高等教育的起步与双源汇流(1978-2005)

改革开放的春潮,为百色地区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百色学院的直接前身在这一时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一)主源: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建立与发展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右江师专”)正式成立。这是百色地区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该地区从此拥有了自己的高等学校。右江师专的创办,是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实施教育扶持政策的具体体现,其初衷是为百色、河池等桂西地区培养专科层次的中学教师及相关专业人才。

右江师专的创建,并非一人之功,而是国家教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百色地区行署等各级组织共同决策和推动的结果。学校首任领导集体和早期教职工队伍,是学校真正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们白手起家,克服了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匮乏等重重困难,使学校迅速步入正轨。开设的专业从最初的汉语言文学、数学等少数几个师范专业,逐步扩展到物理、化学、英语、政治历史等多学科领域,办学规模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右江师专”这个名字,在此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成为百色高等教育的象征。

(二)次源:百色民族师范学校的并入

1983年,为加强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另一所重要学校——百色民族师范学校成立。该校主要承担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任务,与侧重中学师资培养的右江师专形成了层次互补。在长期的发展中,百色民族师范学校也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特别是在艺术、体育等技能型师资培养方面具有优势。

历史的进程让这两所同根同源、使命相近的学校最终走向融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深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办学层次成为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后,将右江师专与百色民族师范学校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升格为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成为了百色人民和地方政府共同的期盼。



三、 诞生:升格本科与百色学院的新纪元(2006年至今)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升格本科的条件日趋成熟。2006年2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在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整合百色民族师范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百色学院

这一批准,标志着百色高等教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百色学院的“诞生”,是其前身院校数十年办学成果的量变积累引发的质变飞跃。它不再是单一的师范院校,而是一所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学校的办学定位也更加明确:立足百色,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升格为本科院校后,百色学院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 校区建设:形成了澄碧校区、东合校区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得到极大改善。
  • 学科专业:本科专业数量迅速增加,构建了与百色铝工业、农业、旅游业、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
  • 师资队伍: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断优化。
  • 办学特色:依托百色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逐渐形成了“弘扬传统、团结和谐、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以及在“老区精神+民族特色”方面的育人特色。

可以说,2006年的升格,是百色学院发展史上最关键的节点。它凝聚了从1938年田西师范开始,几代教育工作者近七十年的心血与梦想。
因此,百色学院的“创始人”,是那些在烽火岁月中坚持办学的先贤,是右江师专和百色民族师范学校的创业团队,是所有为这片土地的高等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历任领导、教职员工,更是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和百色老区人民。



四、 传承与创新: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进入新时代,百色学院继续秉承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挑战、新要求。学校明确了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方向,致力于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服务地方上,紧密围绕百色市“铝二次创业”、乡村振兴、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重大战略,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提供科技支持和文化服务。在文化传承上,深入挖掘和利用百色的红色文化、壮族布洛陀文化、黑衣壮文化等独特资源,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增强了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区域影响力。

从田西师范到右江师专,再到如今的百色学院,名称的更迭背后,是办学层次的提升、功能的拓展和使命的升华。不变的是其服务地方、培育英才的初心。它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一所高校的成长,离不开国家发展的大势,离不开地方沃土的滋养,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接续奋斗。

展望未来,百色学院将继续以其独特的红色基因和民族特色为依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浪潮中,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为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努力,继续在右江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书写新的育人华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187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13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