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青海民族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什么,简介(青海民大校园文化简介)

青海民族大学坐落于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青海省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和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其发展历程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自1949年创建以来,学校始终秉持“立足青海、服务民族地区、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崇高使命。在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人文社科见长,民族学科特色鲜明,理、工、医、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积淀和使命担当中逐渐孕育形成的,是一种多元、深厚、开放且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文化形态。其核心是深深植根于多民族大家庭的民族团结精神,这不仅是校园生活的基调,更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这种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根基,深度融合了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世居青海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呈现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在学术上,它体现为对民族学、宗教学、地方历史文化的深耕与创新;在实践上,它化为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日常活动与深厚情谊。
于此同时呢,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爱国奉献、服务地方的担当意识,如同两条主线,贯穿于学校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同铸就了青海民族大学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品格,使其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和重要的文化高地。

青海民族大学的创立与发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几乎同步,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1949年12月,为适应新中国民族地区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青海青年干部训练班成立,此后历经青海省人民公学、青海省民族公学等阶段,于1956年正式定名为青海民族学院,开启了青海高等民族教育的先河。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标志着其办学层次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在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学校虽历经艰辛,但始终坚守初心,为青海乃至全国的民族地区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成为扎根高原、建设边疆的中坚力量,学校也因此赢得了“民族干部摇篮”的美誉。

学校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青海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国家关于民族地区、高原地区的重大需求。其学科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紧密对接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资源开发、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区域经济发展。从早期的干部培训,到如今涵盖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其演变过程深刻反映了地区发展进程与时代变迁。学校现有若干个省级重点学科,其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等学科在高原领域研究中形成了独特优势。
于此同时呢,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之一,并拥有博士授予权,构建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民族团结:校园文化的基石与灵魂

在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团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浸润在校园每一个角落、体现在师生一言一行中的活的文化。学校生源构成多元,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数十个民族的学生。多民族师生共聚一堂学习、生活、工作,本身就是一幅民族团结的生动画卷。

学校通过系统性、常态化的机制与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深入宣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每年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藏历新年晚会、古尔邦节茶话会、那达慕大会等特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各民族学生展示本民族的服饰、歌舞、饮食、技艺,在互动欣赏中增进了解、深化尊重、建立友谊。
  • 混宿制与结对帮扶:积极推行不同民族学生混合住宿制度,鼓励各民族学生在日常起居中深度交流,互相学习语言风俗,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结成深厚情谊。广泛开展“民族团结结对子”活动,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 环境氛围营造:校园内的宣传栏、雕塑、建筑命名等都体现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色,营造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视觉和文化氛围,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成为了青海民大师生的共同信念和自觉行动。

多元文化交融:绚丽多彩的文化景观

青海是多元文化交汇的热土,藏族安多文化、回族伊斯兰文化、汉族河湟文化以及土族、撒拉族等独有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共生共荣。青海民族大学作为这片文化沃土上的最高学府,自然而然地成为汇聚、传承、研究和创新这些多元文化的中心。

这种多元交融的特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 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学校依托强大的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对藏族语言文学、藏传佛教、伊斯兰文化、土族和撒拉族历史文化、民族艺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产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为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 语言资源的宝库:校园内多种语言并存,汉语、藏语、阿拉伯语、英语等在不同场合交相使用。学校开设了藏语言文学、阿拉伯语等专业,并为全校学生提供多语种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掌握“双语言”甚至“多语言”,成为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
  • 艺术与美学的展示:各族学生的服饰是校园里流动的风景线,藏袍的厚重华美、回族帽饰的简洁素雅、土族彩虹袖的绚烂夺目,共同构成视觉上的盛宴。而在舞台上,藏族的锅庄舞豪迈奔放,回族的“花儿”高亢悠扬,土族的安昭舞庄重优美,这些艺术形式在校园里交流互鉴,绽放出新的活力。
  • 饮食文化的包容:学校食堂充分尊重各民族师生的饮食习惯,设有清真食堂、汉餐食堂等,提供丰富多样的菜品,满足不同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家的味道”,饮食的包容成为文化包容最直接的体现。

这种深度的文化交融,培养了学生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跨文化理解能力,为他们未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术追求与创新精神

作为一所高等学府,严谨的学术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民族大学紧密结合自身区位和学科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术范式。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鼓励教师和学生面向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在高原科学与技术、民族理论与政策、青藏高原生物资源与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学等领域形成了显著的研究特色。学校拥有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

学术活动丰富多彩,常态化举办“高原讲堂”、“民族论坛”等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开阔师生学术视野。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训练、学术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校园里,图书馆、自习室总是座无虚席,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学风蔚然成风。学生们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民族地区、农村牧区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将论文写在青藏高原的大地上,这种“知行合一”的学术传统是学校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

艰苦奋斗与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

青海地处世界屋脊,自然条件相对艰苦。在这种环境下办学,先天就注定了需要一种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气质。青海民族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建校初期,前辈们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筚路蓝缕,手抬肩扛,奠定了学校的基业。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融入师生的血脉,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底色。

对于学生而言,这种精神体现在克服高寒缺氧的自然条件,安心向学;体现在不惧挑战,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体现在生活上朴素节俭,不慕奢华。学校也通过校史教育、典型人物宣传等方式,不断强化这种精神教育,激励学生将艰苦环境作为磨练意志的舞台,将困难挑战视为成长的阶梯。许多毕业生选择留在青海、西藏等艰苦地区工作,扎根基层,奉献青春,正是这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诠释和延续。

爱国奉献与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青海民族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国家、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贡献智慧的特殊使命。
因此,“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深深地烙印在校园文化之中。

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青海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引导师生心怀“国之大者”。在教育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关注民族地区现实问题,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促进发展。广大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也积极承担政府决策咨询、科技服务、文化传承与保护等项目,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生们利用寒暑假,组成实践团队,深入农牧区开展支农支医、义务教育、政策宣讲、生态保护宣传等活动,在服务中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这种走出“象牙塔”、深入“泥土中”的实践经历,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爱国情怀,使他们深刻理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真谛。

青海民族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一个由民族团结、多元文化、学术创新、艰苦奋斗和服务奉献等多重元素有机融合而成的生命共同体。它源于历史,基于现实,面向未来;它既深深植根于青藏高原的沃土,又呈现出开放包容的胸怀;它既注重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又强调面向现代化的创新与发展。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青海民大人,塑造了他们独特的品格与气质,并激励着他们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491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71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