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无锡商院校训及历史)

综合评述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崇德、勤学、敬业、强能”,是该校办学历史、教育理念和精神追求的凝练表达,是其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不仅为一代代无锡商院学子指明了成人成才的方向,也深刻烙印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的使命担当。追溯其历史,校训的形成与演变与学校自身的发展脉络紧密相连。从建校初期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后顺应商业发展浪潮,再到新世纪以来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提升,校训的具体表述和侧重点或许有过调整与深化,但其核心精神始终一脉相承,即强调品德修养是立身之本,勤奋学习是成才之基,热爱本职是成功之要,强化技能是报国之器。“崇德、勤学、敬业、强能”的校训,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学校在职业教育的大道上稳步前行,它不仅是对学生的期望,也是全体教职员工的行为准则,更是学校办学特色和校园风貌的集中体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一、 校训的文本解读与深层意蕴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崇德、勤学、敬业、强能”,由四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构成,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育人体系。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明确的时代要求。

崇德,居于校训之首,寓意“崇尚道德,以德为先”。这是对教育根本任务的坚守,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它要求师生:

  • 明大德:胸怀家国,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 守公德:遵守社会规范,维护公共秩序,践行文明礼貌,乐于助人,在社会交往中展现良好的公民素养。
  • 严私德:砥砺个人品行,做到诚实守信、正直善良、勤俭节约、自律自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崇德”是根基,它确保了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使所育之才首先是一个有道德、有灵魂的人。

勤学,意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这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和成才的基本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勤学”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 态度上持之以恒:反对浮躁,倡导静心笃志、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内在需求。
  • 内容上博专结合:既要广泛涉猎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拓宽视野,又要深入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到精益求精。
  • 方法上善于思考:强调学思结合,勇于探索,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勤学”是路径,它为学生积累知识、提升能力提供了不竭动力。

敬业,意为“敬爱职业,忠于职守”。这是职业教育特色的鲜明体现,直接指向未来的职业素养。它包含:

  • 热爱与认同: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和未来将从事的职业抱有热情和敬意,认识到其社会价值,从而产生内在的驱动力。
  • 责任与担当:在工作中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敢于承担责任,追求卓越,将岗位职责落到实处。
  • 协作与奉献: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乐于沟通分享,在集体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敬业”是态度,它架起了从“学习者”到“职业人”转变的桥梁,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保障。

强能,即“强化技能,提升本领”。这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突出了技术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其主要指向:

  • 精湛的实操能力:通过实训、实习等环节,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所需的实际操作技术和工艺流程,达到“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 持续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迭代更新的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
  • 综合的解决问题能力:在面对复杂的实际工作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判断并有效解决。
“强能”是目标,它最终将学生塑造成为社会所需、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这八个字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闭环:以“崇德”为灵魂,确立价值导向;以“勤学”为途径,夯实知识基础;以“敬业”为准则,培育职业精神;以“强能”为目标,锻造实践本领。四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深刻反映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坚定决心。


二、 校训的历史溯源与演进脉络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其形成与学校近六十年的办学历史息息相关,是学校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凝练办学理念、回应时代呼唤的结晶。校训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初创奠基与早期精神孕育(1965年-改革开放前)

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1965年成立的无锡市商业学校等办学实体。创建之初,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急需初级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的重任。那时的办学条件相对艰苦,但师生们展现出了艰苦创业、勤奋实干的优良作风。虽然当时可能尚未有系统、成文的校训表述,但“吃苦耐劳、勤奋学习、掌握技能、服务商业”的精神内核已经深深植根于校园文化之中。这种精神为日后校训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历史土壤和最初的文化基因。在这一阶段,教育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强调“学以致用”,这为后来校训中“勤学”与“强能”要素的凸显奠定了基础。

(二) 改革发展与校训内涵的初步构建(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年代末)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商品经济日益活跃,社会对商业、财会、管理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急剧增长。学校抓住机遇,不断扩大办学规模,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从单一技能向综合素质转变。学校在总结办学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开始更加自觉地思考并提炼自身的育人特色和精神标识。可能在这一阶段,类似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或强调“德才兼备”的训导性词语被广泛宣传和使用,它们虽未正式定型为如今的八字校训,但已然清晰地包含了“崇德”、“勤学”、“敬业”、“强能”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在商业领域,职业道德(崇德、敬业)和业务能力(勤学、强能)被提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这直接影响了后来校训的最终定型。

(三) 升格转型与校训的正式确立(21世纪初以来)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200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由中专层次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这一历史性跨越,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学校面临着新的定位和使命:不仅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凝聚人心、彰显特色、引领未来,学校对原有的精神文化传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升华,最终正式将“崇德、勤学、敬业、强能”确立为校训。

这一正式确立过程,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考量:

  • 响应国家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故将“崇德”置于首位。
  • 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强调技能培养(强能)和职业精神养成(敬业),以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要求人才不仅要有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勤学)和职业道德(崇德、敬业)。
  • 整合校内文化共识:将学校历史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以精炼、典雅的语言固定下来,成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
自此,“崇德、勤学、敬业、强能”这八字校训,被镌刻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写入学生手册,融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仪式,并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深深植入每一位无锡商院人的心中。


三、 校训的践行载体与育人实践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并非将校训仅仅停留在口号和标识上,而是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将其融入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之成为生动的育人实践。

(一) 融入教育教学体系

学校将校训精神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技能课程,还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养选修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落实“崇德”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倡导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主动“勤学”的热情。在实践教学环节,建有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现“强能”目标。
于此同时呢,将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教育贯穿始终,培养学生的“敬业”品质。通过课程思政,要求所有课程都肩负起育人功能,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创新精神和职业伦理,使校训教育如盐在水,无处不在。

(二)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熏陶和浸润学生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诠释和传播校训:

  • 榜样引领活动:定期评选“师德标兵”、“优秀学生”、“技能大赛能手”等,用身边人、身边事生动诠释“崇德、勤学、敬业、强能”的内涵,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 学术科技活动:举办学术讲座、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钻研技能的风气,激励学生“勤学”与“强能”。
  • 主题教育活动: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学毕业典礼等契机,开展以校训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辩论赛等,深化学生对校训的理解和认同。
  • 社团实践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类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特别是专业型、公益型社团,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兴趣、锻炼能力、服务社会,践行“敬业”与“崇德”。
这些活动使校训从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可感、可知、可参与的动态体验。

(三) 融入管理服务细节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措施也体现了校训的要求。在学生管理方面,注重制度建设与思想引导相结合,既严格要求,又体现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崇德)。在教师管理方面,强调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敬业、崇德)。在服务保障方面,努力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如图书馆、实训室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学生“勤学”与“强能”,后勤服务体现精细化和人性化,营造“家”的温暖。这种全方位、嵌入式的浸润,使得校训精神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

(四) 融入社会服务与校企合作

作为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学校紧密依托无锡及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优势,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将企业对员工“敬业精神”和“过硬技能”的要求直接反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校训中的“敬业”与“强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于此同时呢,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参与社会培训、技术咨询、志愿服务等活动,在服务社会中检验学习成果,提升综合能力,升华道德情操,实现了校训内涵的内化与外化统一。


四、 校训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崇德、勤学、敬业、强能”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这八字校训精准地回应了时代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呼唤。“崇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确保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勤学”是应对知识快速更新、适应终身学习社会的必然要求;“敬业”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是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中国制造品质的核心要素;“强能”则是职业教育安身立命之本,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因此,校训不仅是学校的文化名片,更是其履行社会职责、贡献区域发展的价值宣言。

面向未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产业变革的深化,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职业教育的形态和内容将发生深刻变化。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育的育人本质不会改变,社会对人才品德的要求不会降低,对学习能力和专业精神的需求只会更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以其高度的概括性和开放性,完全能够容纳和引领这些新的变化。
例如,“强能”的内涵可以从传统的操作技能,扩展到数字技能、创新思维、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更广阔的领域;“勤学”则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敬业”在新型工作模式下可能更强调责任感、适应性和协作精神;“崇德”则始终是驾驭技术、造福人类的根本保障。

可以预见,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深挖校训的时代内涵,将其与国家的战略需求、区域的发展规划、行业的演进趋势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学校将进一步探索校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路径,或许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更精准的学生成长评价体系,动态追踪校训的践行效果;或许会深化与企业在文化层面的融合,将企业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如创新、质量、诚信等,与校训精神进行有机嫁接,共同培育符合未来职场需要的人才。

“崇德、勤学、敬业、强能”的校训,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历经时光洗礼而历久弥新。它既承载着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指向光明的未来愿景。它将继续引领着学校在职业教育的征途上守正创新、砥砺前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无锡商院人修身立德、勤勉致知、精技强能、报效社会,为实现个人梦想和国家富强贡献智慧和力量。这八字箴言,已然成为学校精神谱系中最为鲜亮的底色,也必将在一代代师生的传承与实践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135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60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