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皖西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皖西学院思政教育)

关于皖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评述皖西学院作为一所坐落于红色革命老区六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思想政治教育深深植根于地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总体而言,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体系完备、特色鲜明、实效显著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持续推动教学改革,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于此同时呢,紧密依托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区位优势,将红色基因传承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体验+文化滋养”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在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浓厚的育人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除了这些以外呢,学校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然,在面向新时代、应对新挑战的过程中,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存在持续深化创新、进一步提升精准性和时代感的空间,但其扎实的工作基础、鲜明的红色特色以及显著的育人成效,使其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皖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布局与理念

皖西学院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办学治校的突出位置,将其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命线。学校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这一格局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使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在工作理念上,皖西学院强调“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更是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职责所在。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管理服务到环境熏陶,学校力求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都渗透育人元素,实现对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无缝衔接与持续影响。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工作布局,为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渠道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皖西学院深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持续深化教学改革,致力于将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学校严格要求思政课教师紧密跟踪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时将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成就融入课堂教学。在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特别注重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尤其是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史和建设发展史,使教学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历史厚度,更富有地方特色和现实温度。
  • 教学方法多元创新:为改变传统思政课“满堂灌”的刻板印象,学校大力推广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在线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堂上,小组讨论、主题演讲、情景模拟等形式被广泛采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热情。
    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教师会组织学生围绕大别山红色故事进行研讨,让历史事件变得鲜活可感。
  • 考核方式注重过程:学校推动思政课考核方式从单一期末笔试向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转变。将课堂表现、实践报告、读书笔记、小组项目等纳入考核范围,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思想成长,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积累和实际运用,而非临时突击背诵。
特色优势: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入

皖西学院最大的思政教育特色在于其对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六安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拥有极其丰富的红色遗产。学校将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大学生身上赓续传承。

  • 开发红色校本课程与教材:学校组织力量,深入研究大别山革命历史,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辅助读本和实践教学指南,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补充。这些材料生动讲述了发生在本地的革命先烈事迹和重大历史事件,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切感和说服力。
  • 建设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金寨革命烈士陵园、独山苏维埃城、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将其作为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开展现场教学、聆听革命后代讲述故事,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接受精神洗礼。
  • 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每年围绕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国庆节、建党纪念日等节点,学校都会系统策划“红色文化月”、“重走红军路”、“革命诗词朗诵会”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参与度高,营造了浓厚的红色育人氛围。
  • 打造红色文艺精品:支持学生社团创作和排演以红色故事为题材的话剧、舞蹈、音乐作品,如《立夏枪声》等剧目在校内外产生良好反响。通过艺术形式再现革命历史,使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力。
关键支撑: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教师。皖西学院将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着力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

  •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严格按照要求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通过实施“名师培育计划”、组织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竞赛、支持学术交流和研修访学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建立“传帮带”机制,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 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学校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畅通其职级晋升和职称评定通道。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心理辅导技能提升项目,要求辅导员深入学生课堂、宿舍,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将思想引导细致入微地落实到日常管理和服务中。
  • 协同育人力量整合:学校还注重发挥专业课教师、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等在育人中的作用,要求他们言传身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本职工作,形成育人合力。
环境浸润: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氛围营造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堂。皖西学院致力于建设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发挥其熏陶、感染、引导作用。

  • 精神文化引领:深入挖掘和弘扬校训、校风、学风的精神内涵,将其与红色精神、时代精神相结合,凝聚成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
  • 物质文化承载:在校园规划与景观设计中融入红色元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如设立英雄模范人物雕塑、文化长廊、校史馆等,使校园环境成为一本立体的德育教科书。
  • 行为文化养成:通过开展文明宿舍创建、学风建设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鼓励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开展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学术科技、文化体育活动,满足学生多元成长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 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积极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加强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推送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开展网络主题教育,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牢牢掌握网络思政育人主动权。
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推进

皖西学院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旨在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使所有课程都承担起育人功能。

  • 强化教师意识:通过专题培训、教学研讨等方式,提升广大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同,引导他们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
  • 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性,分类推进。
    例如,工学类专业强调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和创新报国;农学类专业突出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和知农爱农;人文社科类专业则注重文化自信、价值引领和社会责任等。
  • 示范课程与案例库建设:遴选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收集优秀教学案例,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带动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要求教师在教案设计、课堂讲授、课程考核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实践拓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皖西学院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作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 品牌化社会实践项目:持续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城镇社区、田间地头,开展理论宣讲、科技支农、教育帮扶、环保宣传等。特别是在大别山区域,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设立了一批固定的社会实践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国情、社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 常态化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区服务、赛会服务、敬老助残、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
  • 实践成果转化:要求学生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总结提炼,形成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并通过分享会、报告会等形式进行交流,扩大实践育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皖西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它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红色文化为鲜明特色,以高素质队伍为关键支撑,以校园文化为浸润环境,以课程思政为协同力量,以社会实践为拓展延伸,共同构筑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这一体系既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又充分体现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独特禀赋,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或代的作用。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皖西学院将继续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0048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81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