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吉林农业大学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吉林农大校训释义)

关于吉林农业大学校训的详细阐述:综合评述吉林农业大学的校训“明德崇智 厚朴笃行”是其近八十年办学历史与精神传统的核心结晶,是学校赋予每一位师生的人生箴言与行为准则。这八个字并非简单的并列组合,而是一个内涵深刻、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使命担当。“明德崇智”侧重于内在的修养与智慧的追求,指明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厚朴笃智”则侧重于外在的实践与品格的锤炼,强调了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吉林农大人才培养的完整价值体系。深入解读这一校训,不仅是对学校文化基因的解码,更是对中国特色农业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一种深刻理解。它要求师生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专业智慧,更要具备朴实无华的作风和坚定不移的实践精神,最终服务于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
下面呢将围绕校训的语义源流、分项解读、内在逻辑、历史背景、时代价值及育人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而深入的阐述。
一、 校训的语义源流与整体意蕴

吉林农业大学的校训“明德崇智 厚朴笃行”,凝练而厚重,其每一个词语都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又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

从整体结构看,校训由两个并列的四字短语构成,前四字“明德崇智”重在“知”与“内修”,后四字“厚朴笃行”重在“行”与“外为”,完美契合了儒家思想中“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它描绘了一个理想人才的成长路径:先从内在的品德与智慧入手,进行深刻的自我修养与知识积累;再将这种内在的修养外化为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行动,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对于一所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高等学府而言,这一校训尤其具有现实针对性。农业科学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实践科学,它既需要“崇智”带来的前沿科技突破,也需要“笃行”所要求的长期田间地头的坚守;既需要“明德”所保障的科研诚信与社会责任感,也需要“厚朴”所代表的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朴实情怀。

校训的表述虽简洁,但其意蕴深远:

  • 系统性: 它不是一个口号式的简单号召,而是一个包含价值目标(明德、崇智)、精神特质(厚朴)和行为方式(笃行)的完整体系。
  • 传承性: 每个词都能在古典文献中找到渊源,如《大学》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体现了对中华文脉的自觉传承。
  • 导向性: 明确指出了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强农兴农的卓越人才。


二、 “明德”的内涵解读与时代要求

“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核心意思是彰明、弘扬光明的德性。在吉林农业大学的语境下,“明德”具有多层含义:

“明德”是个人品德的基石。它要求师生要锤炼个人私德,恪守诚信、善良、正直、宽容等基本道德规范。在学术研究中,这意味着要坚守学术道德,反对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维护学术的纯洁与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这意味着要培养健全的人格,懂得尊重他人、关爱社会、敬畏自然。

“明德”是社会公德的体现。作为农业高等院校的成员,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要明确学习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社会、服务人民,特别是要为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贡献智慧。这种“德”是一种大德,是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崇高追求。

“明德”是职业道德的准绳。对于未来将投身于农业领域的学子而言,“明德”意味着要具备“知农爱农”的情怀和“强农兴农”的担当。要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深厚的感情,要以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己任,恪守农科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在新时代,践行“明德”的要求更加具体:

  • 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 要深刻理解并投身于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
  • 要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善恶。


三、 “崇智”的深层意涵与实践路径

“崇智”,即崇尚智慧、追求真理。这里的“智”,不仅指书本知识、专业技能,更指获取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一所农业大学而言,“崇智”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第一,“崇智”意味着对科学知识的无限渴求与扎实掌握。农业科学是涵盖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工程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复杂系统科学。师生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跟踪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不断更新知识库,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崇智”意味着对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着力培养。农业领域的很多问题是复杂的、综合的,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师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接收者,更要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要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未知,在解决中国农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科技创新。

第三,“崇智”意味着对科学精神的执着坚守。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务实、探索规律。在农业科研中,尤其需要严谨、细致、耐心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反对浮躁和急功近利。这种精神是产出重大科研成果的保障。

吉林农业大学践行“崇智”的路径体现在:

  • 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 强调产学研紧密结合,将最前沿的智慧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智慧。


四、 “厚朴”的精神特质与文化象征

“厚朴”一词,极具农业特色和人文韵味。“厚”指敦厚、宽厚、深厚;“朴”指朴实、质朴、淳朴。二字连用,描绘了一种宝贵的精神品格和人格魅力。

“厚朴”首先是一种扎实沉稳的作风。农业科研和工作往往周期长、见效慢,需要长期坚守和默默耕耘。“厚”要求师生要有深厚的积淀,不浮夸、不浮躁,甘于坐冷板凳;“朴”要求师生要保持质朴的本色,不慕虚荣,不求奢华,将精力专注于事业本身。这种作风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厚朴”是一种谦虚包容的胸怀。“厚”有如大地般宽厚,能承载万物,寓意着待人接物的宽容与真诚;“朴”是未经雕琢的原木,象征着内心的纯粹与真诚。它要求师生在与人交往、团队协作中,要谦逊低调,尊重他人,善于合作,形成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

更重要的是,“厚朴”是扎根大地、服务三农的情感归宿。“朴”与农业、农村、农民天然相连。它象征着对乡土的热爱,对农民的尊重,是一种“把双脚扎在泥土里”的务实精神。吉林农业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农业高校,其根基在吉林黑土地,使命在服务区域农业发展。
因此,“厚朴”要求师生要深入农村,贴近农民,了解农业实际需求,以朴实无华的态度和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农业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厚朴”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具体化为:

  • 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校园风尚。
  • 鼓励师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社会实践和科技服务。
  • 培养师生爱校荣校、爱农兴农的深厚情感。


五、 “笃行”的实践指向与价值实现

“笃行”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学习的最终阶段和落脚点,意为坚定地付诸行动,坚持不懈地去实践。“笃”字强调了行动的专
一、坚定和持久性。

对于吉林农业大学来说,“笃行”是校训精神最终的检验标准和价值实现环节。它强调:

一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观。校训的前六个字——“明德”、“崇智”、“厚朴”,最终都要通过“笃行”来体现和升华。知识不等于能力,品德更需要行动来证明。学校反对空谈,强调要将所学的知识、所修的品德、所养的精神,切实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笃”意味着认准目标后,就要心无旁骛、坚持不懈地努力。农业领域的实践常常伴随着艰苦的条件和不确定的因素,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笃行”要求师生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力,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直到取得成功。

三是服务社会的行动力。“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社会。吉林农业大学的“笃行”,核心就是要将科技成果推广到田间地头,将人才输送到农业战线,将论文写在吉林乃至中国的广袤乡村大地上。它体现的是一种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行动自觉,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集中体现。

“笃行”在学校的育人体系中体现在:

  •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高水平的实习实训基地。
  • 广泛开展科技下乡、支农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六、 校训四要素的内在逻辑与统一关系

“明德崇智 厚朴笃行”的八个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辩证统一的逻辑整体。

“明德”与“崇智”是体与用的关系。“明德”是根本,是方向,它决定了“智”为何用、为谁所用,确保智慧的运用符合道德和伦理的规范,防止“智”偏离正道甚至产生危害。反之,“崇智”则为“明德”提供了实现的智慧和能力,一个缺乏智慧和能力的人,其美好的德行也难以充分施展,服务于社会。德与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人才的内在素质。

“厚朴”是连接“知”与“行”的桥梁和品格保障。“厚朴”的精神特质,既是“明德”在个人气质上的外在流露(如敦厚、朴实),也是有效“笃行”所必需的心态和作风(如踏实、坚韧)。它使得内在的“德”与“智”能够以一种接地气、可持久的方式转化为外在的“行”。没有“厚朴”的品格, “笃行”可能变得浮夸或难以持续。

“笃行”是最终的目标和检验标准。一切“明德”、“崇智”、“厚朴”的修养,最终都要落脚于“笃行”。行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品德、智慧和品格的试金石。通过“笃行”,内在的修养得以验证、巩固和提升,个人价值得以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于此同时呢,“笃行”的过程又会反哺于“德、智、朴”的进一步深化,形成一个持续改进、螺旋上升的循环。

因此,这八字校训形成了一个从内在修养到外在行动,从价值确立到价值实现的完整闭环。它要求吉农人既要志存高远(明德崇智),又要脚踏实地(厚朴笃行),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七、 校训的历史演变与时代共鸣

吉林农业大学的校训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凝练形成的,它深刻反映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追求和责任担当。虽然明确的八字表述定型于特定的历史节点,但其精神内核却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始终。

从历史维度看,学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在艰苦创业的岁月里,老一辈吉农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为国为民的忠诚(明德)、刻苦钻研的劲头(崇智)、艰苦奋斗的作风(厚朴)、服务农业的实际行动(笃行),已经为校训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成为吉林省农业高等教育的领头羊,校训的表述得以正式确立和弘扬,使其成为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文化旗帜。

在新时代,校训精神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它与中国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明德崇智”是对“立德”与“树人”具体要求的有力回应;“厚朴笃行”则体现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奋斗精神。它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呼唤同频共振。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而校训所塑造的正是这样的人才形象。它也与建设科技强国的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崇智”与“笃行”直接指向了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鼓励师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因此,吉林农业大学的校训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时代的强音。它连接着学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八、 校训的育人实践与文化浸润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吉林农业大学将校训精神全面融入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全体吉农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指南。

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将校训内涵细化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强化“明德”教育;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风建设,深化“崇智”追求;通过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厚朴”品格;通过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教育,锤炼“笃行”能力。学校致力于培养一批又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农业人才,他们遍布吉林省及全国各地,成为校训精神的生动载体。

科学研究方面,校训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鼓励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农业生产实际开展科研攻关(笃行),要求恪守科研诚信(明德),追求学术卓越(崇智),发扬团队协作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厚朴)。许多教师长年累月深入基层,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正是“厚朴笃行”精神的真实写照。

文化育人方面,学校通过校史馆、校园景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大会等多种载体,反复宣讲和诠释校训精神。使“明德崇智 厚朴笃行”这八个字深入人心,融入师生的日常言行,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吉农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形成了浓郁的、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育人氛围。

吉林农业大学的校训“明德崇智 厚朴笃行”,是一座丰富的精神宝库。它源于传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是学校立校之本、兴校之魂。深入理解和自觉践行这一校训,对于每一位吉农人提升自我、成就事业,对于学校加快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对于更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将继续引领着吉林农业大学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438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34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