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暨南大学建校时间是哪一年?(暨南大学建校时间)

关于暨南大学建校时间的综合评述暨南大学的建校时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文化意义的话题。普遍公认的是,该校肇始于1906年清政府于南京创办的暨南学堂,这一年份被广泛采纳为学校的创校元年。对其建校历史的深入解读,远非一个简单的年份所能概括。它 intricately intertwined 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变迁,是一段关于文化传播、民族信念与学术薪火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生生不息的传奇。学校的历程并非线性发展,其间因战乱、时局变动等因素经历了多次的停办、复办与迁徙,从南京到上海,再到福建建阳,最终南迁广州并扎根发展,形成了“忠信笃敬、知行合
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
因此,理解暨南大学的建校,不能孤立地看待1906年这个时间点,而应将其视为一个历史进程的辉煌起点。这个起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专门面向海外侨胞、开启华侨高等教育的先河,其使命自诞生之初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与民族性。此后百余年的岁月里,无论校名更迭、校址迁变,其“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初心未曾改变,服务华侨华人、凝聚侨心侨力、弘扬中华文化的核心使命一以贯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定义了暨南大学的过去,更深刻地塑造着它的现在,并指引着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暨南大学建校历史的溯源与确认

要准确阐述暨南大学的建校时间,必须深入历史的脉络中进行梳理与考证。权威的历史记载和校史档案均明确指向1906年作为其创校的年份。这一年的春天,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上书光绪皇帝,奏请为“宏教泽而系侨情”,设立专门学堂以招收南洋各埠的华侨学生归国求学。此奏折很快获得了清政府的批准。于是,1906年,暨南学堂在南京薛家巷妙相庵正式创办,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就此诞生。“暨南”二字源自《尚书·禹贡》中的“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远播于五洲四海,其命名深刻体现了学堂创办的初衷与宏大使命。

学堂的首任校长(当时称“堂长”)为清末著名教育家、学者郑洪年先生。首批入学的学生共有21人,他们来自遥远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这一事件本身在中国教育史和华侨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启了华侨青年回国接受系统高等教育的先河,搭建了连接海外侨胞与祖国母亲的重要文化桥梁。
因此,从历史事实、官方文件以及文化象征意义等多个维度来看,1906年是暨南大学毋庸置疑的建校年份,是其辉煌历程的开端。

历史沿革中的波折与变迁

尽管建校年份明确,但暨南大学的发展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其校史是一部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动荡中坚持、在曲折中前进的史诗。这些波折本身,也构成了理解其建校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初创与早期发展(1906-1927):暨南学堂在南京成立后,迅速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堂因战乱被迫停办。直至1918年,在多方努力下,尤其是在黄炎培等教育家的鼎力支持下,学校得以恢复,并升格为国立暨南学校,增设商科等实用学科,面向海外华侨招生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 上海时期的壮大与转型(1927-1949):1927年,学校迁入上海真如,并正式升格为国立暨南大学,成为了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国立大学之一。这一时期是暨南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学科建设日趋完善,汇聚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成为华侨最高学府和东南地区的学术重镇。抗日战争的爆发再次中断了学校的蓬勃发展。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校舍毁于战火,师生被迫内迁。整个抗战时期,暨南大学辗转于上海公共租界、福建建阳等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弦歌不辍,展现了惊人的韧性。
  • 复办与广州新时期(1949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新的形势和更好地服务华南地区的华侨教育事业,暨南大学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陶铸同志担任了重建后的首任校长。这次复办赋予了暨南大学新的生命,使其成为一所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1970年,学校在“文革”期间曾一度被迫停办,但在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暨南大学再次复办,并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全新阶段。此次复办意义重大,明确了学校“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这一方针至今仍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这一系列的停办、迁徙与复办历程,非但没有抹去1906年的建校印记,反而一次次印证了其精神的顽强与使命的永恒。每一次重生,都是对初心的回归和对建校精神的强化。

使命传承:从建校初心到新时代重任

自1906年建校伊始,暨南大学的基因里就刻满了“侨”的特色和“宏教泽”的使命。这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校址如何变迁,其核心使命始终一脉相承,并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最初的暨南学堂,旨在为海外华侨提供归国求学的通道,通过教育维系侨胞与祖国的情感与文化纽带,培养侨界人才。这一初心在今天的暨南大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学校是中国境外生人数最多的大学之一,素有“华侨最高学府”的美誉。它成为了港澳台侨青年学生赴内地求学的首选高校,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凝聚侨心、发挥侨智、汇聚侨力的国家级平台。

在新的历史时期,暨南大学的使命超越了单纯的教育范畴,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它致力于打造成为海外华文教育和研究的重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解中国、热爱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
于此同时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高等学府,暨南大学在推动大湾区教育合作、科技创新和人文交流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从1906年走来,其使命已从“系侨情”扩展为“通中外”,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学术建设与成就:百年底蕴的厚积薄发

建立在1906年奠定的基石之上,历经百余年的积淀与发展,暨南大学已然建设成为一所学术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其学术成就正是对建校先贤们最好的告慰。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覆盖文、史、经、管、法、理、工、医等多个领域,并形成了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王牌学科。
例如,其新闻与传播学、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药学等学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些学科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学术声誉,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在科研方面,暨南大学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智库,在生物医药、华侨华人研究、海外华文媒体研究、产业经济等领域产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学校注重产学研结合,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独特的侨校背景使其在华侨华人研究、华文教育等领域形成了无可替代的学术优势,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学术中心和决策咨询重镇。这一切的学术荣光,都可以追溯至1906年那个为华侨子弟开启的学堂,其学术血脉由此源远流长。

校园文化精神:忠信笃敬的百年传承

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是其灵魂所在,这种气质往往在建校之初便已萌芽。对于暨南大学而言,“忠信笃敬”的校训完美诠释了其跨越百年的文化精神内核。

“忠信笃敬”源自《论语》,强调忠诚、信义、笃实、敬业的品格。这一校训自确立以来,便成为一代代暨南人立身行事的准则。这种精神体现在暨南学子的爱国情怀中,无论身处何地,他们都心系祖国,维护民族大义;体现在他们的诚信操守和扎实学风上;更体现在他们对事业的专注与敬畏之中。

此外,由五次播迁的苦难历程所锤炼出的“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精神,也是暨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不息”是学校在逆境中一次次奋起的内在动力,而“和而不同”则体现了其作为侨校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胸襟。校园里多元文化交融共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和谐共处、相互学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暨南文化氛围。这种开放、包容、坚韧、笃行的文化精神,正是从1906年开始,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宝贵财富。

结语

暨南大学的建校时间是1906年,这是一个有着充分历史依据、被广泛公认的结论。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历史纪年。1906年,是暨南伟业的光辉起点,是一个伟大使命的开始。其后虽历经三次停办、五次迁徙的艰难险阻,但其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初心从未更改,忠信笃敬的精神历久弥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非但没有稀释其建校的原始身份,反而像年轮一样,一圈圈地丰富和深化了1906年所承载的内涵。今天的暨南大学,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独特的侨校特色和开放的国际视野,屹立于中国高等教育之林,继续书写着从1906年开始的辉煌篇章,朝着更宏伟的目标迈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456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86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