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天津农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天津农学院校训)

综合评述天津农学院的校训是“敏学切问 躬勤耕稼”。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底蕴深厚,不仅是对学校农业学科特色的精准概括,更是对其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文化精神的深刻凝练。它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又紧密结合现代农业教育的时代要求,构成了激励一代代天农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敏学切问”侧重于为学之道,强调培养学生勤奋敏捷的学习态度和探究批判的思维方法,是成才的基础;而“躬勤耕稼”则侧重于实践之行,蕴含着身体力行、勤勉不辍的实干精神以及对“三农”事业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是价值的归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天津农学院学子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强实践能力和崇高务农精神的独特品格。深入阐释这一校训的内涵、渊源与现实意义,对于理解天津农学院的办学特色、文化传承及其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具有关键作用。它不仅是悬挂于校园的箴言,更是融入了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过程的灵魂所在,展现了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坚守初心、奋发有为的坚定决心。正文
一、 校训的文本释义与渊源探微

天津农学院的校训“敏学切问 躬勤耕稼”,是一组对仗工整、意蕴深远的词组。要深刻理解其精髓,首先需对其进行细致的文本解析,并探寻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敏学切问”的解析

“敏学”与“切问”二词,均可追溯至中华文明的元典之中,承载着古人对于求学问道的深刻见解。

  • “敏学”:其核心在于“敏”字。此处的“敏”,包含多重含义:一是敏捷、迅速,意指学习要讲求效率,及时把握知识,反对怠惰因循;二是勤奋、努力,如《论语》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倡导的勤勉不倦的学习态度;三是聪慧、敏锐,指在学习中要善于思考,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因此,“敏学”整体上倡导的是一种积极主动、讲求方法、持之以恒的求学精神。
  • “切问”:此词精妙地指出了提问的艺术与深度。“切”字意为恳切、贴近、深切。“切问”即是指提问要切中要害,触及问题的根本,而非浮于表面。它鼓励学习者不满足于浅尝辄止,要敢于并善于提出有深度、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追问和思辨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与“学而不思则罔”的思想一脉相承,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学术成长中的核心地位。

“敏学”与“切问”并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链条:“敏学”是广泛吸收知识的基础,而“切问”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与升华。二者结合,体现了由博到精、由学到思的治学规律。

“躬勤耕稼”的解析

“躬勤耕稼”则更具天津农学院作为农业院校的鲜明特色,其内涵同样植根于传统文化,并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 “躬勤”:“躬”意为亲身、亲自,强调身体力行、实践参与,反对纸上谈兵。“勤”即勤劳、勤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农业生产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品质。“躬勤”二字,凸显的是一种深入一线、不畏艰辛、踏实肯干的实干精神。
  • “耕稼”:本义指耕地和种植谷物,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核心代表。在这里,“耕稼”具有双重象征意义:一方面,它直接指代学校的农业学科属性,明确了教学科研的主要领域和服务面向;另一方面,它更广义地象征着一切需要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的事业,尤其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事业。

因此,“躬勤耕稼”不仅是对农科学子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更是对其职业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引领,倡导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广袤田野,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校训的整体关联

“敏学切问”与“躬勤耕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前者是“知”的层面,是方法与工具,为后者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后者是“行”的层面,是目的与归宿,是前者的价值体现和检验标准。这完美契合了儒家文化中“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基本观点。校训告诫师生,求学不能脱离实践,实践需要理论引领,唯有将勤奋学习、深入思考与亲身实践、服务社会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二、 校训的深层内涵与核心精神

天津农学院的校训超越了字面意思,蕴含了多重深层内涵,凝聚了学校的核心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尚实践、知行合一的务实精神

这是校训最突出的精神特质。农业科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任何新技术、新品种的诞生与推广,都离不开田间地头的反复试验与验证。“躬勤耕稼”正是对这种实践导向的旗帜鲜明地倡导。它要求师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实验室里的数据和论文中的结论,必须将双脚扎进泥土,了解农业生产的真实需求,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难题。这种务实精神,确保了天津农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始终紧贴中国尤其是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现实,使学校的办学成果能够真正惠及于农。


2.勤勉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无论是“敏学”要求的勤奋敏捷,还是“躬勤”倡导的勤劳专注,都体现了一种对事业极致追求的工匠精神。农业生产周期长、环节多、影响因素复杂,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从作物的育种栽培到动物的养殖防疫,从食品的加工储藏到农业工程的规划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校训激励师生在学习和研究中,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力求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做到最好,培养出具有“匠人”品质的卓越农科人才。


3.心系乡土、服务三农的奉献精神

“耕稼”二字,直指“三农”事业。校训将“躬勤耕稼”作为落脚点,深刻地表明了天津农学院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办学宗旨和情怀担当。它蕴含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师生将个人的学业和事业与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天农人毕业后投身基层,扎根农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4.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切问”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不盲从权威,敢于对现有知识和技术提出质疑和挑战,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在当今世界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校训中的“切问”精神尤为重要。它鼓励师生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保持好奇心和创新意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探索未知,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 校训在育人体系中的具体体现

天津农学院的校训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深深融入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学校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更强调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方法的运用,鼓励学生“切问”,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地将校训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实践观和事业观。

在实践教学环节,“躬勤耕稼”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学校建有完善的校内实验农场、示范基地以及遍布天津乃至全国多个省市的校外实习基地。各专业均设置了比重可观的实践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生产一线,亲自动手参与从播种、管理到收获的全过程,或参与养殖、防疫、产品加工等具体操作,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的科研立项紧密围绕区域农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智慧农业技术等。科研人员秉承“敏学切问”的精神,追踪国际前沿,同时坚持“躬勤耕稼”的导向,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带到田间地头进行中试和推广,实现了科研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了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训是核心元素。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校史校情讲解、主题班会、校园景观设计(如刻有校训的景观石)、优秀校友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学校持续不断地向师生宣讲校训的内涵与意义,使其内化为全体天农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营造了崇尚实干、励学笃行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 校训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天津农学院校训的时代价值愈发凸显。

它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卓越农科人才指明了方向。未来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深厚的三农情怀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校训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理念,正是契合了这一培养要求。

它为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重大战略任务,天津农学院必须坚持立足实践、服务地方的办学传统,将“躬勤耕稼”落到实处,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人才库和智力源作用。

展望未来,天津农学院将继续高举校训的精神旗帜,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敏学切问 躬勤耕稼”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另一方面,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鼓励原始创新,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更多的创新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和农村地区。

天津农学院的校训,是历史的沉淀,是现实的指引,更是未来的召唤。它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天农人不忘来路、不负韶华,在知识的海洋里敏学切问,在希望的田野上躬勤耕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天农力量。这八个字所承载的精神,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焕发新的生机,继续照亮天津农学院前行的道路,激励着师生们在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宏伟事业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781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64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