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甘肃中医药大学有哪些专业,几个校区(甘肃中医药大学专业校区)

甘肃中医药大学作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中医药教育、科研和医疗的重要基地,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仁术勤和,玉汝于成”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健康事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专业体系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培养层次,展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专业布局不仅紧密对接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和区域健康服务需求,如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传统优势专业实力雄厚,同时积极发展中药学、药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应用型专业,并适时开设了公共卫生、医学信息工程等新兴交叉专业,体现了学校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的不懈追求。在校区建设方面,学校目前主要拥有两个校区,即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的和平校区和定西市的定西校区。和平校区作为主校区,承担了绝大部分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功能,是学校的核心所在;而定西校区则更多地承担了部分专业的教学、临床实践与基层医疗服务等功能,两校区区位互补,功能协同,共同构成了学校完整的办学体系,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与多元的环境选择。总体而言,甘肃中医药大学正以其日益完善的专业体系与合理的校区布局,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甘肃中医药大学扎根于西部沃土,历经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重点,多学科支撑、协调进步,具有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省属重点高等院校。学校的专业设置紧密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调整,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专业集群。其办学空间依托和平与定西两大校区,实现了教育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与功能上的差异化协同,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与生活环境,奠定了学校长远发展的物理基础。

校区概况与功能布局

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办学实体主要分布于两个地理空间,即兰州市城关区的和平校区和定西市的定西校区。这种一校两区的布局模式,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历史、学科扩张需求以及地方合作战略所形成的现实格局,两校区在功能上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共同支撑着学校的整体运行。

和平校区

和平校区是甘肃中医药大学的主校区和总部所在地,位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城关区。作为学校的核心,该校区集中了主要的行政管理部门、教学单位、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其功能定位侧重于:

  • 全日制本科及研究生(硕士、博士)教育的主体承担者;
  • 科学研究的中心,汇聚了学校大部分的科研平台与高层次研究人才;
  •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窗口,负责留学生的招收、培养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
  • 附属医院(如甘肃省中医院等)的临床教学与实习基地紧密毗邻或便捷可达,为医学类专业学生提供了优越的临床实践条件。

和平校区的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生活配套等硬件资源最为集中和先进,是学校学术氛围最浓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区域。

定西校区

定西校区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其设立是学校拓展办学空间、深化校地合作、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举措。该校区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

  • 承担部分本科专业(特别是一些应用型、地方急需专业)的低年级基础教学或全程培养任务;
  • 作为重要的临床教学和实践基地,与定西市及周边地区的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 面向基层,开展医学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与健康服务,直接助力区域医疗卫生水平提升;
  • 在某些特色领域(如中药材种植与资源研究)方面,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

定西校区与和平校区在管理上统一,教学计划、质量标准保持一致,两校区之间通过师资调配、课程共享、学生交流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流动与互补。

学科专业体系建设

甘肃中医药大学已构建起以中医药学科为核心,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等多学科门类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其专业设置覆盖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全层次人才培养,现有专业可大致归入以下几大学科门类与专业集群:

医学门类下的核心与主体专业

这是学校立校之本和最富特色的专业群,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 中医学:这是学校的传统王牌专业,通常涵盖五年制本科、本硕连读(“5+3”一体化)等多种培养模式。学生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知识,并接受严格的临床技能训练。
  • 中西医临床医学:该专业旨在培养既掌握中医理论与技能,又熟悉现代医学知识,能综合运用中西两法进行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高级医学人才。课程设置兼具中医和现代医学两大体系。
  • 针灸推拿学:培养精通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技术的专业人才。学生需深入学习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推拿功法学、治疗学等核心课程,实践性极强。
  • 中医康复学:结合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与现代康复技术,培养能运用中药、针灸、推拿、传统功法和现代康复手段为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群、伤残人士提供康复服务的专业人才。
  • 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方向,这些专业进行更深度的专科化培养,满足社会对特定领域高级中医人才的需求。
  • 临床医学:培养掌握现代医学理论与技能的西医临床人才,课程设置与综合医学院校的临床专业基本一致,体现了学校医学教育的全面性。
  • 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这些专业属于医学技术类,培养从事临床辅助诊断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是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药学与中药学门类下的相关专业

该专业群聚焦药物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及合理使用,是中医药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

  • 中药学:核心专业之一,培养从事中药材鉴定、炮制、制剂生产、质量分析与控制、新药研发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人才。涉及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等核心课程。
  • 药学:更侧重于现代药学领域,培养能够从事药物制剂、药物分析、临床药学、药事管理等工作的人才。课程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
  • 中药资源与开发:关注中药材的种植(养殖)、育种、资源调查、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以及中药新产品的开发,服务于中医药产业的源头。
  • 中药制药:侧重于中药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中药药品生产、工艺设计、质量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 药物制剂:与中药制药类似,但范围更广,涵盖化学药、生物药及中药的制剂理论与技术。

护理学与康复治疗学门类下的应用型专业

这类专业直面医疗卫生一线,培养应用型紧缺人才,社会需求量大。

  • 护理学:培养系统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能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科研的高级护理人才。可能开设中医特色护理方向。
  • 康复治疗学:培养掌握现代康复治疗理论和技术(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并能结合中医康复方法,为各类功能障碍者提供康复评估与治疗的专业治疗师。

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门类下的交叉专业

这类专业将医学与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学等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 预防医学:培养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卫生事业管理等公共卫生工作的人才。
  •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侧重培养既懂医学又懂管理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才。
  • 健康服务与管理:顺应大健康产业发展,培养能在健康管理机构、体检中心、保险公司等从事健康评估、干预、管理的专业人才。

工学与文学门类下的支撑与拓展专业

这些专业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文化传播力量。

  • 医学信息工程:属于工学门类,培养能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疗仪器、医药信息系统、健康大数据等领域的交叉学科人才。
  • 应用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方向):培养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特别是医学领域心理服务的专业人才。
  • 英语(医学英语方向):或汉语国际教育(中医药文化传播方向):属于文学门类,培养能从事中医药对外交流、翻译、教学与文化传播的专门人才。

甘肃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设置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学校会依据社会需求变化、学科发展趋势和自身条件,适时增设新专业(如可能存在的养老服务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或调整现有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内涵。所有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在学校统一的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下运行,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两大校区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承担不同专业或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任务,形成了有机的整体。通过这一系列层次清晰、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专业与校区规划,甘肃中医药大学有效地履行着其为区域乃至全国培养多样化、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的核心使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2081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90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