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海南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海南大学校训历史)

海南大学作为中国最南端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承载着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的特殊使命。其校训“海纳百川,大道致远”不仅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练,更是对琼州大地深厚文化底蕴与开放精神的深刻诠释。这八个字,既体现了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胸襟,也彰显了追求真理、志存高远的理想,是海南大学立校之本、兴校之魂。从历史维度看,校训的形成与海南独特的地理文化、学校的发展历程以及时代赋予的责任紧密相连。它既继承了海南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开放基因,也融入了现代高等教育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核心价值。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背景下,这一校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持续指引着师生在学术探索、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中不断前行,展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海南大学校训的正式表述与深刻内涵

海南大学的校训是“海纳百川,大道致远”。这八个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是其办学精神与文化品格的核心表达。

“海纳百川”一词,源自中国古代名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字面意思是,大海可以容纳成千上百条河流,因其包容而成就自身的浩瀚与博大。将其置于海南大学的语境中,具有多重寓意:

  • 地理与文化的象征:海南岛四面环海,大海是其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海纳百川”首先是对这一地理特征的诗意概括,象征着学校立足海南、拥抱世界的开放姿态。
  • 学术的包容性:它倡导的是一种兼容并蓄、自由开放的学术精神。鼓励不同思想、不同学派、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在此交流碰撞,吸收一切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 人才的汇聚性:寓意海南大学以宽广的胸襟,广纳天下英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学校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推动学校发展。

“大道致远”则蕴含着对目标、理想和路径的哲学思考。“大道”通常指光明正大的道理、正确的道路和崇高的真理,亦可理解为大学之“道”、学问之“道”和人生之“道”。“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指达到远大的目标。

  • 追求真理与科学:体现了大学作为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之圣地的根本使命。师生应恪守学术规范,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探寻“大道”的过程中贡献新知。
  • 志存高远的目标:勉励师生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不满足于现状,不拘泥于眼前,要将个人发展、学校建设与国家乃至人类的进步事业紧密结合,追求长远和可持续的未来。
  • 脚踏实地的行动:“大道”也意味着正确的路径和方法。它提醒师生,要实现远大的目标,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海纳百川”与“大道致远”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海纳百川”是基础、是方法、是胸襟,强调开放和包容;“大道致远”是方向、是目标、是境界,强调追求和理想。唯有以包容的胸怀汇聚各方力量,才能有足够的底蕴和动力去追寻那崇高的远方;而远大的理想,又为包容与汇聚赋予了意义和方向。这精准地刻画了一所现代大学在全球化时代应有的姿态:既要扎根地方、开放互联,又要仰望星空、引领未来。

校训的历史溯源与演进历程

海南大学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是学校合并、发展与文化融合的深厚历史积淀。

海南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创建的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后更名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因其在天然橡胶及热带农业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被誉为“热带农业科教领域的黄埔军校”。另一源头是1983年顺应海南开发建设需要而成立的海南大学。2007年8月,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海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成为新的海南大学。两所高校的合并,不仅是学科与资源的整合,更是两种历史传统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新的海南大学需要一个能够统摄全局、凝聚共识、指引未来的精神标识,校训的提炼与确立正是在这一重大历史背景下被提上日程。

在广泛征集意见、深入研讨和凝练共识的基础上,“海纳百川,大道致远”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被正式确立为海南大学的校训。这一选择极具智慧:

  • 尊重历史,面向未来:它既避开了单纯沿用某一前身学校的原有训示可能带来的认同问题,又以一种更高的哲学概括,包容和升华了两校乃至海南地域的历史文脉,并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了无限空间。
  • 契合地域,彰显特色:“海”字当头,直接点明了海南的地理身份,极具辨识度和归属感。将地域特色融入大学精神,使校训深深打上了海南的烙印。
  • 呼应时代,承载使命:新世纪的中国大学,尤其是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海南高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海纳百川”呼应了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大道致远”则体现了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追求。

因此,海南大学校训的历史,是一部从合并整合到文化重塑、从立足本土到放眼全球的演进史。它诞生于学校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凝聚了历代海大人的集体智慧,并随着国家赋予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重大历史机遇而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校训与办学实践的全方位融合

校训绝非墙上的标语,而是深深融入海南大学办学治校各个环节的行动指南和价值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面,校训直接指引着育人理念。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海纳百川”胸襟和“大道致远”抱负的高素质人才。通过通识教育、国际交流、学科交叉等方式,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跨文化理解和合作能力。
于此同时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的远大志向,将个人追求融入时代洪流。

在科学研究方面,“海纳百川”体现为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学校围绕热带农业、文化旅游、海洋科技、生命健康等特色领域,汇聚国内外顶尖学者和团队,搭建开放式研究平台,攻克重大科学难题。“大道致远”则体现为对科研“高峰”和原始创新的追求,鼓励学者坐得住冷板凳,致力于产生具有长远影响力的重大成果。

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真正践行“纳百川”之举,面向全球诚聘英才,实施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吸引了大量海外外优秀学者加盟。
于此同时呢,营造尊重学者、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让不同学术背景、不同风格的教师都能在此找到发展方向,实现人生价值。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校训是校园文化的内核。通过校史教育、开学毕业典礼、校园景观建设(如校园内的文化石刻、主题雕塑)等形式,不断强化师生对校训的认同。
于此同时呢,作为海南地区的文化高地,大学也承担着汲取、研究、传播海南本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其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

在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方面,校训的指引作用尤为突出。凭借“一带一路”倡议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区位优势,学校积极拓展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推动中国文化和科技成果“走出去”。在服务地方上,紧扣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热带农业、生态环境、旅游规划、产业发展等领域提供关键智力支持,体现了大学“致”社会繁荣之“远”的担当。

新时代背景下校训精神的升华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为海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为坐落于此的海南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其校训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

在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中,“开放”是第一关键词。货物、资金、人员、数据的自由流动,以及制度集成创新,都需要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度。这与“海纳百川”的精神高度契合。海南大学被期望成为自贸港建设的“智囊团”和“人才库”,这就更需要它具备全球视野,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网络,吸纳国际先进经验,真正成为一所“海纳百川”的国际化大学。

同时,建设自贸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需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探索一条通往未来的“大道”。这对大学的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和人才培养提出了“致远”的要求。海南大学的研究不能短视,要着眼于自贸港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能满足当前需求,更要能适应未来数十年的挑战,成为引领自贸港乃至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因此,当下的校训“海纳百川,大道致远”,对海南大学而言,已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自我期许,更是在国家战略布局中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激励着全体海大人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高远的目标,勇担使命,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宏伟大业中实现自身的新跨越和新发展,将校训精神书写在琼州大地和浩瀚南海之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2367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33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