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信阳师范大学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信阳师院校训释义)

信阳师范大学作为豫南地区重要的教师摇篮与学术重镇,其精神传统与文化内核高度凝结于“厚德崇实 善学敏行”的八字校训之中。这一校训不仅语言精炼、意蕴深厚,而且系统完整地构建了一个从内在品德修养到外在实践行动的育人框架。“厚德”是根基,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道德置于人格培养的首位;“崇实”是态度,倡导的是一种求真务实、不尚空谈的学风与价值取向;“善学”是方法,指明了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科学路径,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与高效性;“敏行”是目标,要求将所学所思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四者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共同塑造了信师大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价值追求,是学校办学历史、教育理念和时代精神的深刻融合,为一代代师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与不懈动力。

坐落于山水茶都河南省信阳市的信阳师范大学,是一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在长达数十年的办学征程中,学校逐渐孕育并确立了“厚德崇实 善学敏行”作为其校训。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如同一面精神旗帜,指引着全校师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方向,深刻地体现了高等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的本质要求与时代使命。

校训的文本解析与内涵阐释

信阳师范大学的校训“厚德崇实 善学敏行”,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深入的解析,每一个词都承载着特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厚德:立身之本,育人之基

“厚德”一词,源自《周易》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核心在于“德”,意指道德、品德、仁德;“厚”则是使之丰厚、稳固的意思。将“厚德”置于校训之首,凸显了学校将德育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强调修身是成就一切事业的根本。

  • 道德优先的育人观:对于一所师范大学而言,其培养的学生未来大多将走上教书育人的岗位,成为“人之模范”。
    因此,其自身的道德水准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厚德”要求师生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培养仁爱之心、宽容之怀和社会责任感,以深厚的德性来承载知识、担当重任。
  • 健全人格的塑造:它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授,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赋予学生谋生的技能,更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直、诚信、善良、坚韧的健全人格。

崇实:治学之要,兴业之道

“崇实”即崇尚实际、求真务实,反对虚浮、空谈。这体现了学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脚踏实地的一贯作风。“实”可以理解为实事求是、实干精神、实际效果。

  •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学术研究上,“崇实”要求师生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尊重客观规律,追求真知灼见,恪守学术道德,反对学术不端。一切结论都应建立在扎实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之上。
  • 实干兴邦的实践取向:在工作和学习中,“崇实”倡导一种不尚空谈、注重实效的作风。它鼓励师生将目光投向现实问题,将学问做在祖国的大地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创造价值、解决问题、服务社会。对于师范生来说,就是要扎根基础教育一线,解决真实的教学难题。

善学:成才之径,进步之梯

“善学”意指善于学习、高效学习。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刻苦学习已不足以应对挑战,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学习。“善学”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策略与能力。

  •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它要求师生不仅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更要善于总结规律,掌握高效的学习技巧,如批判性思维、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能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
  •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善学”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它鼓励人们将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对于教师而言,这更是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专业素养。

敏行:实践之归,创新之始

“敏行”出自《论语》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为行动敏捷、迅速实践、勇于探索。它是校训的落脚点,强调知行合一,将内在的德性、知识和想法转化为外在的实际行动。

  • 强调知行合一:“敏行”是对“厚德”、“崇实”、“善学”的最终检验。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道德的力量见于行动。它反对思想的巨人和行动的矮子,提倡想到了就去做,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巩固所学、提升自我。
  • 鼓励开拓创新:“敏”也包含了敏锐、敏捷的意思。它要求师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快速捕捉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并敏捷地作出反应,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在行动中开拓新局面。

校训的内在逻辑与整体性

信阳师范大学的校训并非四个词语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有机联系、逻辑严密的整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链条和价值体系。

“厚德”是根基和导向,解决了“为何而学”和“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为所有行为提供了价值锚点。

“崇实”是态度和原则,解决了“以何种精神去学去做”的问题,确保了学习和研究过程的扎实与可靠。

“善学”是手段和方法,解决了“如何有效获取知识”的问题,提供了实现目标的工具和路径。

“敏行”是目标和归宿,解决了“学习之后要做什么”的问题,强调了知识的实践运用和价值的最终实现。

四者环环相扣,从内在修养到外在行为,从价值确立到实践达成,形成了一个从“知”到“行”的完美闭环,深刻契合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体现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校训与大学精神及文化建设的融合

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载体和集中体现。信阳师范大学的校训已深深融入其办学实践的各个方面,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教育教学中,学校通过课程思政、师德师风建设等活动,将“厚德”的要求具体化,引导师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

在学术科研中,“崇实”的精神体现在严格的学术规范、扎实的研究过程和注重成果转化的导向上,营造了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

在学风建设上,“善学”的氛围通过推广先进学习方法、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建设智慧校园等方式得以强化,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在社会服务与实践方面,“敏行”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支教、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创新创业等活动,在广阔的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校园内的建筑、景观、文化活动也常常渗透着校训的元素,使其从文字规范内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貌。

校训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启示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信阳师范大学的校训愈发彰显出其宝贵的时代价值和普遍的教育意义。

面对社会转型期可能出现的道德失范、浮躁风气,“厚德”重申了道德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基石作用,提醒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

在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今天,“崇实”与“善学”所倡导的求真务实精神和善于学习的能力,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所必需的核心素养。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快速的社会变迁中,“敏行”所强调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强大执行力,对于个人抓住机遇、对于国家赢得优势至关重要。

特别是对于师范院校,这一校训更是精准对标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为培养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师提供了清晰的精神指引和具体的成长路径。

信阳师范大学的校训“厚德崇实 善学敏行”,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又融入了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更回应了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它不仅是信师大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更是学校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这八个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将继续照亮一代代信师大学子的前行之路,激励他们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2613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65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