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校训历史)

关于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作为重庆市唯一一所公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艺术学院,自其前身重庆市艺术学校时期起,便承载着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光荣使命。学院的校训“厚德博艺、真诚求索”绝非简单的八字箴言,而是其办学历史、教育理念与行业精神的凝练与升华。这则校训深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艺观的双重土壤之中,既体现了对学子品德修养的至高要求,也彰显了对艺术专业技艺不懈追求的执着态度。“厚德”是根基,强调了艺术工作者首重艺德,以高尚的品格引领艺术创作;“博艺”是目标,要求师生广泛涉猎、精通技艺,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真诚”是态度,既是待人接物的准则,更是面对艺术时应有的赤子之心与真实情感;“求索”是路径,代表着在艺术道路上永葆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勇于创新,不断突破。该校训的历史,与学院自身的发展历程紧密交织,它不仅是学院身份认同的核心标志,更是激励一代代重艺学子砥砺前行、追求卓越的精神火炬,全面反映了学院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坚定决心与鲜明导向。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内涵、历史与时代回响

在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艺术职业教育的广阔星图中,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专业 focus,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一所学校的灵魂,往往凝结于其校训之中。对于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而言,“厚德博艺、真诚求索”这八个字,便是其精神风貌、价值追求与育人理念最为精炼的概括。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段历史的沉淀,一种文化的传承,以及一份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一、 校训的文本解读与深层内涵

“厚德博艺、真诚求索”是一个结构工整、意蕴丰富的复合型校训,前后两词各为一个重心,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

厚德博艺:此四字源自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传统,又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厚德”语出《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要求师生首要注重道德的修养与积淀,使品德如大地般厚实,能够承载万物、担当重任。对于艺术工作者而言,“德”是立身之本、从艺之基。一个没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艺术家,其技艺再高超,也难以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启迪思想的优秀作品。
因此,“厚德”是学院对每一位学子提出的首要且根本的要求,强调艺品与人品的统一。

“博艺”则是对专业能力的极致追求。“博”意味着广博、渊博,要求学子广泛涉猎中外艺术经典,开阔视野,具备综合的文化艺术素养;“艺”则指精湛的技艺、专业的本领。它鼓励学生不仅要深入钻研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力求精深,还要触类旁通,兼收并蓄,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厚德”与“博艺”并举,深刻体现了学院“德艺双馨”的培养目标,即要培养既有崇高道德品质,又有扎实专业功底的文艺工作者。

真诚求索:这四字更侧重于精神态度与行为方式。“真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在艺术领域,“真”代表着真实、真切,要求艺术创作发自内心,情感真挚,反对虚假与造作;“诚”代表着诚恳、诚信,要求对待艺术事业抱有敬畏之心,诚实不欺,对待观众、对待同行坦诚相待。唯有真诚,艺术才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求索”一词,充满了动态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它源自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寓意着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止境,需要始终保持探索的热情、研究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它鼓励师生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挑战自我,勇于尝试新的艺术形式、新的表现手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推动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

“厚德”是根基,“博艺”是梁柱,“真诚”是底色,“求索”是引擎。这八个字共同构筑了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立德树人的四维坐标,指引着师生们的成长方向。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历程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并非凭空产生,其形成与学院自身的发展史、重庆地区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艺术教育的宏观脉络息息相关。

学院的直接前身是始建于1985年的重庆市艺术学校。在长达数十年的中等艺术专业教育实践中,学校虽然未曾正式颁布一个统一的校训,但“厚德博艺、真诚求索”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早已渗透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和艺术实践中。老一辈的教育家们言传身教,将“学艺先学做人”的道理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刻苦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为日后校训的提炼积累了丰富的思想素材和精神传统。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原有的中等艺术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艺术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于2013年正式成立,完成了从中职到高职的跨越式发展。

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是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意味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办学理念的系统化、规范化。确立一个既能传承历史精髓,又能引领未来方向的校训,成为学院文化建设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经过广泛的征集、深入的研讨和严谨的论证,“厚德博艺、真诚求索”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被正式确立为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

这一校训的最终确定,体现了以下几点历史性考量:

  • 历史的继承性:它完美地概括和提炼了重庆市艺术学校时期所形成的优良办学传统和育人精神,保证了学院文化血脉的延续性。
  • 时代的适应性:它回应了新时代对艺术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即不仅要有技能,更要有品德、有素养、有创新精神,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
  • 行业的针对性:“德”与“艺”的关系,是艺术教育永恒的核心命题。校训直指这一命题,具有鲜明的艺术行业特色,是对文艺界“崇尚品德、追求技艺”优良行风的有力呼应。
  • 地域的文化性:重庆是一座具有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精神的城市,“求索”精神与重庆人敢闯敢试、勇于开拓的城市性格有暗合之处,赋予了校训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

自此,“厚德博艺、真诚求索”不仅镌刻在校园的醒目位置,更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重艺人”的心中,成为学院身份认同的核心标志和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


三、 校训与办学实践的全方位融合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并非将校训束之高阁,而是将其深度融入办学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推动学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教育教学中:学院始终坚持德育为先。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艺术职业道德课程、举办大师讲座、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将“厚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于此同时呢,在专业教学上,构建“博艺”课程体系,强调基础宽厚、专业扎实,并积极推动跨专业选修、艺术实践周、综合展演等项目,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综合能力。“真诚求索”的精神则体现在鼓励探究式学习、项目化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上,支持学生开展艺术创作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艺术实践中:艺术职业学院的核心在于“职业”二字,强调实践育人。学院依托旗下的重庆实验剧团、西南交响乐团等实践平台,以及各类大型演出、比赛、采风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在每一次排练、每一场演出中,师生们都在践行着“真诚”对待艺术、“求索”艺术高峰的精神。无论是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剧目,还是排练经典艺术作品,都力求精益求精,在真实的艺术生产环境中锤炼技艺、陶冶情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学院要求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为“人师”,以身作则,成为“厚德博艺”的典范。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积极投身艺术创作与研究,以自身的“求索”精神感染和带动学生。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院通过校史馆、校园景观、官方媒体、文化活动等多种载体,持续宣传和阐释校训精神。使其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一种无形的文化场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师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四、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下,文化艺术的作用日益凸显。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校训“厚德博艺、真诚求索”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是应对文化娱乐化、浮躁化倾向的定盘星。在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文化的冲击下,部分艺术创作可能存在过度追求流量、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校训中强调的“厚德”与“真诚”,正是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坚守文艺工作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追求真善美,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它是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指南针。
随着文旅融合、数字文创等新业态的蓬勃兴起,社会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恪守职业道德、又拥有广阔知识面和精湛技艺、更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博艺”与“求索”正是对这种人才需求最直接的回应,指引着学院的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

展望未来,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将继续高擎“厚德博艺、真诚求索”的旗帜,将其精神内核更深、更实、更细地融入学院治理和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它将激励着一代代重艺学子,不忘从艺初心,坚守道德底线,锤炼过硬本领,永葆探索热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伟业之中,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这八字校训,必将随着学院的发展而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2918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39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