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国美术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国美校训详解)

综合评述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不仅是一组精炼的词汇,更是学院近百年办学精神的高度凝练与文化传承的核心体现。这八个字深刻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近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既强调个体修养与人格塑造,又注重学术创新与社会责任。其中,“行健”源自《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倡导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居敬”出自儒家经典,强调内心敬畏与专注态度;“会通”体现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学术视野;“履远”则寄托着追求高远理想与时代使命的担当。这一校训不仅指导着美院师生的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更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中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推动着文化自信与创新实践的结合。它超越了简单的口号,成为一种活化的精神资源,激励着一代代艺术工作者在全球化背景下扎根传统、面向未来。 中国美术学院校训的深度阐释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者之一,自1928年创立以来,始终以培养卓越艺术人才、推动民族文化复兴为己任。其校训“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凝聚了学院的教育哲学与文化理想。这八个字不仅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与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相融合,成为指导师生行为与创作的核心准则。
下面呢将从校训的历史渊源、内涵解析、教育实践及当代意义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根基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学院的发展历程中。学院由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创立,最初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宗旨,校训的形成正是这一宗旨的升华与提炼。“行健”一词直接源自《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与动荡中,艺术教育被视为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行健”鼓励艺术家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居敬”出自《论语》中的“居敬而行简”,强调内心保持敬畏与专注,是宋明理学中“修身”思想的核心。这与学院早期倡导的“以艺育人”理念相契合,要求师生在艺术创作中保持严肃态度与道德自律。“会通”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的背景。蔡元培先生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而“会通”正是这一思想的延伸,主张打破学科与文化的壁垒,实现古今中外艺术的融合创新。“履远”则蕴含了道家与儒家共通的“致远”理念,如《荀子》中的“致远方”与《礼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寄托了学院希望师生立足时代、追求卓越的愿景。校训的正式确立是在学院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凝练的,它既呼应了20世纪初中国艺术教育的现代性追求,又坚守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二、校训的逐字内涵与哲学解读校训的八个字可分为四组,每组均有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深意。
下面呢从文字本义、哲学渊源及艺术教育应用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行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行健”强调行动上的坚韧与奋进。“行”指实践与行动,“健”则代表刚健与不息。在《周易》中,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应效法于此,奋发图强。对于艺术教育而言,“行健”体现在:
  • 艺术创作中克服困难、持续探索的精神,反对浮夸与浮躁;
  • 教育实践中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参与社会,通过实践提升技艺;
  • 学院发展上,如中国美院在抗战时期西迁坚持办学,体现文化坚守的毅力。
这一理念要求艺术家避免闭门造车,而是以主动姿态介入时代,用作品传递正能量。

居敬:心怀敬畏,专注修身

“居敬”侧重于内在修养。“居”指持守与居心,“敬”则是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儒家认为“敬”是修身之本,如朱熹所言“敬者,主一无适之谓”,即专注而不涣散。在艺术领域:
  • 它要求创作者对艺术传统、自然环境与社会保持敬畏,避免浅薄与商业化;
  • 教学中,师生需尊重学术规范,注重细节与精益求精,例如中国画中的“笔墨精神”;
  • 个人层面,它倡导淡泊名利、潜心钻研的治学态度,与当代艺术界的浮躁风气形成对比。
“居敬”是艺术家人格养成的基石,确保创作不受外界干扰,保持纯粹性与深度。

会通:融贯中西,博采众长

“会通”是学术与创新的核心。“会”意为汇聚与理解,“通”则指通达与融合。这一概念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如《中庸》的“致中和”与佛教“圆融”理念。在艺术教育中:
  • 它鼓励跨学科学习,如绘画、设计、建筑与哲学的交叉融合;
  • 历史上,林风眠等早期教育家倡导“调和中西”,推动油画与国画的对话;
  • 当代实践中,中国美院开设“跨界艺术”课程,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
“会通”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主张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体系。

履远:志存高远,践行使命

“履远”强调理想与行动的合一。“履”指实践与行走,“远”则象征高远目标。它融合了儒家“任重道远”与道家“逍遥游”的境界,要求艺术家超越短期利益,追求永恒价值。具体表现为:
  • 艺术创作中关注人类共同议题,如生态、文化多样性等;
  • 教育目标上,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使者,而非仅仅技艺工匠;
  • 学院自身以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为使命,例如主办国际双年展等活动。
“履远”是一种愿景,激励师生在艺术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贡献于文明进步。#
三、校训在教育与实践中的体现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并非空洞口号,而是渗透于教学、创作与校园文化的各个环节。
下面呢从课程设置、艺术创作及社会服务三方面说明其具体实践。

课程与教学体系中的融入

学院将校训精神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基础教育阶段强调“行健”与“居敬”,例如:
  • 本科一年级设置“劳作课”,学生需参与体力劳动与田野调查,培养吃苦精神;
  • 传统书画专业要求学生每日练习笔墨,锤炼“居敬”态度;
  • 理论课程开设“中国古典哲学”,帮助理解校训的文化渊源。
高阶教育侧重“会通”与“履远”,如:
  • 跨媒体艺术学院推动科技与艺术融合,探索虚拟现实等前沿领域;
  • 国际课程邀请海外专家,促进中西对话;
  • 毕业创作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如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
通过这些设计,校训从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行动。

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中的践行

校训深刻影响师生的创作方向。历史上,美院艺术家如潘天寿的作品融合传统笔墨与现代构图,体现“会通”;当代创作者如许江的油画系列“东方意象”,以“行健”精神探索文化身份。在学术上:
  • 学院主导“中国画学”研究,整理传统精华,彰显“居敬”;
  • 推动“社会性艺术”项目,如参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实践“履远”;
  • 设立创新实验室,鼓励数字艺术与生态艺术等交叉领域。
这些实践使校训成为活化的创作指南,而非教条约束。

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播中的延伸

中国美院积极将校训精神辐射至社会。例如:
  • 开展“美育下乡”活动,师生深入农村支教,体现“行健”与奉献;
  • 主办“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推动产业创新,实现“会通”;
  • 参与国际文化论坛,传播中国艺术理念,履行“履远”使命。
校训从而超越了校园范畴,成为学院服务国家战略的文化纽带。#
四、校训的当代意义与挑战在21世纪全球化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当代价值:文化自信与创新驱动

校训为当代中国艺术教育提供了精神坐标:
  • “行健”与“居敬”针对功利化倾向,倡导回归艺术本源,抵制浮躁风气;
  • “会通”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文明互鉴;
  • “履远”呼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鼓励艺术介入社会变革。
在文化自信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校训强调的传统与现代结合,为全球艺术教育提供了中国方案。

现实挑战:商业化与全球化冲击

校训的实践也面临困境:
  • 艺术市场商业化可能削弱“居敬”精神,导致创作趋同;
  • 西方当代艺术主导的语境下,“会通”易沦为表面融合;
  •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如何保持“行健”的实践性成为新课题。
学院需通过政策引导与课程改革,确保校训不被虚化。

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对话

校训的未来应用应聚焦:
  • 强化伦理教育,使“居敬”成为科技时代的艺术底线;
  • 拓展国际合作,让“会通”真正实现平等文化交流;
  • 培养青年人才,以“履远”目标推动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校训才能持续激励中国艺术走向世界。中国美术学院的校训“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是一个有机整体,四者相互支撑:以“行健”为行动力,“居敬”为定力,“会通”为方法,“履远”为方向。它既是历史智慧的结晶,也是面向未来的指南。在新时代,这一校训将继续引领中国美术学院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3348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90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