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思政教育)

关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评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托其深厚的行业特色与学科优势,构建了一套具有地大特质、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成效显著,特色鲜明。该校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其工作不仅体系完整、机制健全,更在内容、方法、载体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育人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格局。尤为突出的是,学校巧妙地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与爱国主义、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地学领域的鲜活案例和英雄模范(如李四光先生的精神传承)的感召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
于此同时呢,学校高度重视实践育人,依托野外实习、地质考察等独特环节,让学生在认识国情、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总体而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培养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一、 坚实的组织领导与完善的制度保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始终将其置于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进行谋划和推进。学校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全校上下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顶层设计科学周密:学校党委定期专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制定了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和细则,明确了目标、任务、路径和责任主体,为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 队伍建设专业过硬:学校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以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为骨干,同时广泛吸纳专业教师、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等全员参与。学校通过常态化培训、学术交流、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提升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人抓、抓得实、抓得好。
  • 资源投入保障有力:学校在经费、场地、政策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优先保障。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社会实践项目、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相关课题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建设,改善办公和教学条件,为高质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主渠道作用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着力提升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在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设好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推动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时事政策、社会热点、学生思想实际紧密结合。特别是注重将地学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前沿突破、典型人物事迹(如李四光、“时代楷模”等)融入教学,使理论讲授更加鲜活、更具说服力。
  •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摒弃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广泛采用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课堂辩论、主题演讲、经典诵读等活动常态化开展,使课堂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 实践教学特色鲜明:将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地学学科野外实践教学的传统优势,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实习,开展“地质报国”精神寻访、国情考察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袤山川中感受祖国壮丽河山,在实地勘探中体会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从而深化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增强服务国家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 特色优势彰显:行业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最大的思政特色在于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和地学文化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育人品牌。

  • “大地之子”文化品牌的塑造:学校深入挖掘和宣传以李四光为代表的老一辈地质学家爱国奉献、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通过建设校史馆、博物馆,设立李四光雕像,创作相关文艺作品,举办“大地之光”颁奖典礼等多种形式,使“向往祖国需要的地方”成为一代代地大学子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这种以地质先贤为楷模的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最深刻的教材。
  • 科学家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地学工作往往需要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对从业者的意志品质和专业技能要求极高。学校通过野外实习、科研训练等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工匠精神。这种在实践磨砺中形成的宝贵品质,既是专业素养,也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未来投身各行各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 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学校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高端论坛、开展环保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观,立志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力量。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对接,赋予了育人工作鲜明的时代内涵。


四、 实践育人体系完善:知行合一的广阔平台

学校坚信“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构建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砥砺品格。

  • 社会实践品牌化:持续开展“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品牌项目,鼓励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规模化,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主题,组织大批学生深入城乡开展调研和服务,使其在服务奉献中厚植家国情怀。
  • 志愿服务常态化: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打造了“张国旗班”先锋模范集体等一批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学生积极参与大型赛会服务、社区建设、科普宣传、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
  • 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通过“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平台,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创业品质。


五、 文化育人氛围浓郁:润物无声的环境熏陶

学校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努力建设具有地大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育人氛围。

  •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持续举办“研究生科技论文报告会”、“大学生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塑造了健全人格。
  • 网络思政阵地巩固壮大: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加强校园新媒体平台矩阵建设,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深受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B站等平台,发布优质内容,开展互动交流,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增强了时代感和吸引力。
  • 优良校风学风持续培育: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大会等重要仪式,以及日常的管理服务,持续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倡导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营造尊重知识、热爱学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优良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教化。


六、 管理服务协同育人:暖心关怀与价值引领

学校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体现人文关怀,提升育人温度。

  • 辅导员队伍深耕一线: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深入课堂、宿舍,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工作,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人生导师。
  • 心理健康教育精准施策: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开展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培养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基础。
  • 资助育人体现导向: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通过设立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并结合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强不息、感恩回报的意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深入且富有特色的工程。它扎根于学校深厚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学科特色,通过坚实的组织领导、创新的课堂教学、深度的文化融合、丰富的实践锻炼、浓郁的文化熏陶和暖心的管理服务,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这套体系有效地将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和精神滋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校仍需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3932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24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