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武夷山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武夷学院校训及历史)

关于武夷山职业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武夷山职业学院的校训“涵养穷索,致知力行”,是一则底蕴深厚、意蕴深远的育人箴言。它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与学院所在地——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所承载的朱子理学文化血脉相连。这八个字,简洁而富有哲理,精准地概括了职业教育中理论探索与实践技能并重的核心要义,为学院师生树立了明确的治学与为人的价值导向。从历史渊源上看,校训直接汲取了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曾长期在武夷山讲学著述,其思想体系中对“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强调,为后世教育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涵养穷索”侧重于内在道德修养与对外在事理的深入探究,强调的是一种沉潜积淀、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致知力行”则着眼于将所获得的知识真理付诸实践,达到知行统一的理想境界,凸显的是勇于实践、服务社会的担当。这一校训的确立,不仅体现了学院对地域文化精髓的自觉传承,更彰显了其在现代职业教育领域,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坚定追求。它穿越历史时空,将古典智慧与现代职教理念相融合,成为了武夷山职业学院独特的文化标识和精神旗帜,持续引领着学院的发展方向与师生的精神成长。

武夷山职业学院校训的深度阐释与历史溯源


一、 校训文本的解析与内涵挖掘

武夷山职业学院的校训“涵养穷索,致知力行”虽仅八字,但其内涵却极为丰富,每一个词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教育理念。对其进行逐字逐句的解析,是理解其精髓的基础。


1.“涵养”与“穷索”:内在修为与外部探索的统一

  • “涵养”:此词本意如水流浸润,滋养万物。在教育语境中,它主要指内在心性的修养、道德情操的培育和人格的完善。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涵养”意味着不仅要学习技术技能,更要在学习过程中塑造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它要求师生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沉静与定力,注重品格的锤炼,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温度的技术人才。
  • “穷索”:意为深入探究、穷尽事理。它源自《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强调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不懈探索与追求。在职业教育的框架下,“穷索”体现为对专业知识、技术原理的深度学习与钻研,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不满足于表面操作,而要探求其背后的科学道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严谨、执着、深入的治学态度。

“涵养穷索”将向内的心性修养与向外的知识探求紧密结合,揭示了“做人”与“求学”的辩证关系。良好的品德是有效探索知识的保证,而深入的知识探索过程本身也是锤炼心性、提升境界的途径。


2.“致知”与“力行”:知识获取与实践行动的融合

  • “致知”:即获取知识,达到对事物真相和规律的认识。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知”的层面。职业教育的“致知”,不仅包括书本理论,更包括对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工艺流程等应用性知识的系统掌握。
  • “力行”:意为努力实践,全力以赴地行动。这是学习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行”的层面。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力行”具有核心地位,它强调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在动手实践、实习实训中检验、巩固和提升所学,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致知力行”精准地把握了职业教育最本质的特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反对空谈理论、脱离实际,也反对盲目实践、缺乏理论指导。它要求师生追求“知行合一”,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知”与“行”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3.整体逻辑关系:循序渐进的育人路径

“涵养穷索,致知力行”四个词组并非简单并列,而是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循序渐进的完整教育路径。它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涵养”奠定良好的品德基础;在此基础上,以“穷索”的精神去深入钻研专业知识(致知);将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付诸“力行”,服务社会,创造价值。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知到行、螺旋式上升的成长模型,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根基

武夷山职业学院校训的提出,绝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思想根源直接指向了与武夷山有着不解之缘的朱熹及其理学思想。


1.朱子理学的直接滋养

朱熹,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之集大成者。他一生中有近五十年时光在武夷山及其周边地区度过,创办书院,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使武夷山成为当时全国的学术中心,被誉为“道南理窟”。朱熹的教育思想体系庞大,其中与校训紧密相关的核心观点包括:

  • “格物致知”论:朱熹认为,知识的获取源于对事物(“格物”)的深入探究,从而达到对事物之理(“致知”)的把握。这与校训中的“穷索”、“致知”一脉相承,强调了主动探索、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 “知行常相须”:朱熹深刻论述了知与行的关系,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偏废。他特别强调“行”的重要性,指出“知行工夫,须著并到”。这为校训中“致知力行”的并重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 “居敬穷理”的修养方法:朱熹主张通过“居敬”(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涵养心性,通过“穷理”来探究事物规律。这与校训前半句“涵养穷索”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

因此,可以说,武夷山职业学院的校训是对朱子理学精华,特别是其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院坐落于朱子理学文化的摇篮之中,将这一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办学理念,使其校训具有了无可替代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辨识度。


2.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的凝练

beyond 朱熹,校训也凝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普遍智慧。从孔子的“学思结合”、“文行忠信”,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再到明清实学思想家提倡的“经世致用”,都贯穿着对道德修养、知识追求与实践履行的统一要求。“涵养穷索,致知力行”校训,正是这种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教育传统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高度概括。


三、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体现与价值

校训的价值在于其引领和规范作用。武夷山职业学院将“涵养穷索,致知力行”的精神内核渗透到学院工作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办学治校的灵魂。


1.指引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以校训为准则,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既“知”又“行”、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意味着毕业生不仅要有胜任岗位的过硬技能(力行、致知),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涵养),以及持续学习和创新的潜力(穷索)。这一目标超越了简单的技能培训,体现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2.塑造教育教学模式

  • 在课程体系上: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合理配置,强化实训、实习环节,确保“力行”有坚实的平台。
    于此同时呢,开设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类课程,落实“涵养”的要求。
  • 在教学方法上:倡导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穷索”知识,而非被动接受。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致知”与“力行”的融合。
  • 在学风建设上:营造勤奋严谨、精益求精、勇于实践的校园氛围,引导师生践行“穷索”和“力行”的精神。


3.构建校园文化特色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院通过校史教育、环境布置、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使“涵养穷索,致知力行”的理念深入人心。
例如,组织学生探访武夷山朱子文化遗迹,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的德育教材,加深对校训文化渊源的理解。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活动,为其提供“力行”的舞台。这种以校训为魂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师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4.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核心特征就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致知力行”精准地突出了这一特征,强调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实践的决定性地位。
于此同时呢,“涵养穷索”的加入,又避免了将职业教育窄化为纯粹技能训练的误区,赋予了其更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发展潜力,使学院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


四、 校训的时代意义与未来展望

在新时代背景下,武夷山职业学院的校训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回应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能,更需要强大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校训所倡导的持续“穷索”的学习态度、“涵养”而成的稳定品格、“致知”基础上的创新思维以及“力行”的实干能力,正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关键素质。


2.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校训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优秀案例。它表明,古老的智慧完全可以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相结合,并为后者注入深厚的文化动力和特色优势。这为其他院校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形成自身办学特色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望未来,武夷山职业学院将继续深挖校训内涵,将其精神更深入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随着学院的发展,校训“涵养穷索,致知力行”必将进一步焕发活力,继续作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灯塔,激励一代代学子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无愧于时代的栋梁之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八字箴言,如同武夷山的丹山碧水,历久弥新,必将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教育园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196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34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