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厦门大学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厦门大学建校背景)

厦门大学校史评述厦门大学的创立与发展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其诞生与成长紧密交织于二十世纪初叶国家救亡图存、文化启蒙与社会转型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中。该校由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倾资创办,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海外华侨独立捐建的综合性大学。这一壮举不仅体现了华侨对祖国复兴的深切关怀与巨大贡献,更折射出在民族危难之际,有识之士致力于通过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以实现国家自强与现代化的坚定信念。创建之初,厦门大学便确立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彰显了追求学术卓越与人格完善的崇高理想。在随后百余年的风雨历程中,厦大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历经战乱西迁的艰难困苦、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以及新时代的战略崛起,逐步成长为一座学科门类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顶尖学府。其校史不仅是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更是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史诗,深刻诠释了教育兴国、文化传承与时代担当的永恒主题。厦门大学的创校背景与早期发展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深处内忧外患之中。清王朝的覆灭并未立即带来国家的稳定与强盛,取而代之的是军阀混战、列强环伺、社会动荡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剧烈碰撞。正是在这种民族存亡危在旦夕、寻求出路成为时代最强音的背景下,“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逐渐成为众多仁人志士的共识。他们坚信,唯有培养新型人才,传播现代科学与人文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海外华侨社群,虽身居异乡,却心系故土,对祖国的命运尤为关切。其中,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凭借在南洋艰苦创业积累的巨额财富,毅然决然地将其倾注于祖国的教育事业,立志创办一所一流的大学,为国家的未来储备栋梁之才。

陈嘉庚先生选择在厦门创办大学,具有深刻的地缘与文化考量。厦门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得风气之先,易于接受外来新思想、新文化。
于此同时呢,它也是著名的侨乡,与东南亚华侨社会联系极为密切,能够有效汇聚侨资侨智。1919年,陈嘉庚先生在上海发起组织“同乡教育总会”,并于次年正式宣布捐资创办厦门大学。他邀请著名教育家邓萃英为首任校长,并亲自参与校址选定、章程制定和师资延聘等工作。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在厦门演武场旧址隆重举行开校仪式,宣告正式成立。

建校之初,厦大便设立了师范(包括文、理科)、商学两部,开创了中国人自主创办高等教育的崭新模式。陈嘉庚先生为厦大确立了“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的办学宗旨,其宏大的格局与远见卓识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高远的起点。早期厦大吸引了林语堂、鲁迅、顾颉刚、孙伏园、沈兼士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前来任教,迅速汇聚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术风气浓厚,声名鹊起,被誉为“南方之强”。

战火中的坚守与西迁长汀

厦大的早期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迅速成为战争前线。为了保存中国教育的文脉与火种,避免师生遭受战火荼毒,时任校长萨本栋先生毅然决定将学校内迁至数百公里外的闽西山城长汀。这场迁徙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师生们跋山涉水,携带部分图书仪器,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

长汀时期是厦门大学校史上极其艰苦却又光辉灿烂的一页。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山城里,全校师生秉承“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力更生,克服了校舍简陋、经费短缺、物资供应困难等一系列难题。萨本栋校长身先士卒,不仅亲自授课,还致力于改善办学条件,其无私奉献与卓越领导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师生。尽管环境恶劣,厦大的教学质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因师生的同舟共济而愈发精进,学术研究也未尝中断。这一时期,厦大声誉日隆,在1940年和1941年举行的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试中,厦大连续两届荣获团体第一名,震惊全国,赢得了“南方最强”的美誉。长汀办学的经历,铸就了厦大人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建国后的调整与新生

1945年抗战胜利后,厦门大学于1946年迁回厦门原址。紧接着的国内战争又使学校的发展陷入停滞。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厦大才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建国初期,国家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对全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布局进行了大规模调整。1952年,厦门大学经历了著名的“院系调整”。

在这次调整中,厦大的一些重要科系被调出,与其他院校合并,组建或加强了多所新兴高校:

  • 厦门大学海洋系师生转入山东大学,奠定了后者海洋学科的基础。
  • 工科方面的机电、土木、航空等系分别并入浙江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和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农学院与福州大学农学院合并,独立组建了福建农学院。
  • 政法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

此次调整虽然使厦大由一所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转变为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一定时期内限制了其学科发展广度,但同时也使其基础学科,如经济学、化学、数学、生物学、海洋科学等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聚焦,为日后这些学科成为全国顶尖奠定了基础。调整后,厦大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继续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厦门大学注入了新的巨大活力。作为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重点大学,厦大得地利之便,率先开启了与国际学术界交流合作的大门。学校迅速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应用学科和新兴学科,逐步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格局。这一时期,厦大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学科建设上,厦大重建了工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等,形成了文、理、工、经、法、管、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体系。在科研方面,厦大在化学、经济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卓著,建立了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教育部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厦大均位列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名单,获得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与此同时,厦大充分利用毗邻台湾、东南亚的地缘优势以及深厚的侨乡背景,在对台交流、华侨华人文教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新时代的战略布局与未来展望

进入21世纪,厦门大学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17年,厦门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其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标志着学校发展进入了以提升质量、追求卓越为核心的新阶段。

为了拓展办学空间,优化学科布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厦门大学做出了建设漳州校区和马来西亚分校的重大战略决策。漳州校区的建立有效缓解了校本部的空间压力,为新兴交叉学科和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而马来西亚分校的创办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中国知名大学在海外设立的第一所享有高度自主权、开展全方位办学活动的分校,不仅是厦门大学国际化战略的深入实践,更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典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厦门大学继续弘扬“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学校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纵观其百年校史,厦门大学从一所藉由侨资创办、承载着民族复兴梦想的大学,成长为一所屹立于世界东方、享有崇高声誉的著名学府。它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爱国主义的产物;它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它的未来,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015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31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