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知名校友有哪些,校史介绍(中国地质大学校史校友)

综合评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中国地球科学领域最高学府之一,自1952年在北京建校(时为北京地质学院)以来,已走过七十余年的光辉历程。其发展史与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与奋进紧密相连,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地质矿产人才、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崇高使命。1975年学校整体南迁至武汉,开启了“武汉时期”的新篇章,并逐步形成了北京、武汉两地办学的格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国家输送了数以十万计的优秀人才。其校友群体星光熠熠,不仅在地质学、资源能源勘探等传统优势领域涌现出大批学术泰斗和工程巨匠,如众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更在极地科学、海洋探测、地质灾害防治、珠宝鉴定、行政管理乃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例如孤身穿越南极的科学家位梦华、文学领域的先锋代表池莉等。这些校友的辉煌成就,深刻诠释了地大“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育人理念,也共同铸就了学校享誉海内外的金字招牌。
下面呢将详细梳理校史脉络,并重点介绍部分在不同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知名校友。


一、 筚路蓝缕,奠基京城(1952-1975):北京地质学院时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源头可追溯至1952年。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急需大量的矿产资源作为支撑,而专业地质人才的极度匮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地质院校——北京地质学院。这一创举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优质的地质教育资源,为学校的高起点办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任院长是中国地质学界的一代宗师刘型,建校初期,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者,如袁复礼冯景兰袁见齐张席禔王炳章杨遵仪池际尚郝诒纯马杏垣王鸿祯等先生汇聚于此,他们不仅是学校教学科研的奠基人,更是中国现代地质教育事业的开创者。校园选址于北京西北郊的学院路,这里迅速成为中国地质教育与科研的中心。

北京地质学院时期,学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也正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艰苦奋斗”精神。师生们经常跋山涉水,深入野外进行地质实习和科研考察,为国家的矿产普查和地质填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时期,学校建立了完整的地质学科体系,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的地质学研究生,迅速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在这段岁月里逐渐凝练成形,并内化为一代代地大人的精神基因。著名的温家宝总理(1960-1965年就读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测量及找矿系)正是这一时期培养出的优秀学生的杰出代表,他的经历正是地大学子不畏艰险、报效祖国的生动写照。


二、 南迁荆楚,逆境新生(1975-1987):湖北地质学院时期与武汉地质学院时期

20世纪70年代,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备战备荒”的考虑,国家决定将一部分京校外迁。1975年,北京地质学院整体迁至湖北省武汉市,并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这次迁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迁校过程异常艰辛,大量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师生员工在动荡的岁月里完成了这次千里大转移。

初到武汉,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校舍简陋,资源短缺。但地大师生再次展现了惊人的韧性和拼搏精神,在逆境中开始了二次创业。他们一边建设校园,一边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春潮涌动,学校迎来了转机,经原国家地质总局批准,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年,在北京原校址设立了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为日后恢复在北京办学埋下了伏笔。

这一时期,尽管物质条件艰苦,但学校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广大教师坚守讲台,潜心钻研,为“文革”后国家地质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
于此同时呢,学校也开始逐步恢复与国际地质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南迁的经历,进一步淬炼了地大人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品格,使“艰苦朴素”的校训精神拥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三、 两地办学,争创一流(1987年至今):中国地质大学时期

1987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武汉地质学院及其在北京的研究生部更名升格为中国地质大学,总部设在武汉,北京、武汉两地办学,迎来了“一个校名、两地办学”的新格局。这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肩负起代表中国地质高等教育最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

进入90年代和国家“211工程”建设时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不仅巩固了在地质、矿产、能源等传统领域的优势,还大力拓展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环境科学、地质灾害防治、测绘工程、材料科学、珠宝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了以地球科学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

新世纪以来,学校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并于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在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国家深地探测、深海探测、空天对地观测等战略高科技领域,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防灾减灾等重大需求,成果丰硕。

在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其校史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特别是地质高等教育史的一个缩影。从北京到武汉,从学院到大学,从单科性到多科性,不变的是地大人对地球科学的执着探索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


四、 桃李芬芳,群星璀璨:知名校友撷英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七十余载育才树人,校友遍布寰宇,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校友群体最显著的特点是“基础扎实、吃苦耐劳、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
下面呢按领域分类,列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知名校友(包括北京地质学院时期、武汉地质学院时期及中国地质大学时期的毕业生或曾在学校工作学习过的师生):

(一) 政界与管理界

  • 温家宝:1965届毕业生,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他在任期内高度重视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其地质工作的背景深刻影响了他的执政理念。
  • 赵乐际:曾在校学习,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 张宏仁:1956届毕业生,曾任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主席,是担任此职务的首位中国人。

(二) 科技界与工程界(院士群体)

地大被誉为“院士的摇篮”,培养了众多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就。

  • 欧阳自远:1956届毕业生,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 马永生:1990届博士毕业生,石油地质学家和油气勘探专家,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中国油气田的发现做出卓越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廷栋:1953届毕业生,区域地质学家,长期从事区域地质研究和地质编图工作,为中国地质矿产调查和基础地质研究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
  • 莫宣学:著名岩石学家,长期从事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的研究,为中国矿产资源预测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中国科学院院士。
  • 王成善:沉积地质学家,在白垩纪古环境与古气候、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等领域享有国际声誉,中国科学院院士。
  • 高山:地球化学家,在岩石圈地球化学组成与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
  • 此外,还有赵鹏大殷鸿福金振民龚健雅谢树成孙友宏等一大批院士,他们都曾是地大的学子或教师,构成了中国地球科学领域的顶尖力量。

(三) 极地与海洋科学领域

  • 位梦华:1967届毕业生,中国最早关注北极的科学家之一,曾多次深入北极和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是首位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
  • 王自磐:著名极地生态学家,多次参加南北极科学考察,在极地海洋生态研究方面贡献突出。

(四) 体育与登山领域

地大拥有深厚的登山运动传统,将登山科考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了“勇于攀登、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

  • 李致新:1985届毕业生,著名登山家,中国完成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第一人,曾任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 王勇峰:1984届毕业生,著名登山家,与李致新共同完成攀登七大洲最高峰的壮举,被誉为“中国登山界的双子星”。
  • 次落:中国首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大学生,现任中国登山队副队长。
  • 陈晨:2012年成为国内首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展现了地大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五) 文学艺术与其他领域

  • 池莉:著名作家,其作品多反映武汉市民生活,在中国当代文坛具有重要影响。她的地学背景为其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素材。
  • 吴信才:著名地理信息系统(GIS)专家,他主持研发的MAPGIS软件成为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流GIS平台,打破了国外软件的垄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 珠宝鉴定珠宝产业领域,地大校友更是中流砥柱,学校被誉为“宝教摇篮”,培养了众多国家级珠宝鉴定师和行业领军人物。


五、 精神传承与时代使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历史,是一部与国家共奋进的创业史,也是一部充满理想与奋斗的育人史。“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不仅是写在墙上的八个字,更是融入每一位地大人血脉中的精神密码。它体现在老一辈地质学家风餐露宿、为国找矿的豪情中,体现在登山队员不畏险阻、勇攀高峰的壮举里,也体现在今日学子刻苦钻研、探索地球奥秘的实验室和课堂上。

面向未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随着人类社会面临资源短缺、环境变化、灾害频发等全球性挑战,地球科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将继续以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学科布局,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创新能力。地大人将继续秉持校训精神,仰望星空,探求宇宙和地球的奥秘;脚踏实地,服务国家建设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219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86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