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理位置介绍,详细地址在哪(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址)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理位置综合评述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坐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交汇地带,是甘肃省唯一一所省属民族类普通本科院校。其详细地址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知合玛路233号。学院的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性与独特性,它不仅是连接内地与青藏高原的重要门户,也是多元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典型区域。这里平均海拔约3000米,高寒湿润的气候特征显著,周边自然景观壮丽,草原辽阔,山川相间,赋予了校园独特的高原生态气质。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学院深植于安多藏区的文化沃土之中,毗邻世界闻名的拉卜楞寺,身处藏、汉、回、蒙等多民族聚居区,这为其办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资源与研究对象,使其成为研究安多藏族文化、高原生态、民族教育的高地。
于此同时呢,作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和教育文化中心,合作市的发展与学院息息相关,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与智力支撑。虽然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现代交通网络的建设已大大缩短了其与省内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兰合铁路等重大项目的推进更将极大提升其交通通达性。总而言之,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地理位置是其身份认同与办学特色的核心要素,深刻影响着其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方向,是一座坐落于雪域高原之上、闪耀着民族教育光芒的知识殿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理位置详述
一、宏观地理区位与坐标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隶属于甘肃省。甘肃省自身呈狭长状,东西蜿蜒超过1600公里,地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三大地形区,而学院正位于这三大地理单元过渡与碰撞的关键节点上。从更精确的地理坐标来看,学院主体校园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其大致地理坐标范围为北纬34°至35°之间,东经102°至103°之间。这一坐标将其牢牢定位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亦即通常所称的“青藏高原东北缘”或“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带”。这种过渡性特征在地形、气候、水文、生态以及人文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省级层面看,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肃省下辖的两个民族自治州之一,南接四川省,西邻青海省,是甘肃省面向西南的重要窗口。而合作市作为甘南州的首府,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位于此地,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甘南州的最高学府,也是整个安多藏区(涵盖甘、青、川、滇部分藏区)重要的现代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二、所属行政区划与详细地址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具体归属与地址信息非常明确。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省级行政区: 甘肃省

所属地级行政区: 甘南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南州”)

所属县级市: 合作市

详细街道地址: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知合玛路233号。

“知合玛”一名源于藏语,具有深厚的本地文化色彩,这个地址本身就体现了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校园并非位于合作市区的远郊,而是相对靠近城市核心区域,与州市两级政府机关、文化单位、医疗机构等联系便利,共同构成了合作市的城市功能核心区。这使得师生在享受相对独立宁静校园环境的同时,也能便捷地获取城市提供的各种生活与服务资源,并深度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
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学院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极具特色,深刻影响着校园的生活节奏和学术氛围。


1.地形地貌: 合作市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地貌以低山宽谷和山间盆地为主,整体地形起伏较缓,呈现典型的高原丘陵景观。校园周边视野开阔,远山环绕,地势总体平坦,但海拔较高。这种地形为城市的扩展和校园的建设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


2.气候条件: 由于海拔较高,学院所在地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但其具体特征更偏向于高寒湿润类型。其主要特点包括:

  • 长冬无夏,春秋相连: 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凉爽,几乎没有严格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季。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仅十余度,是绝佳的避暑胜地。
  • 昼夜温差大: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洁净,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升温快,夜间散热迅速,导致昼夜温差常常可达15-20℃。
  • 降水集中,雨热同季: 年降水量约500-60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这一时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使得合作周边草原植被生长茂盛,一片碧绿。
  • 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 高原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年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烈。


3.生态环境: 该区域是黄河重要支流——洮河与大夏河的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周边分布着辽阔的高寒草甸草原,是著名的“河曲马”和“欧拉羊”的故乡。每年夏季,草原上绿草如茵,野花遍地,景色旖旎。
除了这些以外呢,附近还有如则岔石林、尕海湖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生物多样性丰富。这样的环境为学院的生态学、环境科学、高原生物学、地理科学等学科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


四、交通通达性与连接性尽管深处内陆高原,但随着国家及地方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合作市及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对外交通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通达性今非昔比。


1.公路网络: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对外交通方式。G1816乌玛高速(内蒙古乌海至青海玛沁)和G316线(福建长乐至青海同仁)等重要国道高速公路贯穿合作全境。通过高速路网,从合作市驱车前往甘肃省会兰州仅需约3小时车程,前往四川若尔盖、青海西宁等地也较为便捷。发达的省级和县级公路网络则连接着州内各县乡。


2.航空运输: 距离学院最近的机场是甘南夏河机场,位于夏河县,距合作市约一个小时车程。夏河机场开通了至西安、拉萨、天津等城市的航线,为远距离出行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除了这些以外呢,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也是学院师生出行的重要空中门户,从合作经高速至兰州机场约需4小时。


3.铁路运输(在建与规划): 这是改变区域交通格局的关键项目。目前,兰州至合作铁路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兰合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兰广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为高速铁路。该项目建成通车后,将结束甘南州不通铁路的历史,从合作到兰州的旅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左右,极大提升学院与外界联系的效率和便利性,真正融入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对人才流动、学术交流、物资运输产生革命性影响。


4.内部交通: 合作市区面积不大,市内公共交通、出租车等设施完备,能够满足师生日常出行需求。校园内部布局紧凑,步行或自行车即可满足日常通勤。


五、人文地理与周边文化环境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是其最富魅力的特质之一,堪称一座活的“民族文化博物馆”。


1.多民族聚居地: 甘南州是以藏族为主体,汉、回、撒拉、蒙古等24个民族共同聚居的自治州。合作市作为首府,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这种多元文化共生的环境,为学院开展民族研究、语言教学、文化交流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平台。


2.安多藏文化核心区: 学院所在的甘南州是安多藏区的核心区域之一。安多藏文化以其深厚的宗教哲学、独特的文学艺术、绚丽的手工技艺和豪放的民俗风情而闻名于世。校园周边遍布藏传佛教寺院,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有“世界藏学府”之称的拉卜楞寺(位于夏河县,距合作约半小时车程)。这些文化圣地不仅是信仰中心,更是学术、艺术、医学的传承中心,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学术研究形成了天然的互补与互动关系。


3.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活动: 每年,这里都会举办众多极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和活动,如香浪节、插箭节、晒佛节、藏历新年庆典、民族运动会等。师生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体验甚至参与这些活动,从而获得对民族文化最深切的感知和理解。这种沉浸式的文化环境是其他地区高校无法复制的独特优势。


4.区域教育文化中心: 作为甘南州的最高学府,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本身就是当地重要的人文地标和文化高地。它汇聚了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学子和学者,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持续不断地为地方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引领着地区的现代文化风尚,同时又扎根传统,守护着民族的文化根脉


六、地理位置对学院发展的影响与意义独特的地理位置从多维度塑造着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发展路径。


1.定位办学特色: 学院立足高原、面向民族地区,其学科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地方需求。藏汉双语教育、民族学、藏族历史文化、高原生态、区域经济等已成为其重点和特色学科方向。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服务面向主要是甘肃乃至整个西北的民族地区,为其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和社会服务空间。


2.塑造学术研究优势: 学院拥有得天独厚的“田野现场”。 researchers可以非常便利地开展关于藏族社会、宗教、语言、民俗、艺术的一手研究,以及关于高寒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等自然科学课题的实地考察。这使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近水楼台”的先天优势,容易产出具有地域特色和重要价值的学术成果。


3.影响校园文化与生活: 高原环境塑造了师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格。多元文化的氛围则培养了师生开放包容、相互理解的态度。校园文化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多元文化共融的鲜明特点。高海拔的生活也要求师生适应特殊的气候和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校园记忆。


4.挑战与机遇并存: 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在过去曾带来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人才引进难等挑战。但随着交通条件的飞速改善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隔阂正在被迅速打破。另一方面,“偏远”反而保留了文化的原真性和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这在全球化同质化浪潮中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和发展机遇。独特的区位正在转化为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后发优势。


七、总结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地理位置远非一个简单的地址信息所能概括。它是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挑战与机遇的复合体。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知合玛路233号的这座学府,以其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独特坐标,依托壮丽而脆弱的高原生态,根植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沃土,既享受着多元文化交融带来的学术富矿,也面临着高海拔环境带来的现实挑战。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地理禀赋,深刻地定义了它的身份,塑造了它的品格,指明了它的方向。它不仅是一所传授知识的高等学府,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民族与世界的桥梁,在广袤的青藏高原边缘,持续闪耀着知识与文明的光芒。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721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44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