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兰州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什么,简介(兰大校园文化简介)

兰州大学作为国家部署在西部地区的重点高等学府,其校园文化是在特殊地域环境、历史积淀与国家战略使命的多重塑造下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而深厚的内涵。它既承袭了百年学府的严谨学风和厚重传统,又融入了西部特有的坚韧不拔、质朴无华的精神气质。这种文化绝非单一维度的呈现,而是一个由“坚守·奋斗”的兰大精神为核心,以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为指引,多元层次交织融合的有机整体。它体现在师生于相对艰苦条件下潜心治学的学术追求中,体现在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里,也渗透在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与独特的地域文化浸润中。兰州大学的校园文化不仅塑造了一代代兰大人独特的品格与风貌,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精神纽带,更作为一股强大的隐性力量,持续推动着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前行,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贡献着不可或缺的智慧与力量。


一、 精神内核:坚守奋斗与自强不息

兰州大学校园文化的根基,深植于其独特的精神内核。这一内核由两大支柱构成:一是历经岁月淬炼而形成的“兰大精神”,二是正式载入校训的价值追求。

“坚守·奋斗”的兰大精神:这是兰大文化最鲜明的标签,其形成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深处西北内陆,在发展条件相对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客观差距的情况下,一代代兰大人并未因此退缩或抱怨,而是将这种地理上的“劣势”转化为精神上的“优势”,凝练出了以“坚守”和“奋斗”为核心的精神品质。“坚守”体现的是一种定力与执着,是对科学真理的孜孜以求,是对教书育人本职工作的无私奉献,更是对国家西部发展战略的深切回应。它意味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坚定不移地发光发热。“奋斗”则彰显了一种昂扬的斗志与主动的作为,是不等不靠、自强不息,是勇于挑战、敢于创新,是在有限条件下创造无限可能的生动实践。这种精神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是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最宝贵财富。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这八个字是对“兰大精神”的精炼升华和官方表述,是所有兰大人的共同价值坐标。“自强不息”源自《周易》,强调的是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永不停息。这恰恰契合了兰大人依靠自身努力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奋斗历程。“独树一帜”则倡导不盲从、不跟风,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兰州大学在诸多基础学科领域、在西部诸多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正是这一校训的完美诠释。校训不仅是挂在墙上的箴言,更是内化于心的行动指南,它激励着学子们在学术上勇于探索未知,在人格上追求独立完善,最终在各自的领域脱颖而出,自成一家。

这两大支柱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兰州大学校园文化沉稳而富有张力的底色,赋予了这所大学独特的气质与品格。


二、 学术氛围:严谨求是与开放创新

大学之本在于学术,学术氛围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兰州大学的学术文化兼具厚重与活力,呈现出严谨求是与开放创新并重的鲜明特点。

深厚扎实的学风传统:兰大素有“做学问的好地方”之美誉。相对远离商业喧嚣的地理环境,客观上为师生创造了一个能够沉心静气、专注学术的宁静氛围。在这里,浮躁之气较少,踏实之风盛行。教师们潜心科研、教书育人的故事代代相传,学生们深受熏陶,勤奋刻苦、基础扎实成为兰大学子的普遍特质。图书馆里常年满座,实验室的灯光总是亮至深夜,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敬畏,构成了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线。尤其是在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大气科学、历史学等传统优势基础学科领域,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严谨治学精神得到了极致体现,并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认可的丰硕成果。

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在坚守严谨学风的同时,兰大的学术氛围并非封闭保守。相反,它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营造鼓励创新的学术环境:

  • 频繁举办高水平的“百年兰大·名家讲坛”等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前来交流,极大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
  • 支持不同学科、不同学院之间的交叉融合,鼓励跨领域的学术对话与合作,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科研训练平台(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创业项目等),鼓励本科生早期进入实验室,培养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 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师生出国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越来越多,学术视角日益全球化。

这种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学术氛围,使得兰州大学成为一方既能厚植基础、又能孕育创新的学术沃土。


三、 文化活动:多元交融与高雅浸润

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是大学活力与魅力的直接展现。兰州大学的文化活动体系丰富多元,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群众性,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提升了综合素养。

品牌性学术科技活动:这类活动旨在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其中最负盛名的包括:

  • “百年兰大·名家讲坛”:汇聚各方学术泰斗,让学生直面大师思想,感受学术前沿的魅力。
  • “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广泛动员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果丰硕。
  • 各类学科竞赛和学术论坛:为学生展示学术才华、锻炼交流能力提供了广阔舞台。

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这是校园文化生活最活跃的部分。每年一度的“银杏节”是兰大独有的文化盛事。金秋时节,漫天金黄的银杏叶将校园装扮得如诗如画,学校会围绕银杏主题举办摄影、诗文、音乐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它不仅是一场美的盛宴,更成为了兰大人共同的情感记忆和文化符号。“迎新晚会”、“毕业晚会”、“校园十大歌手大赛”、“戏剧节”、“运动会”等传统活动人气旺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众多学生社团(如书画协会、摄影协会、舞蹈团、话剧社等)活动频繁,为学生发展兴趣爱好、结交同道好友提供了良好平台。

独特的地域文化浸润:坐落于古丝绸之路重镇,毗邻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兰州大学深受多元地域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特质也深深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学校会组织学生开展丝绸之路文化考察、西北民族风情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内也时常能看到反映西部历史、多民族文化的展览、演出和讲座。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赋予了兰大学子一种开阔的文化视野、一种对多样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国家西部边疆深厚的情感认同。


四、 地域特色与家国情怀

兰州大学的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深刻的地域烙印,并将这种地域特色升华为了强烈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西部环境的深刻塑造:西部辽阔壮美的自然景观(如黄河、戈壁、草原、雪山)塑造了兰大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性格。而西部地区相对艰苦的环境,则锤炼了师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这种“地缘特征”使得兰大的文化少了一份浮华,多了一份朴实和厚重。学生们在这里更能体会到奋斗的意义和价值,更能养成勤俭节约、不事铺张的生活作风。

服务西部的使命担当: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的重点大学,服务西部发展是兰州大学与生俱来的使命。这种使命意识深深融入校园文化,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许多兰大毕业生的真实选择。学校在学科设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紧密结合西部的资源环境、生态建设、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需求。
例如,在敦煌学、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草地农业、西北少数民族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了绝对优势,直接服务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这种将个人所学与国家所需紧密相连的传统,让兰大学子充满了使命感和成就感,也构成了校园文化中最为崇高和动人的部分。


五、 物质与环境文化载体

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景观建筑是文化的静态呈现和无声载体,它们以具象化的方式诉说着学校的历史与传统,熏陶着学生的审美与心灵。

古朴与现代交融的校园景观:兰州大学校园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性。城关校区的许多老建筑,如积石堂(图书馆)、昆仑堂等,红柱灰瓦,飞檐斗拱,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见证着学校的百年风雨,默默传递着历史的厚重与学术的庄严。而榆中校区的建筑则更多体现了现代风格,规模宏大,设施先进,布局开阔,象征着学校面向未来的蓬勃发展。两个校区功能互补,风格各异,共同构成了兰大人共同的学习生活家园。

寓意深远的文化地标:校园内的一些特定景观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义,成为凝聚学生认同感的重要符号。

  • 黄河:流经兰州市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成为了兰州大学的精神象征。黄河的奔腾不息、百折不回,隐喻着兰大人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 昆仑山:学校内有以“昆仑”命名的建筑和广场。昆仑山作为“万山之祖”,象征着崇高、巍峨和坚实,寓意着兰大人追求学术高峰的志向和脚踏实地的品格。
  • 银杏大道:金秋时节的银杏路是兰大最负盛名的美景,它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无数学子关于青春、友谊和求学时光的美好记忆。

这些自然与人文景观无声地融入日常,持续地对师生进行着美的教育和文化的洗礼,增强了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兰州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有机体系。它以“坚守·奋斗”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为灵魂,以严谨而开放的学术氛围为核心,以多元高雅的文化活动为血脉,以深厚的地域特色和家国情怀为根基,并通过独特的物质环境载体得以具象化表达。这种文化塑造了兰大人朴实、坚韧、内敛而又充满内在张力的独特气质,成为学校在不利区位条件下能够屹立于中国名校之林、并为国家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它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必将永远是兰州大学最宝贵的财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985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76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