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卫生学校

乐山卫校老校区(乐山卫校旧址)

乐山卫校老校区(乐山卫校旧址)是四川省乐山市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旧址建筑群。该校区始建于1958年,作为乐山卫生学校的发源地,承载了近半个世纪的医学教育历程,培养了大批医疗卫生人才。校区位于乐山市市中区白塔街,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建筑风格融合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式建筑特征与地方传统元素,整体布局严谨对称,红砖灰瓦的主楼与两侧配楼形成典型的“三合院”结构。作为乐山市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单位之一,老校区不仅保存了完整的教学、实验及生活设施,还留存了大量与医学教育相关的实物档案,如解剖模型、病理标本、老教材等,成为研究区域医学教育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载体。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进程加快,老校区面临功能转型与保护利用的双重挑战。其核心价值在于:一是作为新中国早期中等医学教育的缩影,见证了我国基层医疗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二是建筑群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研究川南地区近代建筑技术演变具有参考意义;三是校区内保存的医学教学设备及档案资料,为医学教育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素材。然而,受限于资金投入与保护规划缺失,部分建筑出现结构性老化,功能空间已不适应现代需求,亟需在保护与活化之间寻求平衡。

历史沿革与功能变迁

乐山卫校老校区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 初创期(1958-1966):依托原乐山专区医院护士学校基础,扩建为全日制卫生学校,设立护理、医士等专业,主楼一层为解剖实验室,二层为教室,配楼作为学生宿舍。
  • 停滞期(1967-1976):受特殊时期影响,教学活动中断,部分建筑被改造为仓库,但主体结构未受重大破坏。
  • 恢复期(1977-2000):改革开放后重归正轨,增设助产、药剂等专业,扩建实验楼并引进显微镜、X光机等基础医疗设备,形成“教学-实验-实习”一体化体系。
  • 转型期(2001至今):因招生规模扩大,2003年迁至新校区,老校区逐步停用,仅部分建筑作为校史馆及档案室使用。
时期 主要功能 建筑面积 重要事件
1958-1966 理论教学、解剖实验 8000㎡ 首期招收三年制医士班
1977-2000 临床实训、学生住宿 10500㎡ 建立标准化病理标本室
2001-2003 行政办公、档案存储 9500㎡ 新校区启用后整体移交

建筑特色与空间布局

老校区建筑群由主教学楼、东西配楼及后勤用房组成,呈中轴对称分布。主楼为三层砖木结构,外墙采用清水红砖勾缝工艺,檐口设简化仿古斗拱装饰;配楼为两层坡屋顶,与主楼通过封闭式走廊连接。室内空间保留典型教学功能分区:

  • 一层:解剖实验室(面积约200㎡,含水泥解剖台、通风柜)、门厅(红色水磨石地面,悬挂校训浮雕)
  • 二层:阶梯教室(木质拼板墙,弧形顶棚)、普通教室(黑板报残留痕迹)
  • 三层:标本陈列室(玻璃展柜存有1950年代人体器官标本)
建筑名称 结构类型 建造时间 现存状态
主教学楼 砖木混合结构 1958年 主体完好,局部木构件腐朽
西配楼 砖混结构 1965年扩建 外立面翻新,内部格局改变
后勤用房 砖石结构 1972年增建 墙体开裂,屋顶漏雨严重

文化价值与保护现状

老校区现存两类核心文化遗产:一是物质遗产,包括建筑本体、教学设备及档案;二是非物质遗产,如校史传统、医学教育理念等。目前保护工作存在以下矛盾:

  • 权属争议:校区划归市属国有资产后,使用权归属教育部门与文旅部门尚未明确
  • 资金短缺:结构加固工程预算超千万,但地方财政支持有限
  • 功能定位:过度商业化开发可能破坏原有教育氛围,纯保护则难以维持运维成本
保护项目 实施难度 所需资金(万元) 责任主体
建筑结构加固 高(需专业团队) 850 住建部门
数字化档案建设 中(技术成熟) 120 文化部门
展陈空间改造 低(利用现有房屋) 60 卫校校友会

针对老校区的活化利用,可借鉴成都华西坝大学旧址“博物馆+文创园”模式,将主楼改造为医学教育主题博物馆,配楼引入健康产业孵化器,既保留历史记忆又赋予新功能。例如,原解剖实验室可复原场景并增设VR互动教学体验,标本陈列室转型为生命科学科普基地,学生宿舍改造为短期研学公寓。此类方案需平衡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避免过度商业化对历史真实性的侵蚀。

乐山卫校老校区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统筹考虑建筑修缮、文化挖掘与功能创新。通过多部门协作、引入社会资本及发挥校友力量,有望实现“修旧如旧”与“焕新共生”的双重目标,使其成为城市文化地标与医学教育精神家园。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weisheng/20197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99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