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上海财经大学学校简介,校史概述(上财校史简介)

综合评述上海财经大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商科学府之一,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工诸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坐落于中国最具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其赋予了开放、创新、包容的基因。其发展史,堪称一部中国近代商学教育从萌芽、坚守到蓬勃发展的缩影。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立的商科起步,学校历经战火纷飞年代的数次迁徙与更名,始终坚守“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立校初心,为民族复兴培育经济英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财经大学紧抓历史机遇,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迅速崛起为国际知名、国内顶尖的财经类高等学府。它不仅是中国财经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智库,以其卓越的学术贡献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在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上海财经大学学校简介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这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研究商学的高等学府。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见长,经、管、法、文、理、工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研究型重点大学。学校秉持“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创造力、决断力及组织力的卓越财经人才。在学科建设方面,上海财经大学拥有强大的实力和鲜明的特色。学校现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包括会计学、财政学、经济思想史、金融学等核心优势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学科评估中,学校的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等主干学科长期位列全国前茅,成绩斐然。经济学与商学、社会科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彰显了其国际化学术影响力。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多个专业学院,覆盖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上海财经大学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这支队伍中既有德高望重、学术造诣精深的老一辈学者,也有一大批崭露头角、富有创新活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校通过实施各类人才计划,积极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教师们不仅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更在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顶级学术期刊论文发表、以及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咨询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使命。上海财经大学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设丰富的课程体系、建设先进的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组织高水平学术竞赛、以及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建立紧密的实习实践基地等多种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竞争力。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出色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受社会各界尤其是金融、会计、咨询、管理等行业的广泛欢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学校发展的另一重要支柱。上海财经大学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开展前沿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学校拥有多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研究基地和智库平台,产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金融体制改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化是上海财经大学的显著特色和重要发展战略。学校与北美、欧洲、亚洲、澳洲等地区众多世界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包括学生交换、教师互访、合作科研、联合办学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开设了多个全英文授课的学位项目,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校园国际化氛围浓厚。通过深度参与国际学术对话与合作,学校不断提升在国际高等教育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校园文化与环境方面,上海财经大学拥有多个校区,主校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毗邻繁华的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学术氛围与都市活力交相辉映。校园虽处闹市,却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现代化的教学楼、体育场馆和学生活动中心。学校倡导自由、活跃、多元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各类学术、文艺、体育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经济匡时”的价值追求深深融入校园文化血脉,激励着一代代上财人勇于担当,服务社会。上海财经大学校史概述筚路蓝缕,商科肇始(1917-1932)

上海财经大学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叶。1917年,在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的倡导和主持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了商业专修科,这被视为中国现代商学教育的开端,也是上海财经大学百年历史的源头。商科的创立,顺应了当时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时代需求,旨在培养中国自己的商业专才。1921年,以南高师为基础,国立东南大学成立,商科扩充改组为商科大学,并于次年迁址上海,与暨南学校合办,更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商科大学。这一时期,学校汇聚了马寅初、孙本文、李权时等一大批海外学成归来的知名学者,他们引入了先进的商学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奠定了学校高起点、国际化的办学基调。

烽火岁月,颠沛坚守(1932-1949)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与战乱之中,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1932年,学校独立建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不久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学校为保存教育火种,毅然内迁。先后辗转于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尽管物资匮乏、环境险恶,但师生们教学不辍,研究不止,展现了坚忍不拔的爱国精神和学术追求。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回迁上海复校。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师生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这段烽火岁月,磨砺了学校不屈不挠的意志,也加深了其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使命感。

革故鼎新,曲折前行(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1950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汇聚了华东地区20余所高校的财经系科,成为华东地区唯一的财经类高等学校,实力得到显著增强。这一时期,学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急需的财经管理干部和专业人才,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随后的“文化大革命”给学校带来了严重冲击,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被打乱,甚至一度被迫撤销停办,校舍被占,师资流散,学校发展陷入低谷。尽管如此,许多教职工仍心怀信念,在困境中默默坚守。

春风化雨,复兴崛起(1978-2000)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迎来了春天。同年,上海财经学院得以恢复重建。1980年,学校归属财政部领导,并于1985年正式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的浪潮为财经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学校敏锐地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大力拨乱反正,恢复和重建学科体系,积极引进和培养师资,扩大办学规模,深化教学改革。学校成为国内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财经院校之一,在会计、财政、金融、国际贸易等领域的优势迅速恢复和确立。这一时期,学校快速发展,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为后续跻身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世纪跨越,追求卓越(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及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推进,上海财经大学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学校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在这一阶段,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深刻变革:

  • 学科布局优化:在巩固经、管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积极发展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相关学科,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更加综合的学科生态体系。
  • 师资队伍强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招揽贤才,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设立各类实验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国际合作办学等,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 科学研究提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术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和智库,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
  • 国际化程度深化:将国际化作为核心发展战略,拓展全球合作网络,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校园国际化水平达到新高度。

如今,上海财经大学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弘扬“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精神,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融入上海城市建设,为早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其百年校史,是一部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中国现代商学教育砥砺前行、追求卓越的发展史。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256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79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