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安徽大学哪一年成立建校的(安徽大学建校时间)

安徽大学的建校年份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学术传承的重要议题。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可知,学校并非单一时间节点所能完全定义,而是经历了复杂的演进过程。广义上,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源头可追溯至1928年于安庆创立的省立安徽大学,这标志着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正式启航。其后因战乱等原因,学校办学一度中断。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于1956年在合肥开始筹建新的综合性大学,并于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安徽大学,同年9月向全国公开招生。
因此,谈及安徽大学的成立,需区分其历史渊源与现代重建。通常,官方校史采用了“1928年创校,1958年重建”的表述,既尊重了历史传承,也明确了当前实体办学的起点。这段曲折的历史不仅赋予了学校独特的文化积淀,也塑造了其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使其成为安徽省高等教育的旗帜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一、 溯源: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与省立安徽大学的创立(1928)

安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轫,与清末民初救亡图存、兴学强国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早在20世纪初,安徽的有识之士便积极倡导创办新式学堂,培育人才。1921年,时任安徽省教育会会长的蔡晓舟等人,在安庆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废督裁兵、筹建大学”的请愿运动,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开启了筹建安徽大学的先声。这一举动反映了江淮大地对高等知识的渴求与对现代化人才培养的迫切愿望。

经过数年的筹备与努力,在刘文典等一大批学者的艰辛开拓下,省立安徽大学于1928年4月在当时的省会安庆正式创建。首任预科主任为刘文典,其后由著名学者程演生、王星拱、杨亮功等相继担任校长。建校之初,学校设有文、法、理、农四个学院,初步奠定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架构。当时的省立安徽大学汇聚了一批学术名家,如文学家郁达夫、数学家樊映川、化学家丁绪贤等,他们在此执教讲学,著书立说,迅速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声誉,使其成为当时京沪之外重要的学术重镇之一,被誉为“于京沪之间,蔚成东南学术之重镇”。

这一时期的省立安徽大学,是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真正开端,它开启了一方文脉,培养了最早的一批高级专门人才。其发展历程充满坎坷,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西迁并一度停办,虽战后有复校之议,但最终未能实现。尽管作为实体的办学中断了,但其学术精神与文化血脉却在安徽大地得以留存,为日后新的安徽大学的建立播下了种子。


二、 重建:新中国高等教育布局与安徽大学的新生(1958)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进入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对各类高级建设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为改变安徽省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局面,并服务于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在毛泽东主席“安徽应该办一所大学”的倡议下,重建安徽大学的计划被提上日程。

1956年,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在合肥成立,开始了紧张的筹建工作。新校址选定于合肥市西南郊的翡翠湖畔。1958年,在当时“大跃进”的社会氛围中,全国兴起了一股创办高校的热潮。在此背景下,安徽大学的建设得以加速推进。同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安徽大学”校名,标志着中断办学近二十年后,一所全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综合性大学在合肥获得重生。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亲临合肥视察了安徽大学的建设工地,这一事件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成为了校史上光辉的一页。

重建之初,学校得到了复旦大学、安徽师范学院(现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鼎力支援。一批知名教授和青年教师从上海等地南下合肥,与省内调配的师资共同组建了最初的教学科研队伍。学校当年便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文、外语等基础学科领域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这次重建,并非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在新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框架下的一次再创造,它奠定了今日安徽大学作为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坚实基础。


三、 融合:历史传承与现行校史的确立

关于安徽大学建校年份的认定,曾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历史的延续性,认为应以1928年作为建校之始;另一种观点则注重办学的实体延续,认为1958年在合肥的重建是全新的开始。经过长期的学术考证与讨论,并参考国内同类高校(如山东大学、河南大学等)处理类似历史渊源问题的惯例,安徽大学最终确立了“源远流长、重建新生”的校史定位。

官方采纳了“1928年创校于安庆,1958年重建于合肥”的表述。这一表述巧妙地融合了历史与现实:

  • 它承认并尊重新中国成立前省立安徽大学的历史地位与文化贡献,将其视为学校宝贵的精神源头和历史遗产。
  • 它明确了当前安徽大学办学实体的直接起点是1958年,保证了校史叙述的连续性和真实性。
  • 它将两个关键年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校史叙事链条,赋予了学校更为深厚的历史底蕴。

因此,在提及安徽大学建校时间时,必须理解其背后的双重含义。校庆活动通常以1958年作为纪念基准,但同时也会追溯和缅怀1928年的开创之功。这种历史观的建立,使得安徽大学既能从悠久的文脉中汲取自信,又能立足于现实开创未来。


四、 赓续:从重建到“双一流”的跨越式发展

自1958年重建以来,安徽大学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学校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文革”时期的曲折徘徊、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发展,以及进入新世纪后的快速腾飞。

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安徽大学紧紧抓住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

  • 上世纪60年代初,被确定为高教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之一,获得重点支持。
  • 70年代末,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 90年代,入选“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跻身国家队行列。
  • 2013年,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
  • 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重点建设学科。
  • 2022年,顺利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建设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

如今,安徽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多个校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劲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学校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培养了数十万计的优秀毕业生,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地方综合性大学伴随国家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的一个缩影。

纵观安徽大学的校史,其“建校”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历史过程。它起源于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的开创,涅槃于1958年在新合肥的重建,并在此后的岁月中不断成长壮大。理解这一点,不仅是为了明确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为了深刻把握这所大学的精神内核与发展动力——那是一种融汇了历史厚重感与时代使命感的独特气质。从安庆到合肥,从战火到和平,从筚路蓝缕到“双一流”,安徽大学的历程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变迁与发展。这段历史提醒我们,一所大学的生命力既在于其悠久的文化根脉,更在于其与时俱进、服务国家的责任与担当。今天的安徽大学,正承载着双重历史赋予的荣光与责任,向着更高远的目标迈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628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22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