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鞍山师范学院的校史简介,什么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建校的(鞍山师院建校背景)

鞍山师范学院校史综述鞍山师范学院作为辽宁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其发展历程与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演进及东北地区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学院始建于1958年,正值全国范围内推进基础教育普及和师范教育体系建设的特殊时期。在工业化背景下的鞍山市,为满足地区对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应运而生。建校初期,学校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核心使命,逐步形成了师范性与地方性相结合的教育特色。在六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学院历经多次调整与合并,逐步从单一师范教育向多学科协调发展转型,并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历史不仅反映了中国师范教育的政策导向和结构演变,也体现了地方高校在资源约束下的适应性与韧性。鞍山师范学院的成长轨迹,是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区域化、应用化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鞍山师范学院的创立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鞍山师范学院的建立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变革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力量的补充与提升。1951年,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明确提出“师范教育是工业建设的基石”,并要求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兴办师范学校。在这一政策推动下,全国各地开始筹建区域性师范院校。鞍山市作为东北重要的工业基地,素有“钢都”之称。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鞍钢等大型企业的快速扩张带动城市人口增长,职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当时鞍山地区中小学数量不足,教师资源极其匮乏。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中期,鞍山地区中小学师生比例远低于国家要求水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政府决定筹建一所本地化的师范学校,以培养扎根鞍山、服务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运动和教育大发展的浪潮中,鞍山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建校之初,学校以短期培训和教育速成为主,开设文史、数理等基础师范专业,首批招收学生200余人。当时的校舍借用本地中学部分教室,教师多由中学优秀教师和鞍钢教育处干部兼任。尽管条件简陋,但学校为鞍山地区输送了第一批本地化培养的教师,缓解了基础教育师资短缺的困境。发展历程与重要阶段初创与探索期(1958-1977)建校初期,学校主要承担鞍山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任务。1962年,国家实行高等教育调整政策,学校曾短暂暂停招生,但基于地方实际需求,1964年恢复办学。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冲击,但仍坚持开展工农兵学员教育和农村师资培训。1973年,学校更名为鞍山师范学院(大专层次),标志着其师范教育体系的初步完善。恢复与扩张期(1978-1999)改革开放后,学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学校正式纳入全国统一招生体系。1980年代,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行,学校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增设英语、美术、体育等师范专业。199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鞍山师范学院,开始培养本科学历教师。这一时期,学校先后建成理化实验楼、图书馆和标准化体育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转型与提升期(2000至今)进入21世纪,学校逐步从单一师范教育向多学科应用型高校转型。2001年,鞍山师范学校(中专)并入,进一步强化了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体系。2011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近年来,学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设了软件工程、旅游管理、环境设计等非师范专业,形成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鞍山师范学院始终将师范教育作为立校之本。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在辽宁省内具有较高影响力。其中,小学教育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入选省级示范专业。学校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鞍山、辽阳等地中小学共建教育实习基地120余个,推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在非师范领域,学校结合鞍山钢铁产业和文旅资源优势,开设了:
  • 材料科学与工程(侧重金属材料方向)
  • 旅游管理(侧重工业遗产旅游方向)
  • 环境设计(侧重城市工业景观设计方向)
2018年,学校与辽宁科技大学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标志着办学层次的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作为地方高校,学校深度参与鞍山地区社会发展。2005年成立“基础教育研究院”,为本地中小学提供课程改革咨询和教师培训服务。2016年启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定向培养农村地区师资。在文化传承方面,学校依托东北地域文化资源,建立:
  • 千山文化研究中心
  • 鞍山钢铁工业文化研究所
  • 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这些机构不仅开展学术研究,还通过社区讲座、文化展览等形式服务社会。校园建设与办学条件学校现有两个校区(铁东主校区和千山新校区),占地面积约7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30余万册,其中教育类古籍文献2万余册为特色馆藏。2019年建成的智慧教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改善学生生活环境,学校于2020年完成全部学生公寓的改造升级。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2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
  • 教师互访项目
  • 学生交换计划
  • 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
2015年,学校成为辽宁省首批招收国际学生的地方院校,累计培养来自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800余名。未来发展规划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学校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推进:
  • 师范教育数字化转型
  • 应用型学科与地方产业对接
  •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计划通过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和教师发展学院,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和师范教育创新。鞍山师范学院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地方师范院校演进的一个典型样本。从最初为解决师资短缺而设立的专科学校,到今天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高校,其每一次转型都回应着国家政策调整和区域社会需求变化。在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导向、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名,其中80%以上在辽宁省基础教育领域工作。尽管面临办学资源竞争激烈、转型压力增大等挑战,但学校通过强化师范特色、拓展服务面向,持续为东北地区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其发展经验表明,地方师范院校只有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格局,才能在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确立自身价值与定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023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727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