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清华校训及历史)

清华大学校训的综合评述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中国古典典籍,高度凝练了清华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追求。这八个字出自《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分别象征着追求卓越、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与包容万物、仁爱宽厚的道德品格。自1914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演讲中阐发此意,并于1917年正式成为校训以来,它已深深融入清华的百年血脉,成为一代代清华人立身行事的准则。其历史不仅见证了清华从留美预备学堂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沧桑巨变,更折射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历程。这一校训超越了简单的训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激励着清华人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在人格上不断完善,在国家与民族需要时挺身而出。它既是清华大学的身份标识,也是其贡献国家、服务社会的精神动力源泉。清华大学校训的渊源与确立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非凭空创造,其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其正式确立则与清华早期的办学历程和时代名人的倡导紧密相关。它的直接源头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周易》,或称《易经》。在《周易》的乾坤两卦中,有如下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以永恒运行、刚强劲健的天体为喻,倡导君子应效法天道,奋发图强,永不停息;后者则以宽广顺承、滋养万物的大地为象,寓意君子应效法地道,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两句话一阳一阴,一刚一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理想和人生哲学,既强调个人意志的坚韧与进取,也重视道德修养的宽厚与担当。这一古老智慧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焕发了新的生命力。1914年冬,著名学者、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先生应邀来到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演讲,讲题为《君子》。在这次著名的演讲中,他引用了《周易》中这两句关于乾坤之道的名言,来勉励清华学子树立完整的人格。他阐述道:“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 梁启超先生进一步将这两点与清华的培养目标相结合,指出清华学子日后皆将成为社会之中坚、国家之栋梁,必须具备“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容人雅量,方能担此大任。这次演讲在清华师生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随之在校园内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基于此次演讲的巨大成功和其思想的深刻性,清华学校随后正式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采纳为校训。关于其具体成为校训的时间,虽有细微争议,但普遍认为在1917年清华修建大礼堂时,已将巨徽镶嵌于舞台正额,其上即有此八字校训(另一种说法为1916年)。自此,这八个字便与清华的徽章、建筑(如大礼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学校官方认定的精神标识和行为准则,延续至今已逾百年。校训内涵的深度解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虽仅八字,却意蕴宏富,涵盖了治学、为人、处世等多个维度,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一种动态的、向上的力量,它强调的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

  • 学术上的孜孜以求:在治学方面,“自强不息”体现为对真理的不懈探索、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学术高峰的持续攀登。它要求清华师生戒骄戒躁,耐得住寂寞,拥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与坚韧。无论是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还是关键技术的攻坚克难,这种精神都是最根本的动力。
  • 个人成长中的坚韧不拔:在个人的人生道路上,它意味着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百折不回的勇气。它鼓励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不因一时的成功而自满,也不因暂时的失败而气馁。
  • 国家民族层面的担当:放大到国家与民族的层面,“自强不息”更是清华人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体现。从抗战时期的南迁办学,到新中国成立后投身于“两弹一星”等国之重器的研制,再到改革开放后在各行各业引领创新,清华人始终以强大的内生动力,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是一种静态的、包容的力量,它侧重的是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与他者、与世界的关系。

  • 道德修养的基石:“德”是承载一切事业的基础。它要求清华人首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恪守诚信,明辨是非,胸怀正义。唯有深厚的德行,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支撑起远大的理想和事业。
  • 兼容并包的胸怀:“载物”意味着包容、宽容和协作。在学术上,它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鼓励不同学科、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在人际交往中,它要求尊重差异,团结协作,具有团队精神和全局观念。这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也是成就大事业所必需的格局。
  • 服务社会的责任:最终的“载物”,是承载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责任。它要求清华人不能只专注于个人的小我,更要心怀“大我”,将所学所能用于服务人民、贡献社会,肩负起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使命。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仅有“自强不息”而无“厚德载物”,则易流于急功近利,失去方向;仅有“厚德载物”而无“自强不息”,则易成为空谈,无力担当。它们共同铸就了清华人“行胜于言”的实干作风与“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

校训在清华历史中的体现与传承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史,正是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精神的生动实践和辉煌诠释。这部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每一阶段都闪耀着校训的光芒。

早期清华与民族救亡时期(1911-1949)

从留美预备学校到国立清华大学,早期的清华在“自强不息”精神的驱动下,迅速成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佼佼者。它引进西方科学文化,却始终扎根中国大地。抗战爆发后,清华与北大、南开南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师生们秉持“刚毅坚卓”的联大校训(与清华校训精神高度一致),自强不息,坚持教学科研,为国家保存了知识的火种,培养了大批日后蜚声中外的人才,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许多学子投笔从戎,为国捐躯,深刻体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存亡紧密相连的厚德载物之情怀。

新中国成立与建设时期(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肩负起为国家工业化培养急需人才的重任。一大批清华师生响应号召,自强不息,默默投身于艰苦的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被誉为“清华英烈”的郭永怀院士,在飞机失事的瞬间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身体保护了至关重要的热核导弹数据,他的牺牲是对“厚德载物”最高境界的诠释——以生命承载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与此同时,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更是将个人的自强与对国家的奉献紧密结合,激励了无数清华人。

改革开放与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迎来了新的春天。学校在恢复理科、文科和建立经管、法学等学科方面,展现了自强不息的革新精神。在科研领域,从核能技术到航天航空,从信息技术到生命科学,清华人不断挑战前沿,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
于此同时呢,新时期的“厚德载物”精神更多地体现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学校倡导“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单位和基层一线去建功立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蔚然成风,学生们在服务社会中砥砺品格,增长才干。
除了这些以外呢,清华大学在全球合作与交流中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亦是“厚德载物”精神在全球化时代的延展。

校训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更浸润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镌刻着校训的校徽、纪念碑,到以“明斋”、“善斋”等命名的古老建筑;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的谆谆教诲,到日常教学中老师的言传身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然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无声地塑造着每一个清华人的气质与品格。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深远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清华大学及其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与历史使命,其价值愈发凸显。

对大学精神的塑造

对清华大学自身而言,校训是立校之本、兴校之魂。它指引着学校的办学方向:既要追求学术卓越,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自强不息),又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厚德载物)。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这八字校训是清华区别于其他世界名校的独特文化标识和精神优势,为其提供了不竭的内在动力和价值导航。

对学子成长的指引

对于每一位在校学子和新老校友,校训是终身的座右铭和行为准则。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它告诫青年学子要不懈奋斗,不断提升自身能力(自强不息);在价值观念多元交织的时代,它提醒青年要坚守道德底线,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学会与人合作,包容异见(厚德载物)。它帮助清华人在纷繁复杂的诱惑和挑战面前,保持定力,找准人生方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对社会的辐射与贡献

超越校园围墙,清华校训的精神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辐射效应。清华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骨干作用,他们将“行胜于言”的实干作风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带入工作岗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更重要的是,校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如自强、仁爱、担当、包容等,通过清华这个重要平台得以弘扬和传播,为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对世界的意义

在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的今天,清华校训的精神也具有普世价值。“自强不息”所代表的创新与奋斗,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引擎;“厚德载物”所倡导的包容与合作、责任与担当,则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地区冲突等挑战的必然要求。清华大学倡导的“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发展方向,正是其校训精神在新时代的全球化表达,旨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清华力量。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绝非刻在墙上的冰冷文字,而是一条流淌了百年的精神之河。它从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出发,汇聚了历史的风云、时代的浪潮和一代代清华人的智慧与汗水。它记录着过去的辉煌,指导着现在的实践,也照亮着未来的征途。这八个字,是清华的骄傲,更是清华的责任,它将继续激励所有清华人乃至更广泛的中国知识群体,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而砥砺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096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24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