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韶关学院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韶关学院创始人及前身)

关于韶关学院创始人及前身的综合评述韶关学院作为粤北地区首屈一指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其诞生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段历经沧桑、薪火相传的奋斗史。要探寻其创始人,需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理解。严格来说,现代大学意义上的单一“创始人”概念并不完全适用于韶关学院,它的创办是特定历史时期集体智慧和时代需求的产物。其源头可追溯至1958年,在当时的“教育大革命”浪潮中,为适应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由广东省政府和韶关地区行政公署主导创办了韶关师范专科学校。
因此,这一时期的地方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集体,扮演了“创办者”的角色。而学校的前身,则有着清晰的双重脉络。一条主线是韶关师范专科学校,这是学校教师教育传统的根基;另一条重要脉络则是创建于1978年的韶关市职工大学(后更名为韶关大学),它承载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向综合性院校发展的早期探索。这两所院校于1990年合并,奠定了今日韶关学院的基本格局,并最终在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韶关学院。
因此,理解韶关学院的起源,关键在于认识到它是地方政府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区域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是师范教育与职工高等教育两条源流汇合、积淀、升华的结果,其“创始人”更应被视作一个时代的集体决策力量。

韶关学院的渊源与沿革

韶关学院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是粤北地区重要的高等教育学府。它的历史是一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奋斗史诗,其起源蕴含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清晰的教育传承脉络。


一、 创办背景与历史契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建设事业如火如荼,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特别是基础教育师资的需求极为迫切。粤北地区山地丘陵众多,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匮乏问题尤为突出。为改变这一局面,大力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培养本土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成为当务之急。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和“教育大革命”的宏观背景下,各地兴办高等专科学校形成热潮。广东省人民政府及韶关专区行政公署审时度势,决定在韶关创办一所高等师范学校,以解地方师资短缺的燃眉之急。这一决策,标志着韶关地区高等教育的正式启航。


二、 前身之一:韶关师范专科学校的创立与发展 (1958-1990)

1958年,韶关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这被视为韶关学院办学历史的直接和主要起点。学校创办之初,条件极为艰苦,师资、校舍、设备都十分有限,但肩负着为粤北地区培养中学教师的崇高使命,学校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启了艰难的创业历程。其早期的专业设置主要围绕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师资培养展开。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学校历经了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起伏,校名也曾几度变更,办学层次在专科与培训之间有所调整,但其为粤北基础教育服务的宗旨始终未变。这一时期,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响应号召,投身于这所年轻的学校,他们可被视为学校早期建设的奠基者和中坚力量。正是他们的辛勤耕耘,为学校积累了宝贵的师范教育经验,形成了严谨治学的校风,奠定了学校作为粤北地区教师摇篮的坚实地位。


三、 前身之二:韶关大学(韶关市职工大学)的兴起与贡献 (1978-1990)

时间推进至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雷响彻中国大地。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对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为适应这一新形势,满足在职职工提升学历和技能的需要,韶关地区创办了韶关市职工大学。这所学校主要面向当地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开展高等专科层次的业余教育和脱产教育,专业设置更具应用性和职业导向,如工业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等。

韶关市职工大学的成立,是韶关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它开辟了了一条与普通师范教育并行且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后来,为寻求更大发展,学校更名为韶关大学,虽然当时仍是专科层次,但这一名称反映了办学者和地方对其未来发展的更高期望。它的存在和发展,为日后合并组建综合性院校注入了工科、经管等多元化学科基因。


四、 合并与升格:迈向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关键步伐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化,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效益成为趋势。1990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同处一地的韶关师范专科学校韶关大学实行合并,组建新的韶关大学。这次合并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它实现了师范教育与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优势互补,学科结构得到优化,办学规模显著扩大,综合性大学的雏形初步显现。

合并后的韶关大学在专科教育层面稳步发展,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为升格本科积蓄了力量。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的重要时期。2000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韶关大学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韶关学院。这一跃迁,标志着学校办学层次发生了质的飞跃,开启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纪元。


五、 升格后的发展与现状

成为本科院校后,韶关学院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学校积极拓展学科专业布局,在巩固师范教育传统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工学、管理学、理学、农学、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门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

  • 校区建设:学校拥有大塘(主校区)、韩家山、黄田坝等多个校区,校园环境不断美化,教学科研设施日益完善。
  • 人才培养:坚持“育人为本、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 师资队伍: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持续优化,为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 服务地方:紧密围绕韶关及粤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 文化传承:注重挖掘和弘扬岭南文化、韶文化特色,将优秀地方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增强了学校的文化软实力。

近年来,学校更是在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持续努力,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回顾韶关学院六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从最初单一的师范专科学校,到两校合并壮大,再到成功升格为综合性本科院校,每一步都凝聚着历代办学者的心血与智慧,也深刻烙印着国家发展与地方需求的时代印记。其“创始人”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高瞻远瞩的地方政府决策集体和一批批筚路蓝缕的早期建设者。其“前身”则是韶关师范专科学校韶关大学(韶关市职工大学)这两条奔涌不息的河流,它们的交汇融合,最终成就了今日韶关学院的宽广航道。这段历史不仅记录了学校的成长,也是中国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146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94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