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长沙师范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长沙师院校训渊源)

长沙师范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长沙师范学院的校训“厚德博学、特立笃行”凝练而深刻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追求与育人理念。这八字校训不仅承载着这所百年学府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基因,更彰显了其在新时代对师范教育本质的坚守与创新。“厚德”是根基,强调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将道德修养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契合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特质。“博学”是支撑,要求师生具备广博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是成为优秀教育者的基础。“特立”是品格,鼓励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形成特色,反映了学校在师范教育领域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精神。“笃行”是落脚点,倡导脚踏实地、躬身实践、知行合一,体现了师范教育强烈的实践导向。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学校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徐特立先生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是其“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学风和革命精神、教育理念的集中提炼与升华。它不仅是全体长师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精神坐标,更是学校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致力于为国家和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师资的力量源泉与文化核心。理解其内涵与历史,对于把握长沙师范学院的办学精髓具有重要意义。长沙师范学院的校训:内涵、历史与时代回响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广袤星空中,每一所大学都以其独特的校训作为精神灯塔,指引着一代代学子的成长方向。长沙师范学院,这所坐落于湖湘文化沃土、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百年学府,其校训“厚德博学、特立笃行”如同一部浓缩的史诗,既深刻反映了其创办者徐特立先生的崇高人格与教育思想,也精准锚定了学校在新时代的办学定位与价值追求。这八个字,绝非简单的词汇组合,而是学校灵魂的具象化,是其文化血脉的集中体现,是全体师生校友共同认同的价值公约数和行为总规范。深入探究其丰富内涵、追溯其历史源流、观察其现实践行,对于我们真正理解这所师范院校的独特气质与使命担当至关重要。


一、 校训的文本解读与深层内涵

“厚德博学、特立笃行”八个字,言简意赅,层次分明,构成了一个从内在修养到外在实践,从知识积累到精神独立的完整育人体系。

厚德:“厚德”一词,源出《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居于校训之首,奠定了整个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石。对于长沙师范学院这样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校而言,“德”具有超越一般意义的特殊重要性。它首先指向的是个体私德,要求师生修身养性,锤炼高尚的个人品格,做到明礼诚信、仁爱友善。进而,它更强调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即“师德的表率”。这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学生的无私关爱、对教书育人工作的敬畏之心,以及公正廉洁、为人师表的职业操守。其最高境界,是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的社会公德与家国情怀,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因此,“厚德”是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最直接的回应,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的核心理念。

博学:“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是成才立业的坚实基础。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对“博学”的追求意味着师生不仅要深入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精深知识(“专”),还要具备广博的通识视野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博”)。对于师范生,这种“博学”尤为重要:他们既需要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成为所教学科的“专家”,又需要广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成为懂得如何教的“教育家”,同时还需具备丰富的人文、科技、艺术素养,以应对未来教育提出的全面挑战。它倡导的是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师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永不满足地求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特立:“特立”一词,富含双重意蕴。其一,它是对学校创始人徐特立先生名字的巧妙嵌用,是一种深切的纪念与传承,时刻提醒着长师人勿忘先生的教诲与风骨。其二,它取自成语“特立独行”,意指志行高洁、不随波逐流、具有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在教育语境下,“特立”鼓励师生不盲从权威、不人云亦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它要求学校在办学上形成自身特色,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求教师在学术和教学上形成独特风格;要求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成为有鲜明个性和创造力的个体。这与徐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哲学思想高度契合,强调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基础上,敢于提出并坚持自己的真知灼见。

笃行:“笃行”同样源自《中庸》,是“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实践表达。“笃”意为坚定、踏实、一心一意。“行”即实践、行动、践行。它强调将所学知识、所立品德付诸实际行动,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检验真理、锤炼意志、服务社会。对于师范院校,“笃行”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极强的实践性活动。它要求师生不能止步于书本理论,必须深入中小学课堂,投身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增长才干。它倡导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反对眼高手低和纸上谈兵。从更广的层面看,“笃行”也是号召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这八个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厚德”是根本,“博学”是基础,“特立”是导向,“笃行”是目标,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描绘了长沙师范学院所期望培养的理想人才画像——那就是德才兼备、知行合
一、既有家国情怀又具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徐特立精神

长沙师范学院的校训绝非凭空产生,其每一个字都深深植根于学校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之中,与一位伟大的名字——徐特立紧密相连。

学校的前身是徐特立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长沙师范学校。徐老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他的一生,就是“厚德博学、特立笃行”的生动写照。他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风范,为这所学校的校训提供了最原始、最丰厚的精神滋养。

  • “厚德”的楷模:徐特立先生一生品德高尚,廉洁奉公,爱生如子。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座右铭,是他崇高德行的集中体现。他身处高位却始终保持朴素作风,心系百姓,倾其所有资助贫困学生。这种无私奉献、以身作则的伟大人格,为“厚德”树立了永恒的标杆。
  • “博学”的典范:徐老自幼刻苦求学,博览群书,虽仅读过六年私塾,却通过自学精通了数学、地理、历史等多门学科,成为知识渊博的教育家。他提倡“活到老,学到老”, himself就是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并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影响深远。
  • “特立”的旗帜:徐特立先生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特立独行的一生。他在辛亥革命后教育救国梦想破灭时,没有沉沦,而是继续探索;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的危急关头,他以五十岁高龄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表现出惊人的革命坚定性和政治远见。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鼓励学术争论和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教条主义。这种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特立”精神,成为了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笃行”的先锋:徐老不仅是理论家,更是实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从创办长沙师范学校到奔赴法国勤工俭学,从在苏区领导教育工作到在延安担任自然科学院院长,他始终扎根教育一线,将教育理论与革命实践、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倡导“实际第一,书本第二”,强调教育要为人民服务,要与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这种注重实践、身体力行的“笃行”作风,奠定了学校鲜明的实践育人特色。

因此,校训的凝练过程,实质上是对徐特立教育思想和精神遗产进行系统总结、提炼和升华的过程。它将分散的理念凝聚成精炼的符号,将历史的传承转化为面向未来的指引。校训中直接嵌入“特立”二字,更是一种永恒的致敬和铭记,让每一位长师学子都能时刻感受到创始人的精神照耀,明白自己从何处来,应往何处去。


三、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体现与践行

校训的价值在于践行。长沙师范学院将“厚德博学、特立笃行”的校训精神全方位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之从墙上的文字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 在人才培养中筑牢“厚德”根基: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构建了“三全育人”大格局。通过开设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开展“学习徐特立革命精神与教育思想”系列活动,建设徐特立纪念馆等德育基地,用前辈风范熏陶学生。高度重视师德养成教育,通过设立“师德讲堂”、评选“师德标兵”、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涵养教育情怀,筑牢从教之基。
  • 在教育教学中夯实“博学”基础:学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师范类专业主体地位,同时积极发展非师范专业,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推行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图书馆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为师生“博学”提供有力支撑。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辅修第二专业,参与学术讲座和科研项目,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针对师范生特点,构建了“UGS”(大学-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机制,确保其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双扎实。
  • 在改革创新中彰显“特立”品格:学校秉承徐老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师范教育领域积极探索特色发展之路。它是全国最早专注发展学前教师教育的本科院校之一,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享有“学前教师教育的摇篮”美誉,这便是“特立”的鲜明体现。学校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支持特色课程和教材建设。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支持学生社团发展,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 在社会服务中坚持“笃行”路径: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完善的“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一大批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要求学生深入基层、深入课堂,在实践中“摔打”和成长。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特别是到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任教,用实际行动践行“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培养目标。
    于此同时呢,学校主动对接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依托自身师资和学科优势,在幼儿园园长与教师培训、教育政策咨询、儿童发展研究等领域提供社会服务,将知识和技术成果应用于实践,体现了大学的社会担当。

通过这一系列扎实的举措,校训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变成了可感、可知、可学的具体行动,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流淌在每一位长师人的血脉之中。


四、 校训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重温和践行“厚德博学、特立笃行”的校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载体。长沙师范学院拥有独特的红色校史,徐特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作为这种红色文化的结晶,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弘扬校训精神,就是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自信。

它是回应时代呼唤、培育“大国良师”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厚德博学、特立笃行”的校训高度契合了这一要求,为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了明确的价值指引和素质模型。

再次,它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塑造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引擎。在大学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独特的大学文化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校训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坚持和弘扬这一校训,有助于长沙师范学院在众多高校中明确自身定位,坚守师范教育主业,强化学前教育特色,形成不可替代的办学优势,在服务教育强国战略中实现自身价值。

它是引领师生个人成长、实现人生价值的智慧明灯。对于每一位跨入长沙师范学院的学子而言,这八字校训是他们大学生活的启航指南和未来职业生涯的立身准则。遵循“厚德”,方能行稳致远;追求“博学”,方能拥有力量;敢于“特立”,方能脱颖而出;坚持“笃行”,方能梦想成真。校训为他们的人生打上了鲜明的精神底色,无论将来身处何方,从事何种工作,这笔精神财富都将受益终身。

总而言之,长沙师范学院的校训“厚德博学、特立笃行”,是一座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它源于徐特立先生的光辉实践,成于学校百年办学的深厚积淀,用于指引今日之前行道路,并将继续照亮未来之发展方向。它简短有力,却重若千钧,凝聚着一所大学的理想、信念与追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长沙师范学院必将持续高举这面精神旗帜,不断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将其深深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谱写中国师范教育的新篇章,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时代的更大贡献。这八字校训,也必将随着一代代长师人的奋斗足迹,愈发生动,愈加璀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293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18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