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宿迁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宿迁学院校训)

综合评述宿迁学院,作为一所植根于项羽故里、大运河畔的年轻本科院校,其校训不仅是学校精神的凝练表达,更是其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深入理解其校训,对于把握这所高校的文化内核与发展脉络至关重要。宿迁学院的校训为“明德至善,博学致用”。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底蕴深厚,汲取了中国古代经典典籍的智慧,同时又紧密结合了现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它构建了一个从内在品德修养到外在知识运用,从理想人格塑造到现实社会贡献的完整教育逻辑链条。“明德至善”侧重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通过教育使学生彰明内在的光明德性,并追求达到人格完美、品德高尚的至高境界,这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引领作用。而“博学致用”则聚焦于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导向,鼓励师生广泛涉猎、深钻学问,最终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实际能力,这契合了应用技术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目标。宿迁学院的校训,不仅悬挂于校园,更深深嵌入其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是引领师生共同前行的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彰显了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坚定决心。

宿迁学院校训的深度阐释:明德至善,博学致用

宿迁学院自创立以来,始终将文化建设置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而校训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其“明德至善,博学致用”的表述,精准地勾勒出学校的立校之本、育人之道和发展之向。这八个字,并非简单的词汇组合,而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深刻反映了学校对高等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


一、溯源经典:校训的传统文化根基与现代诠释

宿迁学院的校训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其每一个词都可在古代典籍中找到渊源,并赋予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 “明德”的源流与意涵:该词最早见于《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意指人与生俱来的光明、善良的德性。宿迁学院将其置于校训之首,强调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明明德”,即通过教化启发和彰显学生内在的美好品德,使其本性中的光辉得以发扬光大。
    这不仅是对古代“修身”思想的继承,更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对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公民的迫切要求。它要求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价值观塑造。
  • “至善”的理想与追求:“至善”同样源自《大学》,是“明德”的终极目标,代表着最完善、最圆满的境界。它既指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峰,也暗含了对学问、事业追求完美的态度。宿迁学院倡导“至善”,是激励师生永不满足、持续精进,无论是在品德锤炼、学问钻研还是服务社会方面,都要有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精神。这体现了学校的高远志向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极致追求。
  • “博学”的广度与深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博学”要求学习者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学术积淀。在知识爆炸、学科交叉融合的今天,“博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它不仅是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广泛涉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形成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为“致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 “致用”的指向与归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思想精髓,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计民生。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强调“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宿迁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将“致用”作为校训的落脚点,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其办学定位——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学识渊博,更要具备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充分彰显了学校务实、笃行的办学风格。

因此,宿迁学院的校训是将古典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它使古老的训诫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内在逻辑:校训构成的有机体系与育人框架

“明德至善,博学致用”并非四个孤立概念的并列,而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逻辑关系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了宿迁学院完整的育人框架。

“明德”与“至善”:价值引领与人格塑造的阶梯

“明德”是起点,是基础。它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品质,是“修身”的核心。学校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认知善恶、明辨是非,培养其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担当等基本品德。这是成为合格人才的前提。

“至善”是方向,是目标。它是在“明德”基础上的升华和超越,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它要求师生不满足于达到基本的道德标准,而是要不断自我超越,向着道德模范和行业楷模看齐,在专业领域内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社会贡献上追求最大价值。从“明德”到“至善”,是一个由内而外、由基础到高阶的品德修炼过程,构成了人才培养的“价值轴心”。

“博学”与“致用”:知识积累与实践转化的闭环

“博学”是手段,是储备。在信息时代,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宿迁学院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鼓励跨学科选修、举办学术讲座等方式,致力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没有“博学”作为根基,“致用”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致用”是目的,是检验。它是“博学”价值的最终体现。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项目和社会服务,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锻炼能力、发现问题、创新方法。从“博学”到“致用”,是一个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闭环,构成了人才培养的“能力主线”。

德与才的辩证统一:校训的整体性诠释

更为重要的是,“明德至善”与“博学致用”这两部分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前者重在“立德”,后者重在“树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只有“明德”而无“博学致用”之才的人,可能空有高尚情操却无力服务社会;反之,一个仅有“博学致用”之能而无“明德”之心的人,则可能因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而将才能用错方向,甚至危害社会。宿迁学院的校训巧妙地将“德”与“才”、“知”与“行”统一起来,明确表达了其培养目标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应用型人才。这完全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契合了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的期待。


三、落地生根: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全面渗透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学校具体办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宿迁学院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活动开展和环境营造,使“明德至善,博学致用”从文字信条转化为生动的教育现实。

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

  • 课程思政全覆盖:学校将价值塑造融入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明德”要求。
  • 通识教育体系强化:构建了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涵盖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表达能力和跨文化理解力,落实“博学”理念。
  • 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大幅增加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学时学分,与地方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推动“教学做”一体化,确保“致用”目标的实现。

在科学研究中的导向

  • 聚焦应用研究:鼓励教师围绕宿迁市及江苏省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将论文写在车间里、田野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体现了“致用”的科研导向。
  • 倡导学术诚信:在科研活动中强调学术道德和规范,反对浮躁和急功近利,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这与“至善”的追求一脉相承。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浸润

  • 主题教育活动:定期开展以校训解读、校史学习、榜样评选等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明德讲堂”、“至善标兵”评选、“博学读书节”、“致用科技创新大赛”等,使校训精神深入人心。
  • 环境景观营造:将校训醒目地镌刻在校训石、陈列在校园主干道、展示在教室和实验室,让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时时受到熏陶。
  • 学风教风建设:以校训为准则,培育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教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在师生行为中的彰显

  • 教师层面:教师自觉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自己,既做“经师”,更为“人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成为“明德至善”的践行者。
  • 学生层面:广大学生将校训内化为行动准则,在刻苦学习、拓展知识(博学)的同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致用),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明德),立志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至善)。


四、时代价值:校训对学校发展与学子成长的深远意义

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和应用型高校建设加速的今天,宿迁学院的校训展现出愈发重要的时代价值。

对学校发展的引领意义

校训为宿迁学院的特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高校同质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明德至善,博学致用”清晰地界定了学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它不盲目追求学科的“大而全”,而是坚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聚焦于培养具有良好品德、扎实学识和突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有助于学校集中资源,形成比较优势,在服务地方中谋求自身的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学子成长的奠基意义

对于每一位宿迁学院的学子而言,校训是他们大学四年乃至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它告诫学生,大学的旅程不仅是知识获取之旅,更是人格完善之旅和能力锻造之旅。它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做人”与“做事”、“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为他们应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挑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能力基础。在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中,具有“明德”底蕴和“致用”能力的人,将更具适应性和竞争力。

对社会服务的承诺意义

校训也是宿迁学院对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它向外界宣告,这所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德才兼备、能够切实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实干家。通过输送一大批践行校训精神的毕业生,学校直接参与并推动了宿迁乃至更广泛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履行了其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社会责任。

宿迁学院的校训“明德至善,博学致用”是一个内涵深刻、逻辑严谨、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它根植传统,面向现代,统摄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育人实践。这八个字,如同一位无声的导师,指引着宿迁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大潮中明确方位,砥砺前行;它也如同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着无数宿院学子的成长之路,激励他们修身砺志、勤学笃行,努力成为无愧于时代的新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409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46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