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时间是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西农建校年份背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时间与历史背景的综合评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式成立于1934年,其诞生于中国近代社会动荡与农业危机深重的历史背景下。20世纪初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粮食短缺问题突出,尤其是西北地区常年受干旱、水土流失及贫困问题困扰。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唯有通过农业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农村发展问题。
因此,在国民政府建设西北的战略规划中,建立一所高等农林教育机构成为重要举措。1934年,于右任、杨虎城等社会贤达推动下,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陕西武功诞生,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林教育的开端。该校的创立不仅旨在引进西方先进农业科技,更承载着开发西北、巩固边疆、振兴民族农业的使命。其历史背景深刻反映了近代中国科教救国、以农立国的思想,为后来形成多学科融合的农林科技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立背景与时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建校时间可以追溯到1934年,这一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正式成立。这一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农业危机以及西北开发战略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凋敝,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粮食产量低下,无法满足人口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广袤的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生态环境脆弱,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条件极其恶劣,人民生活贫困。与此同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连年战乱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农业危机。有识之士纷纷呼吁“科教救国”、“实业救国”,认为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教育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途径。

开发西北的战略构想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国民政府出于巩固国防、发展经济、平衡区域发展的考虑,开始重视西北地区的建设。西北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极低,急需科学技术的支持和人才的投入。在这样的时代呼声下,建立一所专门的高等农林教育机构,为西北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培养专门人才,变得尤为迫切。

1932年,国民党中央通过了《筹备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初期计划议案》,正式提出了在西北设立农林专科学校的动议。这一议案得到了于右任、戴季陶、杨虎城等政界、教育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他们深刻认识到,要改变西北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从农业入手,而农业的改进又离不开教育和科技。经过两年的筹备,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陕西武功张家岗正式成立,并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这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林院校的诞生,也开启了西北现代农业教育的先河。

建校初期的艰难起步与发展历程

学校创立之初,冠名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首任校长为著名林业教育家辛树帜先生。建校地址选在陕西武功,这里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农业历史悠久,距离古都西安不远,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同时又靠近西北农业生产的核心区域,便于开展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

建校初期,学校面临着诸多困难。硬件设施简陋,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不足,且地处西北内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在首任校长辛树帜的带领下,学校师生秉承“诚朴勇毅”的校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学校从国内外延聘了一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如水利学家沙玉清、农学家虞宏正等,初步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于此同时呢,学校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和教学理念,设置了农艺、森林、园艺、水利、农业经济等多个专科,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农林科技人才。

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实际。师生们深入农村,开展土壤调查、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水利灌溉等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在小麦、棉花等作物的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方面,学校的研究成果对提高西北地区的农作物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平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内迁西北、西南等地。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此期间吸纳了一批来自沦陷区的优秀学者,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1938年,国民政府为了整合西北地区的教育资源,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与南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等合并,组建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这一合并使得学校的学科体系更加完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农业高等学府之一。

抗战时期,学校师生积极投身于抗战救国运动,同时坚持教学和科研,为支持战时军粮民食供应、推动大后方农业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学校在旱作农业、水土保持、畜牧兽医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了服务于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学科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整与变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对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国立西北农学院更名为西北农学院,直属农业部领导。

在院系调整中,西北农学院的某些系科被调整到其他院校,同时也并入了一些相关的农业教育单位。这次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学校以农为主的办学特色,使其成为新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农业教育和科研中心之一。在此期间,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大力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为恢复和发展新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六十年代,学校在农作物遗传育种、植物保护、土壤农业化学、农业水利工程、畜牧兽医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例如,赵洪璋院士选育的“碧蚂一号”小麦良种,为解决当时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也得到了逐步改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北农学院如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发展一度陷入停滞。即使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许多教师仍然坚持科学研究,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春天。西北农学院迅速恢复和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进入了快车道。学校相继增设了一批新专业,扩大了研究生教育规模,加强了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整体办学实力显著提升。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西北农学院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标志着学校向多科性农业大学迈出了重要一步。

合并组建与新世纪的发展腾飞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高校合并成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设综合性大学的重要途径。在国务院的批准下,1999年9月11日,同处于陕西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这次合并整合了杨凌示范区多家重要的农林水科教资源,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强强联合。新成立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直接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成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学校又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序列,跻身中国高水平大学行列。

合并组建后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科门类更加齐全,综合实力空前增强。学校形成了以农为主,农、理、工、经、管、文、法、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特别是在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领域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

学校坐落在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这里被誉为“中国农科城”,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环境。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为西北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进入21世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大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
  •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农作物遗传育种、水土保持、旱作农业、动物医学、葡萄酒等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
  • 社会服务贡献突出,通过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有力带动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及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回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1934年建校至今的近九十年辉煌历程,它从一所单一的农林专科学校,发展成为今天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发展变迁史,深刻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的轨迹,也生动诠释了一代代西农人扎根西北、胸怀社稷,负重前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校始终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己任,它的创立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展望未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继续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512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73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