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中山职院校训及历史)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扎根于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其校训“厚德、笃学、砺能、致用”不仅是镌刻于校园一隅的八个大字,更是其办学灵魂、育人理念与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这八字校训,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刻回应了新时代国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厚德”是立身之本,强调品德修养的先决性;“笃学”是成才之基,倡导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砺能”是强技之道,聚焦专业技能的反复锤炼;“致用”是最终目标,体现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根本宗旨。其历史渊源与学院自身的发展历程紧密交织,它既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如“厚德载物”、“学以致用”等理念的现代化表达,也是对开发区“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火炬精神及现代产业文化内核的主动融合与教育化转译。自学院创立以来,这八字校训便如同精神灯塔,指引着一代代师生在教、学、研、产的实践中不断前行,塑造了学院独特的文化气质与品牌形象,是理解其办学成就与未来方向的关键密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厚德、笃学、砺能、致用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厚德、笃学、砺能、致用”,是其办学理念、校园精神与文化内核的高度凝练。这八个字并非凭空而来,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教育智慧,紧密结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要求,并充分反映了学院所处地域的经济特色与文化氛围,历经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最终成为全体师生共同信奉并身体力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一、 校训的文本内涵与深层解读

校训的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厚重的意义,它们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逻辑链条。

厚德:为人之基,立世之本

“厚德”一词,源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本意是指大地宽厚,能滋养万物,君子应效法大地,积累深厚的德行,方能承担重任。在学院的校训体系中,“厚德”被置于首位,彰显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它要求师生:

  • 修养个人品德: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诚实守信、正直善良、谦虚谨慎、宽容仁爱的良好个人品质。
  • 恪守职业道德: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尤其强调未来的工匠和工程师们必须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的职业操守,这是“厚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化。
  • 涵养社会公德: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懂得感恩回馈、乐于奉献的公民,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厚德”是“1”,而后面的“笃学、砺能、致用”是后面的“0”,唯有德立,其他的才能才有正确的方向和价值。

笃学:求知之态,成才之路

“笃学”意指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学习。语出《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它强调的是学习的态度和精神。在知识爆炸、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笃学”对高职学生而言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 专注与恒心:反对浮躁与急功近利,倡导沉下心来,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和技术理论,具备“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
  • 勤奋与扎实: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勤勉努力,脚踏实地,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
  • 探索与创新:“笃学”不仅是被动接受,更包含主动探索和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在扎实学习的基础上,勇于提问,善于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笃学”是为“砺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是知识积累的必经过程。

砺能:实践之要,强技之径

“砺”即磨砺、锤炼,“能”即能力、技能。“砺能”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突出了技术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它来源于古代“宝剑锋从磨砺出”的意象,强调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的、艰苦的实践锻炼:

  • 强化技能训练:依托实训室、实习基地、校企合作项目等平台,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反复操练,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和先进技术。
  • 培养工匠精神:在“砺”的过程中,锤炼学生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一项技能打磨到极致。
  • 提升综合能力:“能”不仅指操作技能,还包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砺能”是连接“笃学”(理论)与“致用”(实践)的关键桥梁,是高职学生安身立命的核心竞争力。

致用:目标之归,价值之现

“致用”理念源远流长,先秦便有“学以致用”的思想,明清时期更是形成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它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计民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职业学院而言,“致用”是其办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 服务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必须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需求。
  • 强调应用导向:教育教学的一切环节都要以应用为目标,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所练技能实际应用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 实现个人价值:学生通过“致用”,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同时实现自我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获得成就感和尊严。

“致用”是检验“厚德、笃学、砺能”成效的最终标准,是职业教育价值的终极体现。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形成背景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多重文化源流与时代背景共同作用下的结晶,其历史脉络清晰可辨。

对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校训的每一个元素都能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找到渊源。“厚德”直接承袭了儒家文化中“德教为先”、“修身立德”的核心观念;“笃学”反映了古人对于勤学、苦学的推崇;“砺能”虽用词现代,但其蕴含的“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的思想古已有之;“致用”则与明清以来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实学”传统一脉相承。校训的制定者巧妙地将这些散见于经典中的智慧珍珠,用符合现代语境的词汇串联起来,形成了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易于为今人理解的训诫。

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深刻回应

学院成立于2004年,正值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新的校训必须旗帜鲜明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砺能”与“致用”的提出,正是对这种时代呼唤的直接回应。它明确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化定位,突出了技能培养和实践应用的中心地位,这与同时期国家倡导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高度契合。

对地域文化与产业精神的深度融合

中山市是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传统。而学院所在的火炬开发区,更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创业”是其与生俱来的基因。开发区内汇聚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充满了开拓进取、务实高效的产业文化氛围。校训中的“致用”和“砺能”,恰恰是对这种创新创业精神和务实高效文化的最好诠释。它要求学院的人才培养必须与开发区的发展同频共振,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立刻在开发区的企业中“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
因此,校训也成为了连接校园文化与区域产业文化的重要纽带。

学院自身办学实践的总结与提炼

校训的最终确立,也是学院在初创期探索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的过程中,经过广泛讨论、凝聚共识的结果。它源于办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办学实践。在筹建和办学初期,学院领导、专家教授们深入思考要办一所什么样的职业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根本问题。他们总结国内外优秀职业院校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最终将“厚德、笃学、砺能、致用”八个字确定为全校共同遵循的准则。它集中体现了创始者们对职业教育规律的把握和对学院未来的期望。


三、 校训的践行载体与育人实践

校训绝非悬置于空中的口号,而是深深融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载体和实践,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学院将校训精神具体化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丰富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现“厚德”),也构建了扎实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体现“笃学”),更设计了比例超过50%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体现“砺能”),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强调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体现“致用”)。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与环境塑造

校园内,校训石、文化墙、宣传栏等随处可见校训的视觉元素,使其深入人心。学校通过举办“技能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工匠精神讲座”、“道德模范评选”等品牌活动,将“厚德、笃学、砺能、致用”的精神生动地诠释在活动中,营造了浓厚的崇尚技能、立德修身的校园文化氛围。

融入师资队伍建设与师德师风

学院要求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为“人师”,以身作则践行“厚德”;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成为“笃学”的表率;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技能水平,能够有效地“砺”学生之“能”;要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服务,将成果应用于教学和生产,真正做到“致用”。

融入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这是践行“砺能”和“致用”最关键的途径。学院与开发区及中山市的大量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组建教学团队。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厂中校、校中厂等形式,让学生提前进入真实的生产环境,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磨砺技能,并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学习”与“致用”的无缝对接。


四、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意义

在新时代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大背景下,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历久弥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指南

“厚德”为先,确保了学院培养的人才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这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首要问题。

是应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指引

面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唯有持续“笃学”才能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唯有不断“砺能”才能掌握前沿技术,最终能够“致用”于产业升级换代之中。校训为培养适应未来挑战的复合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指明了方向。

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身份标识

“砺能”与“致用”极大地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使其与普通教育区别开来。这有助于增强师生对职业教育类型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于巩固职业教育定位、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是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动力

校训是学院文化的核心,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精神旗帜。在学院迈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新征程上,校训将继续引领其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管理服务等各方面追求卓越,形成独特的办学优势和品牌。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厚德、笃学、砺能、致用”,是一个源于传统、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智慧结晶。它从历史中走来,承载着文化的基因;它在实践中生长,指导着育人的全过程;它向未来走去,必将持续照亮学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奋进之路。这八个字,已然成为中山火炬人独特的精神密码和价值坐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864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41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