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浙江传媒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浙江传媒校训及历史)

关于浙江传媒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浙江传媒学院的校训——“敬业、博学、求真、创新”,这八个字简洁而深刻地勾勒出这所中国著名传媒学府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追求。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与国家共同发展的宏大历史叙事之中,是学校办学传统、教育理念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的结晶。校训的确立与演变,紧密伴随着浙江传媒学院从初创、发展到壮大的全过程,见证了学校从一所专注于广播影视人才培养的专业院校,成长为学科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力广泛的综合性传媒类大学。“敬业”体现了传媒工作者应有的职业操守与奉献精神,“博学”强调了传媒人所需的知识广度与人文底蕴,“求真”彰显了新闻传播行业追寻真相、坚守真实的生命线,而“创新”则契合了传媒业态日新月异、技术驱动变革的时代要求。这八字校训不仅悬挂于校园,更内化于一代代浙传人的心灵深处,成为他们求学、从业、为人的精神指南。理解浙江传媒学院的校训,不仅是了解其字面含义,更是要探寻其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积淀以及它对塑造学校独特气质、培养卓越传媒人才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段历史本身就是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浙江传媒学院校训的文本内涵与精神实质

浙江传媒学院的校训“敬业、博学、求真、创新”,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丰富的意涵,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指引着师生的行为与思想方向。

敬业居于首位,奠定了校训的基石。对于传媒行业而言,“敬业”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它首先意味着对传媒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奉献。传媒工作常常需要面对高强度、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无论是深入一线的新闻采访,还是精益求精的节目制作,都需要从业者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敬业”要求传媒人恪守职业道德,秉持社会公义,将公众利益置于首位,不辜负社会赋予的“无冕之王”的期待。它体现在对每一个镜头、每一篇稿件、每一个音符的精益求精上,是一种对专业极致的追求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在学校教育中,“敬业”精神的培养贯穿始终,从课堂理论教学到实践基地锻炼,无不强调严谨、负责、专注的职业素养塑造。

博学是传媒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传媒行业是交叉性极强的领域,涉及新闻传播、文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乃至现代信息技术等诸多学科。一个优秀的传媒工作者,绝不能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而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博学”要求师生广泛涉猎,兼容并蓄,既要精通专业知识,也要了解社会百态,既要具备国际视野,也要扎根中国文化土壤。唯有如此,才能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刻洞察和准确解读,制作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内容产品。浙江传媒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丰富的讲座论坛、鼓励跨学科选修等方式,着力营造“博学”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结构合理、文化底蕴深厚的复合型人才。

求真是新闻传播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追求事实真相,二是探索客观规律。在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求真”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它要求传媒人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轻信、不盲从,努力揭示事件的本来面目,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于此同时呢,“求真”也体现在学术研究中,要求师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勇于探索传媒领域的发展规律。这既是一种专业要求,也是一种价值坚守,体现了传媒人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为压力所屈,不为利益所惑,始终将“求真”作为不可动摇的职业底线。

创新是传媒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传媒行业始终处于技术变革和业态创新的前沿,从传统报刊到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体,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传媒的生态。
因此,“创新”意识对于传媒教育至关重要。它鼓励师生敢于突破陈规,勇于探索未知,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平台、新形态,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创造性实践。浙江传媒学院作为传媒类院校,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支持学生创业项目、举办各类创意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其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传媒行业的发展潮流。

这八个字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敬业”是态度,“博学”是基础,“求真”是核心,“创新”是引领。它们共同塑造了浙江传媒学院学子独特的的精神风貌和专业品格。

浙江传媒学院校训的历史溯源与演进历程

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与浙江传媒学院的创办、成长和壮大的历史紧密相连,反映了不同时期学校的目标定位和社会对传媒人才的期望。


一、初创时期与行业精神的孕育

浙江传媒学院的前身是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成立于1978年,当时隶属于广播电视系统。建校之初,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为迅速发展的广播电视行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那个时期的办学理念深受行业特性影响,强调“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虽然尚未有形式上的完整校训,但“敬业”的精神——即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忠诚和精湛业务的追求,以及“求真”的原则——即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已经深深融入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之中。这一时期,可以视为校训精神的萌芽和孕育阶段,学校的教育实践为日后校训的提炼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二、发展时期与办学理念的凝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传媒事业的飞速发展,学校也经历了多次更名和升格。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学科专业不断拓展,从单一的中专教育发展到涵盖本、专科教育的高等院校。面对新的形势,迫切需要一句能够高度概括学校办学传统、体现时代特征、指引未来方向的校训。学校在总结多年办学经验、凝练师生共识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了国内外优秀高校的校训文化,并结合传媒行业的特殊属性,最终确立了“敬业、博学、求真、创新”这八个字作为正式校训。这一确立过程,通常是经过学校党委、行政深入研究,并在教职工代表大会或类似机构进行讨论审议后确定的,使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这一时期校训的确立,标志着浙江传媒学院的大学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自觉、系统的阶段。校训不再仅仅是隐含的办学精神,而是成为了公开的、正式的价值宣言,开始系统地融入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


三、壮大时期与校训文化的深化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学校正式更名为“浙江传媒学院”后,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学校成为浙江省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建高校,影响力日益扩大。
于此同时呢,传媒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趋势加剧。在这一背景下,校训的内涵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 “敬业” 在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时,更加强调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的坚守。
  • “博学” 在信息过载和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更加凸显批判性思维和整合知识能力的重要性。
  • “求真” 在后真相和假新闻泛滥的网络环境中,愈发成为传媒人捍卫职业尊严和公众信任的基石。
  • “创新” 在媒体融合和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已成为学校保持竞争力、培养未来领军人才的关键所在。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深化校训文化:

  • 将校训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中传递价值导向。
  • 建设以校训为主题的校园景观,如石刻、雕塑、文化墙等,使校训可视可感。
  • 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要仪式中反复强调校训,强化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宣传践行校训精神的优秀师生校友事迹,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校训的历史演进,是一部浙传人不断自我定义、自我激励、自我超越的历史。它从行业要求和办学实践中走来,在不断回应时代挑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最终成为凝聚全校共识、引领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校训对浙江传媒学院发展的深远影响

“敬业、博学、求真、创新”的校训,如同一条精神主线,贯穿于浙江传媒学院办学的方方面面,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一、塑造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训直接指引着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浙江传媒学院致力于培养的是“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传媒人才”。这一目标正是校训的具体体现。

  • 围绕“敬业”与“求真”,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社会实践、邀请业界精英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 围绕“博学”,学校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强调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融合,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拓宽知识面。
  • 围绕“创新”,学校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了国内领先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媒体演播室等,推行项目制教学、工作室制,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以校训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浙江传媒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和强大的竞争力,获得了“上手快、后劲足”的良好声誉。


二、引领了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向

校训为学校的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提供了价值尺度。学校在发展和调整学科专业时,始终考量其是否符合“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发展要求。
例如,在巩固传统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等优势专业的同时,积极布局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技术、数据新闻等新兴前沿专业,回应传媒业态的变革。
于此同时呢,强调文理渗透、艺工结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这本身就是“博学”精神的体现。在科学研究方面,鼓励教师面向传媒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产出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成果,体现了“敬业”于学术探索的精神。


三、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与文化影响力

校训是学校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名片。当浙江传媒学院的师生在国内外各类专业赛事中屡获大奖,当校友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时,他们身上所展现的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都在无声地诠释和传播着学校的校训。这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和行业影响力。
于此同时呢,学校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如承担重大活动的转播制作、为地方媒体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开展媒介素养普及教育等,这些行动都是校训精神的外化表现,强化了学校作为一所负责任的大学的社会形象。


四、凝聚了校友力量与校园文化认同

校训是连接海内外浙传校友的情感纽带。无论毕业多久,身处何方,“敬业、博学、求真、创新”这八个字都是校友们共同的记忆和身份标识。校友会活动、返校日等场合,校训总是唤起大家最深切的共鸣。在校内,校训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文化活动、环境熏陶,内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形成了独特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强大的内部凝聚力,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结语

浙江传媒学院的校训“敬业、博学、求真、创新”,是其四十余年办学历史的深厚积淀,是几代浙传人精神气质的集中表达,也是学校面向未来、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它源于实践,成于共识,富于时代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八字校训不仅铭刻在校园的醒目位置,更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浙传人的心中,指引着他们在中国传媒事业的大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也为中国传媒教育的百花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理解并践行这一校训,是理解浙江传媒学院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键钥匙。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067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01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