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震旦校训渊源)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的校训“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讲教理”是其办学历史与精神传统的凝练表达,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则校训并非凭空创造,而是直接承袭自近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于1903年创办的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的校训,其历史可追溯至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轫之初。马相伯先生在当时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以“启迪民智、教育救国”为宏愿,确立了这一旨在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思想自由独立的新式人才的准则。“崇尚科学”体现了对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与理性思维的积极引进与尊重;“注重文艺”强调了对人文艺术、传统文化及审美情操的培育;而“不讲教理”则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打破宗教教条对学术的束缚,倡导学术自由与独立精神的开明之举。尽管时代变迁,震旦职业学院在继承这一宝贵精神遗产的同时,亦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将其作为立德树人、指引学子成长的核心价值理念,持续影响着学院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承继了震旦教育血脉的高等职业院校,其校训“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讲教理”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其立校之本、兴校之魂。这九个字穿越百年风雨,从震旦大学到今天的震旦职业学院,其核心精神被一以贯之地传承下来,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解读与实践意义。要深入理解这则校训,就必须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进行考察,探寻其诞生之初的时代回响及其在当代职业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一、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思想根基

校训的源头,必须追溯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马相伯先生,以及他所创办的震旦大学。

  • 马相伯的教育救国理想:晚清时期,国势衰微,马相伯先生深感于国家积贫积弱,认为唯有通过教育才能启迪民智、培养人才,从而实现救国的目标。他痛感传统教育的弊端,决心创办一所不同于旧式书院的新式学堂,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变革的新型知识分子。
  • 震旦大学的创办与校训确立:1903年,马相伯先生在上海创办了震旦学院(后称震旦大学)。在建校之初,他便明确提出了“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讲教理”的办学方针。这三点方针,从创立之初便成为震旦的鲜明标志和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信条。其目的非常明确:一是要引入西方科学,以破除迷信、追求真理;二是要重视人文修养,避免培养出只懂技术、缺乏文化底蕴的“空心人”;三是要保障学术思想的自由,摆脱当时教会势力可能对学术研究设置的教条限制,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
  • 历史语境下的深刻内涵:在当时的中国,“崇尚科学”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进步主张,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深化,旨在培养国民的理性思维和实证精神。“注重文艺”则是对全面人格的追求,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并重,培养通才。“不讲教理”更是石破天惊之举,它确保了学校教育的独立性和世俗性,使得震旦成为当时一个思想自由、学术活跃的高地,吸引了众多追求新知的青年才俊。

这段历史奠定了校训不可动摇的权威性与深厚的思想性,使其成为震旦教育品牌最核心的DNA。


二、 校训内涵的逐层解读与时代演变

历经百年,校训的每一个词组都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持续产生新的共鸣。

  • “崇尚科学”的现代诠释:在今天,“崇尚科学”对于一所职业学院而言,首先体现为对科学技术专业技能的极致追求。学院开设各类紧贴市场需求的专业,配备先进的实训设施,强调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动手能力和精湛的技艺。它更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培养,即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这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操作设备,更要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适应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注重文艺”的当代意义:“文艺”在此并不仅指文学和艺术,更泛指一切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在职业教育容易偏重技能训练的当下,震旦学院坚持这一传统,显得尤为可贵。它意味着:
    •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温度、有担当的从业者。
    • 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文化审美品位,这些软实力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基石。
    • 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文化艺术节等,营造充满活力和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不讲教理”的继承与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不讲教理”早已脱离了其最初针对宗教教条的特定含义,升华成为一种普遍的治学和育人理念。它倡导:
    • 学术自由:鼓励师生在学术领域大胆探索,自由讨论,不盲从权威。
    • 思想独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具备判断力和创新意识。
    • 开放包容:营造民主、平等、包容的校园氛围,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个性,激发创造活力。
    这一理念确保了学院的教育不是僵化的、填鸭式的,而是启发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


三、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全面融入

校训绝非悬置于门楣之上的装饰,而是深深融入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指导一切行动的准则。

  •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现: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鲜明地体现了校训精神。在课程设置上,既建有完备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崇尚科学),也开设了丰富的人文素养、美育、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识课程(注重文艺)。在教学方法上,提倡项目化教学、案例讨论、启发式提问,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究(不讲教理)。
  • 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导向:校训同样是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学院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崇尚科学),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人文修养,能够做到教书育人(注重文艺)。
    于此同时呢,教师自身应具备学术自由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讲教理)。
  •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院通过组织科技节、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活动来弘扬科学精神;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国学讲座、书画展览、话剧演出等来营造人文氛围;通过开展辩论赛、主题研讨会、校长午餐会等形式,搭建自由交流的平台,践行思想独立的理念。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力求体现出对科学、文艺和自由精神的追求。
  • 学生职业发展中的烙印:最终,校训的成效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上。得益于这种全面的培养,震旦的毕业生不仅以技能见长,更以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严谨、创新、人文底蕴和独立人格,正是校训精神最生动的体现。


四、 校训的独特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上海众多高等院校中,震旦职业学院的这则校训因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价值取向而独树一帜。

它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精准地把握了职业教育的核心矛盾与发展方向——即如何培养出既掌握先进技术技能,又具备深厚人文素养和自由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这避免了职业教育陷入单纯“工具化”的误区,赋予了职业人才以更高的价值和尊严。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今天,震旦的校训精神显得愈发重要。它回应了时代对“大国工匠”精神的呼唤——工匠不仅是技能的传承者,也应是文化的承载者和创新的驱动者。

展望未来,上海震旦职业学院将继续深挖校训这座精神富矿,将其与时代发展、国家战略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或许,“崇尚科学”将更加聚焦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技能培养;“注重文艺”将更加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不讲教理”则将进一步体现为鼓励跨界融合、探索未知、敢于试错的创新创业文化。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永恒的开放性与指导性,它必将持续引领着上海震旦职业学院在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震旦人”。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的校训,源于历史,立于当下,指向未来。它不仅仅属于过去的那所震旦大学,更在新时代的职业院校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九个字,是规矩,是方向,是精神,也是一代代震旦人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它深刻地告诉我们,一流的职业教育,必然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比翼齐飞、技能传授与思想启蒙相辅相成的教育。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76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89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