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北邮世纪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博学,敬业乐群”。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底蕴深厚,不仅是对学院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练,更是对全体师生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的深刻指引。它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深深植根于北京邮电大学深厚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血脉之中,同时又结合了世纪学院作为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厚德”是基石,强调品德修养为先,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博学”是路径,要求师生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敬业”是态度,指向对学业和未来职业的专注与奉献精神;“乐群”是境界,倡导团队协作与和谐共处的能力。这四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价值体系。其历史渊源可直接追溯至其母体高校北京邮电大学的校训文化,是百年邮电精神在新时代、新校区的传承与发扬,反映了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坚定追求和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校训如同学院的灵魂灯塔,持续照亮着莘莘学子的成长之路,塑造着学院独特的文化气质。

正文


一、 校训的文本释义与深层内涵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的校训“厚德博学,敬业乐群”,由四个核心词组构成,每一个词都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和教育理念,共同勾勒出学院理想中的人才画像。


1.厚德:立身之本,价值基石

“厚德”一词,源远流长,最早可见于《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为大地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效法大地,增进美德,容载万物。在世纪学院的语境下,“厚德”被置于校训之首,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它强调道德品质的培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个人安身立命、服务社会的基石。
这不仅包括传统的个人私德,如诚信、善良、正直,更扩展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国情怀。学院期望通过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重途径,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胸怀宽广的人,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当今价值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坚守“厚德”的准则,意味着要具备辨别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始终保持对真理和善良的追求,这是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首要条件。


2.博学:成才之径,智慧源泉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倡导的是一种广泛学习、兼容并包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于以信息技术为特色、面向现代产业的世纪学院而言,“博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知识的广度。在学科交叉融合日益加剧的今天,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一隅之地,而应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了解相关学科乃至人文社科的基础知识,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其二,是知识的深度与前沿性。要深入钻研专业领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深的专业技能,同时紧跟科技发展潮流,了解行业动态,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博学”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和学院自身的要求,它激励着教学相长、学术探索的校园氛围,是学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创新能力的核心动力。


3.敬业:行事之态,责任担当

“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职业精神的精髓。它体现为对学业、对工作、对事业的敬畏、热爱、专注和奉献精神。对于应用型特色鲜明的世纪学院,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尤为重要。这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门课程、每一次实验、每一项任务,养成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毕业后步入职场,则要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对岗位的忠诚、对职责的坚守、对事业的追求。“敬业”意味着克服浮躁,耐得住寂寞,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卓越。它不仅是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职业生涯规划等环节,有意识地将敬业精神的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未来能够成为受社会欢迎、让单位信赖的专业人才。


4.乐群:处世之道,和谐共赢

“乐群”出自《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意指乐于与朋友、同事相切磋,和睦相处,善于协作。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任何重大的创新和成就都很难靠单打独斗完成,“乐群”所强调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它要求个体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在集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发展。“乐群”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和境界。学院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团队项目、集体竞赛等,营造团结友爱、互助互学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力和同理心,使他们能够快速融入团队,在合作中创造价值,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者。

“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四位一体,构成了一个从内在修养到外在行为、从个人发展到社会适应的完整教育逻辑链,深刻体现了世纪学院“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传承脉络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的校训并非孤立存在,其确立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背景,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汲取,以及对母体学校——北京邮电大学校训精神的直接继承与发展。


1.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校训中的每一个词汇,都深深烙印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厚德”源自《周易》的哲学思想,“博学”、“乐群”则可追溯至《礼记》所记载的古代教育理念,“敬业”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推崇的工作伦理。这些概念经过历史的沉淀,早已成为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价值准则。世纪学院校训的制定,正是有意识地选取了这些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文化瑰宝,将其与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相结合,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这表明学院的教育不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注重文化血脉的延续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旨在培养既有专业才干,又有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怀的现代公民。


2.承袭于北京邮电大学的校训精神

北京邮电大学(北邮)的校训是“厚德博学,敬业乐群”,与世纪学院的校训完全一致。这种一致性绝非偶然,而是鲜明地体现了世纪学院作为北邮参与举办的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之间紧密的“血缘”关系和精神传承。

  • 历史背景的承接: 北京邮电大学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在其漫长的办学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以“厚德博学,敬业乐群”为核心的精神传统。这一校训凝聚了北邮几代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是北邮校园文化的灵魂。当世纪学院在21世纪初成立之时,直接沿用北邮的校训,最直接地表明了其对北邮优良办学传统、治学精神和文化基因的全面继承。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认祖归宗,旨在让世纪学院从诞生之初就站在一个较高的文化起点上。
  • 精神内核的延续: 北邮校训所强调的“厚德”与“敬业”,尤其契合邮电行业对从业人员高度责任感和可靠品质的要求;“博学”与“乐群”则反映了信息科技领域需要广泛知识基础和团队协作的特点。世纪学院作为以信息技术及相关学科为主的应用型学院,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北邮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因此,继承这一校训,意味着继承了北邮面向信息产业、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以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严格要求。
  • 独立发展的特色融入: 尽管校训文本相同,但世纪学院在践行校训的过程中,必然结合了自身作为独立学院的定位和特点。相较于北邮更侧重于培养学术精英和拔尖创新人才,世纪学院更侧重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因此,在诠释和落实“博学”时,可能更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强调“敬业”时,更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在倡导“乐群”时,更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团队实践能力。这种在共同精神旗帜下的差异化发展,使得同一校训在两所院校焕发出各有侧重的活力。

通过这样的历史溯源可以看出,世纪学院的校训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中的生动体现,又是北京邮电大学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的延续和拓展,承载着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深刻意义。


三、 校训在学院建设与发展中的实践体现

校训绝非悬于墙上的空洞口号,而是融入了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具体体现在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成为指引学院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1.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厚德”于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 学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情感认同。
    于此同时呢,在学生管理中强调纪律和规范,注重诚信教育,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 “博学”于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学院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拓宽知识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加强图书馆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教学平台支持,为“博学”提供物质保障。
  • “敬业”于实践教学与职业指导: 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职业环境中锻炼技能、培养态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士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 “乐群”于第二课堂与校园活动: 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举办各类团队竞赛和素质拓展训练,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协作能力的平台。营造包容、互助的宿舍文化和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塑造特色校园文化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标识。学院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使校训精神可视、可感、可践行:

  • 环境熏陶: 将校训醒目地镌刻在校园标志性建筑、宣传栏、官方网站、官方出版物等位置,使其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
  • 仪式强化: 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大会等重要仪式上,反复宣讲校训的内涵和意义,使其成为师生共同的记忆和情感纽带。
  • 榜样引领: 定期评选表彰在品德、学习、工作、公益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师德标兵”、“优秀学生”、“先进集体”等,用身边人、身边事诠释校训精神,发挥示范效应。


3.引导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服务

校训同样是对教职员工的要求。学院倡导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以身作则,成为“厚德博学,敬业乐群”的典范。在管理服务层面,要求各部门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敬业奉献,协同合作(乐群),为教学科研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保障,共同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环境。

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校训从文字理念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内化为学院的文化基因,外化为学院的办学特色和社会声誉,持续推动着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在高等教育领域稳步前行。


四、 校训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的校训“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1.回应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综合化、复合化。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已难以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

  • “厚德”是应对价值挑战的定盘星。 在信息泛滥、思潮激荡的网络时代,坚定的道德操守和正确的价值观是青年学子把握人生方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压舱石。
  • “博学”是适应知识爆炸时代的通行证。 面对知识的快速迭代和学科的交叉融合,只有具备宽广的知识基础、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保持竞争力。
  • “敬业”是成就事业、推动发展的发动机。 无论从事何种行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都是个人取得成功、行业实现进步的基础。
  • “乐群”是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重要能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因此,校训所倡导的四个方面,恰恰契合了新时代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呼唤。


2.指引学院在挑战中把握机遇

对于世纪学院而言,校训是其立足之本、发展之魂。面对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生源竞争加剧等挑战,坚守校训精神,就是坚守质量生命线和办学特色。

  • 坚持“厚德”根本, 才能确保办学方向正确,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赢得社会长久信任。
  • 深化“博学”内涵, 紧跟技术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才能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 弘扬“敬业”精神,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才能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 营造“乐群”氛围, 加强内部治理,促进校企、校地合作,构建命运共同体,才能汇聚发展合力。

展望未来,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将继续高举“厚德博学,敬业乐群”的旗帜,将其精神内核更深层次地融入治理体系、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校园文化之中,不断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信息产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校训这盏明灯,将继续照亮世纪学院前行的道路,激励一代代世纪学院人砥砺奋进,书写新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461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67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