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淄博师专校训渊源)

综合评述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立德树人”并非凭空产生或简单选取的词语组合,它是一所拥有深厚师范教育传统的院校在其特定发展历程中,精神内核的高度凝练与时代呼唤的集中体现。这则校训简洁而厚重,直接指向了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核心使命。其历史渊源,深深植根于学校自上世纪中叶建校以来,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师范教育阵地、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实践沃土。从早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熏陶,到新世纪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基,这一演进过程清晰地映射出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价值追求的升华与发展重心的调整。“立德树人”校训的确立,既是学校对自身办学传统(如严谨治学、重视师德)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对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战略方针的积极回应与自觉践行。它超越了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强调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融为一体,深刻揭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
因此,理解淄博师专的校训,不能仅限于字面含义,更需将其置于学校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与国家师范教育政策变迁的双重语境下,体会其承载的历史重量与时代责任。这短短四字,是学校身份认同的标志,是引领师生行为的准则,更是其面向未来、培育优秀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庄严承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训的深刻内涵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立德树人”,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它并非两个词语的简单并列,而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关系和丰富层次含义的有机整体。“立德”是前提、是基础、是根本,“树人”是目标、是方向、是归宿。二者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了学校办学治校的核心理念与人才培养的终极追求。

“立德”的内涵,首先指向的是师德建设。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其自身的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乃至国家民族的未来。这里的“德”,不仅包括个人的私德,如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自律自强,更涵盖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即师德。它要求未来的教师必须具备:

  • 坚定的教育信念与职业情怀: 热爱教育事业,认同教师工作的价值,具有为祖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奉献毕生力量的决心和热情。
  • 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 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和引导学生。
  • 强烈的责任心与关爱之心: 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 公平公正的执教准则: 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在教育教学及评价中坚持原则,维护教育公平。

对淄博师专而言,“立德”意味着将师德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筑牢师范生的思想道德根基,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师德的预备役教师。

“立德”的内涵,其次体现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上。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承担起塑造学生灵魂的重任。这意味着在教育实践中,要坚持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

  •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品格: 成为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
  • 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 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 能够应对未来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 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 善于与人合作,服务社会。

因此,“立德”是面向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要求,是营造优良校风、学风的基石。

“树人”的内涵,则明确了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形象地说明了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对于淄博师专来说,“树人”具有鲜明且特定的指向性,即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基础教育师资,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其核心要义包括:

  •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的增长),更注重其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人”的完善),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 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紧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强化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和从教能力,使其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能够应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变化,实现终身成长。

“树人”的过程,是一个精心培育、潜移默化、静待花开的系统工程,要求学校教育回归本源,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立德树人”作为校训,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根本遵循。它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确保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是学识扎实的“经师”,更是品德高尚的“人师”,能够担当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立德树人”校训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学校数十年发展历程,其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凝练和升华的结果。这一过程深深烙上了时代变迁、教育政策调整以及学校自身定位变化的印记。


一、早期师范教育传统的积淀(建校至20世纪末)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1951年建立的山东省周村师范学校,其后历经淄博师范学校、淄博第二师范学校等发展阶段。在那个百废待兴、师资匮乏的年代,师范学校的核心使命就是快速培养能够站稳讲台、传授基础知识的小学教师。
因此,早期的教育理念虽未明确提炼出如同今天的校训,但师范教育的核心精神——“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已然深入人心,成为师生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这一时期,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对师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觉悟提出了严格要求。这种对“德”与“才”并重的朴素追求,为日后“立德树人”校训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土壤。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严谨治学、注重实践、强调师德的优良传统,这些都与“立德”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


二、升格转型与理念明晰化(21世纪初至校训正式确立)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对教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原有的中等师范教育体系逐步向高等师范教育升级。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淄博师范学校与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标志着学校办学层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升格为高校后,学校面临着重新定位办学思想、凝练大学精神、塑造校园文化标识的迫切任务。
于此同时呢,国家层面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些国家教育方针的战略性调整,为高校校训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此背景下,淄博师专在继承发扬优良师范传统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国家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开始系统总结和提炼自身的办学特色与核心价值。经过广泛的讨论、深入的研讨和精心的斟酌,“立德树人”这一高度概括且切中教育本质的词语,逐渐成为共识。它既是对学校过去几十年重视师德、注重育人传统的精准概括,更是对未来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的庄严宣告。校训的确立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全校范围内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和价值共识凝聚的过程,极大地增强了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立德树人”校训的践行与深化(校训确立至今)

校训的确立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自“立德树人”被正式确立为校训以来,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其从理念层面落实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其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和指引。

  • 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中,强化德育目标和素养要求,构建“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开设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养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师德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课程思政)。
  •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与奖惩体系,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以自身的高尚师德影响和带动学生。
  • 营造特色校园文化: 通过校史馆、校园景观、文体活动、榜样评选等多种载体,持续宣传和诠释“立德树人”的校训精神,使其浸润校园每个角落,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突出教师教育特色,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名师讲座、教育见习实习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
  • 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教育帮扶等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了解国情民情中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实现知行合一,将“立德”与“树人”落到实处。

通过以上不懈努力,“立德树人”已内化为淄博师专的办学基因,外显于师生的日常行为,持续推动着学校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区域基础教育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师资。

回望历史,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从早期师范精神的潜移默化,到升格转型期的主动凝练,再到新时代的自觉践行与深化,走过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立德树人”这四个字,凝聚了学校七十余年的办学智慧与文化积淀,回应了国家对师范教育的殷切期望,也昭示着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坚守师范初心、培育时代新人的坚定决心。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淄博师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指引着这所扎根齐鲁大地的师范学府不断前行,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继续在“立德树人”这条根本道路上前行,为其注入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83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03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