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湖南文理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湖南文理校训及历史)

综合评述湖南文理学院的校训“博学弘文,明理求真”是其精神品格与文化灵魂的高度凝练。这八个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六十余年的办学历史与地域文化沃土之中,承载着历代师生薪火相传的价值追求。校训的确立与演变,紧密伴随着学校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再到迈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历程,是学校身份认同与未来方向的核心标识。“博学弘文”体现了对深厚人文素养与广博知识结构的崇尚,呼应了常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气质;而“明理求真”则彰显了探索科学真理、恪守学术道德、追求事物本质的理性精神。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框架——即培养既具扎实专业知识,又富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并能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高素质人才。理解其历史渊源与深刻内涵,对于把握湖南文理学院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乃至未来发展图景,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湖南文理学院校训的文本内涵与精神实质

湖南文理学院的校训“博学弘文,明理求真”虽仅八字,但意蕴深远,结构严谨,每一词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学和价值导向。

“博学”是基础与途径。它源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将其置于首位,强调了为学立业必须以广博的知识积累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为根基。
这不仅要求学生广泛涉猎专业内外、古今中外的知识,克服狭隘的专业主义,更鼓励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素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多元、立体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爆炸、学科交叉融合日益频繁的当代,“博学”的要求更具现实意义,它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复杂性和未来不确定性的复合型人才。

“弘文”是传承与担当。“弘”意为光大、发扬,“文”则指文化、文明,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表述体现了学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重镇的责任意识。它要求师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浸润于文化之中,提升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联系起来。地处湘西北文化重镇常德,湖南文理学院自觉地将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与中华主流文化相结合,“弘文”也因此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使命,旨在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品格的人才。

“明理”是核心与关键。“理”既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原理,也包含为人处世的道理、社会运行的法则。“明理”意味着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已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认识世界、理解社会、洞察本质的理性思维能力。它要求师生不满足于表象,要深入探究,把握规律,明辨是非。在价值多元、信息纷杂的环境中,“明理”的能力尤为可贵,它是形成独立人格、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

“求真”是目标与境界。“求真”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明理”的终极指向。它代表着对客观真理的不懈追求,对学术诚信的严格恪守,以及对虚假和谬误的坚决抵制。“求真”要求师生在学术研究中保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在社会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它体现了大学作为“真理的堡垒”的本质属性,鼓励一种不畏权威、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品格。将“求真”置于校训之末,有收束全篇、画龙点睛之效,表明了学校一切活动的最高准则。

这八个字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

  • “博学”是“弘文”的前提,没有广博的学习,就谈不上对文化的弘扬。
  • “博学”与“弘文”共同为“明理”奠定基础,知识和文化的积累是认识规律、明白事理的必要条件。
  • “明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求真”,把握规律是为了更接近真理。
  • “求真”又反过来指导和检验“博学”、“弘文”、“明理”的过程,确保其方向的正确性和成果的真实性。

因此,校训完整地表达了湖南文理学院在知识传授、文化传承、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方面的全面要求,是其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校训的历史溯源与演进历程

湖南文理学院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其形成与学校的发展阶段、合并渊源以及地域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经历了一个逐步凝练和确立的过程。

源流多元的积淀期(1958-1999)

湖南文理学院由多所院校历经合并组建而成,其主要前身包括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高等专科学校等。在独立办学时期,这些院校虽未有统一的、正式公布的校训,但各自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隐性的价值追求,为日后校训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 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师范院校,其精神内核天然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重视知识的传授(博学)和师德的培育(可视为“明理”的一部分),这种师范精神底蕴是校训的重要来源之一。
  • 常德高等专科学校:侧重于工科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注重技术的精进、实践的求真和对客观规律的探索(明理求真),其务实、求真的学风对校训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 地域文化影响:学校所在地常德,古称朗州、武陵,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屈原、陶渊明、刘禹锡等历史文化名人曾在此留下足迹,积淀了深厚的忧国忧民、探索真理、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这种地域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滋养了学校的文化气质,为“弘文”、“求真”提供了地域文化支撑。

这一时期,尽管没有形式上的统一校训,但“重视学识”、“强调师范德行”、“注重实践求真”以及“浸润地域文化”等多种基因已经深植于学校的肌体之中。

融合诞生的确立期(1999年及之后)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常德师范学院。这一升格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一個能够统合各方渊源、彰显本科办学理念、指引未来发展的精神旗帜。校训的制定被提上重要议程。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经过广泛的讨论、征集和专家的反复提炼,最终确定了“博学弘文,明理求真”作为校训。这一校训:

  • 成功融合了各前身院校的精神特质,既包含了师范教育的“博学”与“弘文”(弘扬文化和师德),也吸纳了工科教育的“明理”与“求真”。
  • 体现了本科教育的更高要求,强调知识的广博性、文化的传承性、思维的理性化和追求的真理至上性,符合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
  • 语言凝练,对仗工整,内涵丰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2003年,学校更名为湖南文理学院,校名中“文”与“理”的并重,恰恰与校训中的“弘文”和“明理求真”形成了完美的呼应,使得校训与校名相得益彰,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追求。自此,“博学弘文,明理求真”正式成为湖南文理学院全体师生共同遵奉的价值准则和精神标识。

校训与办学实践的全方位融合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学校各项工作的深度融合。湖南文理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将“博学弘文,明理求真”的精神内核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和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

在人才培养中的体现

校训直接指导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为落实“博学”,学校大力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开设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审美等多个模块的课程,要求学生跨学科选修,拓宽知识面。
    于此同时呢,强调专业教育的精深,确保学生学有专长。
  • 文化育人平台搭建:为践行“弘文”,学校积极打造“白马湖讲堂”、“书香校园”等文化品牌,邀请名家大师来校讲学;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开设屈原文化、善德文化等特色课程或研究,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 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为贯彻“明理求真”,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通过“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研究中的导向

校训为学校的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塑造了独特的学术风气。

  • 鼓励跨学科研究:“博学”的理念促进不同学科领域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产生跨学科的创新研究成果。
  • 强调立足地方,服务社会:“弘文”精神体现在对环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常德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等领域的重点关注,产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科研究成果。
  • 坚守学术诚信,追求原创价值:“明理求真”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学校通过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倡导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反对学术不端行为,鼓励教师潜心探索,追求真理。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浸润

校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灵魂,通过物化、仪式化和活动化,内化于师生心中。

  • 环境育人:校训被醒目地镌刻在校门、教学楼、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上,融入校园景观设计,使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时时可见、处处可感。
  • 仪式教育: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等重大活动中,诵读、解读校训成为固定环节,强化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社团活动与学风建设: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如读书会、辩论赛、科技文化节等,都自觉体现校训精神。学校将“勤学、求真”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刻苦钻研、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在社会服务中的延伸

校训精神也指引着学校的社会服务活动。学校鼓励师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地方发展,在科技帮扶、决策咨询、文化传播、社区服务中践行“明理求真”的态度和“弘文”的担当,将知识、文化和真理的力量回馈社会,体现了大学的社会责任。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湖南文理学院的校训“博学弘文,明理求真”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深远意义。

应对时代挑战的精神指南

当前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化趋势明显。校训所倡导的“博学”反对浅尝辄止,“明理求真”抵制人云亦云,为青年学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建立批判性思维、追求真知灼见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柱。它教育学生,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拥有广博扎实的知识基础、深厚的人文素养、理性的判断能力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涵养优良校风学风的内在要求

校训是大学软实力的核心体现。持续深入地弘扬校训精神,有助于抵制急功近利、浮躁虚夸的不良风气,培育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园文化,形成教师潜心育人、学生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这对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声誉至关重要。

指引学校发展战略的文化根基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大学,湖南文理学院在制定发展战略、明确办学定位时,必须深深植根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校训正是这种特色最精炼的表达。未来,学校在推进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应当继续以校训为纲:

  • 在“应用型”办学定位中,不忘“博学”与“弘文”的通识教育和文化育人功能,避免人才培养的“工具化”倾向。
  • 在追求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时,坚守“明理求真”的学术操守和质量标准。
  • 将校训精神更加创造性地融入课程、管理和校园生活的细节,使其真正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内在追求和自觉行动。

“博学弘文,明理求真”这八个字,连接着湖南文理学院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现实的指引,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朴素的八字箴言将继续作为湖南文理学院的精神灯塔,照亮其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之路,激励一代代文理人砥砺前行,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083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27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