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黔东南职院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厚德至善精技致新”,是该校办学精神、育人理念和文化底蕴的高度凝练。这八个字不仅悬挂于校园之内,更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中,成为指引学院发展与个人成长的核心价值导向。从其内涵来看,“厚德至善”侧重于品德修养,体现了学院扎根于黔东南这片民族文化热土,注重培养学生服务民族地区、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与高尚道德情操,其精神源头可追溯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德”的尊崇以及现代职业教育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守。“精技致新”则聚焦于职业技能与创新精神,精准地反映了职业技术学院的根本属性,强调在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追求革新与突破,以适应新时代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需求。这一校训的历史,与学院自身的融合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合并组建后的办学实践中,经过对原有各校精神的提炼、对黔东南地区发展需求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职业教育规律的把握而逐步确立的。它承载了学院前身各校的历史积淀,也指明了学院在新时代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未来方向,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校训的文本内涵与深层解读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厚德至善,精技致新”,由两个结构工整、意蕴深厚的四字短语构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

“厚德至善”的伦理与价值维度

“厚德”一词,源远流长,最早可见于《周易》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大地宽厚,能够承载万物,君子应效法大地,修养深厚的德行,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一切。这奠定了校训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在学院的语境下,“厚德”首先强调的便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它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涵养师德;更要求学生将品德修养放在首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锤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作为一所位于多民族聚居区的院校,“厚德”还蕴含着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包容与传承,引导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基层,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至善”则源自《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指最完善的境界,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将“至善”与“厚德”相连,意味着道德修养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不断向上、永不停歇的过程。它激励师生不满足于已有的道德水平,要不断自省、提升,力求在人格上、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达到更高的境界。对于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至善”可以理解为对工作极致的负责态度、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对客户服务的极致用心,这是一种蕴含在职业技能中的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

因此,“厚德至善”共同构筑了学院人才培养的“魂”与“根”,明确了“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即培养的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具有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的建设者。

“精技致新”的实践与创新维度

“精技”,即精湛的技艺、技能。这是职业院校安身立命之本,直接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精”字是关键,它要求的不是一般性的了解和掌握,而是深入、精通、娴熟。这意味着学院的教学与学习必须紧密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训、实习、技能大赛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立足社会、服务发展的过硬本领。在黔东南州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大健康等产业的背景下,“精技”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学院开设的护理、药学、畜牧兽医、旅游管理、民族文化传承等专业,无不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能工巧匠”为目标。

“致新”,意为致力于创新,达到新的境界。它反映了学院在新时代的前瞻性思考。当今世界,技术迭代迅速,产业升级加速,仅仅掌握现有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致新”鼓励师生在熟练掌握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创造。这可以体现在技术工艺的改进、服务模式的优化、创业项目的实践,乃至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对于黔东南这样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地区,如何用新的技术、新的理念赋能传统产业和民族文化,正是“致新”精神的用武之地。

“精技”是基础,“致新”是方向。二者结合,明确了“怎样培养人”的路径问题,即通过扎实的技能训练奠定根基,再以创新精神引领发展,培养出不仅能适应岗位,更能引领行业进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校训的整体性与辩证关系

“厚德至善”与“精技致新”并非割裂,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深层问题。

  • 德为技之魂,技为德之体:没有良好品德的指引,再精湛的技能也可能迷失方向,甚至产生危害。反之,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崇高品德,需要通过卓越的技能来实现。一个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必然也蕴含着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道德品质。
  • 至善引领致新,致新实现至善:对完美境界的追求(至善),是推动技术不断创新(致新)的内在动力。而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如更高效的生产方式、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更美好的生活,本身就是在促进社会向“至善”迈进。

因此,这条校训深刻揭示了成人成才的规律:立德与修业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它要求学院培养的人才,既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又是技艺精湛的专才,更是勇于创新的先锋。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确立背景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院特定的发展历史、地域文化禀赋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导向之中。

学院合并组建的历史积淀

学院由多所拥有不同历史和专业特色的学校合并而成,这些前身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都形成了各自的精神传统和办学特色。
例如,一些学校可能更侧重于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强调“仁心仁术”的职业道德;另一些学校可能专注于农业技术推广,注重“脚踏实地、服务三农”的务实作风;还有的学校致力于师范教育,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理念。在合并组建为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后,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融合各方精华、凝聚共识、引领未来的共同价值理念。校训的提炼过程,必然是对原有各校精神遗产的一次梳理、扬弃与升华。“厚德至善”汲取了师范类、医护类院校注重品德教育的传统,“精技致新”则融合了工科、农科类院校强调技能实践与应用的基因。
因此,校训是学院整合发展历史的结晶,承载着过往的积淀。

黔东南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

学院坐落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团结互助的民族性格,以及敬畏自然、尊重传统、热爱生活的文化特质。这些地域文化基因,为校训注入了鲜明的本土特色。

  • “厚德”与民族美德: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的诚信、互助、尊老爱幼、集体至上等美德,与“厚德”的内涵高度契合。校训中的“厚德”因此不仅仅是普适性的道德要求,更融入了对地方民族优秀伦理观念的传承与弘扬。
  • “精技”与民族技艺:黔东南拥有银饰、刺绣、蜡染、侗族大歌等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技艺的代代相传,本身就是“精技”精神的生动体现。学院开设民族文化艺术等专业,致力于民族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使得“精技致新”在校内有了直观而深厚的文化土壤。

校训的确立,使得学院的发展与地方文化血脉相连,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呼唤

学院成立暨校训确立的时期,正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层面反复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要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于此同时呢,“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对劳动者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 “厚德至善”是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直接响应和校本化表达。
  • “精技致新”则精准把握了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特征以及时代对“创新精神”的迫切需求。

因此,校训的诞生,也是学院顺应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导向,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战略选择。

校训在学院实践中的体现与传承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服务,将“厚德至善,精技致新”的理念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师生行为的准则。

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 课程思政:在所有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家国情怀的培养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之中,实现“厚德”与“精技”的有机统一。
  •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善的实训、实习、技能鉴定体系,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确保学生技能达到“精”的水平。
    于此同时呢,鼓励学生在实践项目中大胆尝试,培养“致新”能力。
  • 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文明风采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等,为学生践行校训提供广阔平台。在技能大赛中磨练“精技”,在创业项目中激发“致新”,在志愿服务中体悟“厚德”。

营造特色校园文化

  • 物质文化载体:将校训醒目地镌刻在校园标志性建筑上,在教室、走廊、宣传栏等场所展示其内涵解读和相关典范,使校训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
  • 制度文化保障:将校训精神融入学生守则、教师行为规范、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规章制度中,使其成为管理和评价的内在依据。
  • 行为文化示范:评选表彰践行校训的优秀师生典型,如“师德标兵”、“技能能手”、“创新之星”等,用身边人、身边事生动诠释校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服务地方彰显价值

学院紧密结合黔东南州的发展战略,将校训精神延伸到服务社会的实践中。

  • 组织师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开展技术帮扶、健康义诊、文化下乡等活动,在服务中“厚德”,在实践中“精技”。
  • 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如茶叶、油茶、中药材、乡村旅游)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助力产业升级,体现“致新”。
  • 积极承担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培养相关人才,研究保护技艺,使校训在守护民族文脉中焕发光彩。

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校训从文字理念转化为推动学院发展和地方进步的巨大力量,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和传承。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厚德至善,精技致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严谨、特色鲜明的有机整体。它根植于学院的历史积淀、黔东南的地域文化和国家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并通过全方位的育人实践,深刻影响着学院的办学方向和师生的精神风貌。这八个字,如同灯塔,指引着一代代学子修身砺能,砥砺前行,为个人成才、学院发展和区域繁荣贡献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9141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30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