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育其他

黔西南英才职业技术学校(黔西南技术学校培养英才)

黔西南英才职业技术学校综合评述

黔西南英才职业技术学校(简称“黔西南技校”)是贵州省黔西南州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标杆,以“技能立校、人才强州”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依托当地产业需求,构建了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旅游服务为主的四大专业集群,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截至2023年,学校拥有在校生8700余人,开设28个中高职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其中本地就业占比超过75%,为黔西南州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学校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共建、订单班培养等模式,深化教育改革。例如,与贵州醇酒厂、义龙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等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实现“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的教学场景。同时,学校积极拓展升学渠道,近三年高职分类考试录取率达82%,助力学生通过技能成才实现人生价值。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投入近3亿元建设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总体来看,黔西南技校在服务区域经济、推动职普融通、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成效显著,成为西南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黔西南英才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黔西南州农业职业中学,2012年经省级评估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2018年获批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始终以“服务地方产业、助力技能脱贫”为使命,围绕黔西南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布局,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当前,学校定位为“区域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重点面向黔西南州及周边地区初中毕业生、农民工群体、企业职工等开展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通过“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制度,构建从中职到高职的贯通培养体系,形成“就业有能力、升学有通道”的发展路径。

年份 重大事件 办学规模
2012 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职学校 在校生1200人
2018 获评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 在校生4500人
2023 新增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 在校生8723人

专业布局与产教融合实践

学校专业设置紧密对接黔西南州“六大产业”(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旅游、能源、电子信息),形成“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位一体的专业体系。例如,针对黔西南州“中国黄金气候生态茶区”优势,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结合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立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

在产教融合方面,学校与23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实训基地12个,开发订单班15个。例如,与贵州苗药制药公司合作开设药品食品检验订单班,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月薪可达4500元;与兴义万峰林景区合作培养导游、酒店管理人才,实现“入学即入职”。

专业类别 代表专业 合作企业 就业方向
现代农业 茶叶生产与加工、食用菌栽培 黔西南州农科院、贵州春潭茶业 技术员、质检员、农业经理人
智能制造 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汽车维修 贵州金州曳机、比亚迪贵阳基地 设备操作员、售后工程师
信息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 义龙大数据产业园、京东黔西南仓 网络运维、直播运营

师资结构与教学质量保障

学校现有教职工34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高级职称教师42人。通过“名校引智”“企业特聘”等计划,引进行业专家26人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例如,聘请贵州醇酒厂高级酿酒师担任白酒酿造课程导师,邀请兴义市医院主治医师指导护理专业实践。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覆盖“课堂-实训-实习”全环节。学校建立“三级督导”机制:教务处月度教学检查、督导室随机听课、学生评教系统反馈。2023年数据显示,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达91%,实训课程达标率97%。

指标 数值 对比全省中职均值
双师型教师比例 68% 52%
企业兼职教师占比 18% 12%
生均实训设备值 1.2万元 0.8万元

学生发展与社会影响

学校构建“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学历提升”三位一体的学生发展路径。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7项,其中茶叶加工技能赛项连续三年包揽全省前三名。2023年,学生申请专利3项,创业项目“智慧茶园管理系统”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年均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覆盖返乡农民工、脱贫户子女等群体。例如,为册亨县易地搬迁群众定制家政服务培训课程,结业学员就业率达100%;与黔西南电签订协议,定向培养电力运维技术人员200名。

年份 中职升学率 本地就业率 企业满意度
2021 78% 71% 93%
2022 81% 74% 94%
2023 82% 76% 95%

挑战与未来规划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职教高考改革等新形势,学校需进一步破解“实训资源不足”“师资高端人才短缺”等瓶颈。例如,新能源汽车专业因设备更新滞后,难以满足智能网联汽车教学需求;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师资需加强与企业联合培养。

未来五年,学校计划投资2.5亿元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园区”,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两大高水平实训基地。同时,深化与珠三角地区企业合作,探索“1.5+1.5”分段式培养模式(1.5年本地学习+1.5年企业实践),提升学生跨区域就业竞争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17021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24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