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育其他

贵阳市交通技术学校(贵阳交通技术学校)

贵阳市交通技术学校(贵阳交通技术学校)是贵州省内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为核心,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职业鉴定于一体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贵阳市交通局所属职工培训学校,200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现隶属于贵阳市交通运输局。作为西南地区交通类中职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紧密围绕“交通强国”战略,开设汽车维修、城市轨道交通、道路桥梁施工等特色专业,形成“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办学模式。

学校占地面积约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拥有省内领先的交通实训中心,包括新能源汽车实训室、轨道信号模拟系统、智能化工程机械操作平台等。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高级讲师占比35%,“双师型”教师达60%以上。近年来,学校与贵州轮胎、贵阳地铁、中铁五局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成为区域交通技术技能人才输送的核心阵地。

在政策支持下,学校正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引入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并计划申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然而,随着交通行业技术迭代加速,学校在新能源车辆维修、智能交通管理等新兴专业领域的师资储备和设备更新仍面临挑战,需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以匹配产业升级需求。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贵阳市交通技术学校的发展可追溯至1978年成立的贵阳市交通局技工班,2003年正式更名为现名并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序列。学校定位为“立足贵阳、服务贵州、辐射西南”,聚焦交通运输产业链人才培养,形成以汽车运用与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公路施工与养护三大主干专业群,辅以物流管理、交通信息化等配套专业。

办学特色方面,学校构建“校企双元”培养体系,与贵州交投、成都铁路局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推行“1.5年校内学习+1.5年顶岗实习”模式。同时,学校承担贵州省交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任务,年培训量超3000人次,在地方交通技术技能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阶段 关键事件 办学规模
1978-2002年 交通局职工培训阶段 年培训不足500人
2003-2015年 升格中专,增设汽车维修专业 在校生突破2000人
2016年至今 引入轨道交通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单位增至42家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有7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骨干专业2个(汽车运用与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式,前两年夯实交通机械、电工电子等通用技术,第三年分岗位方向强化技能训练。

核心课程包括《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轨道供电系统维护》《智能交通系统集成》等,实践课程占比达60%。学校还开发“交通设备数字化诊断”“新能源车辆故障排除”等特色项目课程,并与德国TÜV认证机构合作引入国际标准培训模块。

专业名称 核心课程 职业资格证书
汽车运用与维修 发动机检修、新能源汽车技术、事故车查勘定损 汽车维修工(中级)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行车组织调度、票务系统管理、应急疏散演练 轨道列车驾驶员资格证
公路施工与养护 沥青混凝土拌合、桥梁检测技术、公路BIM建模 测量员(中级)

师资结构与实训资源

学校通过“内培外引”构建师资队伍:一方面选派教师赴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参加交通领域专项培训,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目前拥有省级职教名师2人,交通行业技术能手5人。

实训资源方面,学校建有总投资逾8000万元的交通技术实训中心,包含新能源汽车高压实训舱、轨道信号实训沙盘、桥梁检测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其中,与贵州詹阳重工合作的“工程机械维修实训基地”被认定为省级开放实训中心。

师资类型 人数 占比
专任教师 102 65%
企业兼职教师 54 35%
高级职称教师 48 31%
实训基地类型 设备价值(万元) 合作企业
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 1200 比亚迪、宁德时代
轨道信号实训室 850 中国通号
公路工程检测中心 600 贵州路桥集团

就业质量与社会服务

学校毕业生主要面向贵州省内交通系统,近三年就业数据显示,62%进入汽车后市场(含4S店、维修连锁企业),28%就职于轨道交通运营单位,10%从事公路养护及工程管理。部分优秀毕业生通过“订单班”进入中国中车、吉利汽车等头部企业。

社会服务方面,学校承接贵州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叉车驾驶、货车运输资格等短期培训,年培训量超2000人次。此外,学校还是贵阳市交通违章人员安全教育定点单位,年均完成1500学时的安全法规课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other/23126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9522s
年份 就业率 对口率 平均起薪(元/月)
2021 95.8% 79% 3200
2022 96.5% 81% 3450
2023 97.2% 83% 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