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充多扶张澜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扎根川东北、具有鲜明红色文化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以民主革命家张澜先生命名,秉承“立德尚能,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聚焦乡村振兴与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形成“红色文化铸魂+产教融合育才”的双轮驱动模式。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在四川省中职学校中率先开展“乡村振兴订单班”,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78%,成为区域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
一、办学定位与特色路径
学校锚定“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定位,构建“农业+现代服务”专业集群。通过“三红育人体系”——红色文化浸润(张澜精神教育)、红色技能传承(非遗技艺课程)、红色实践淬炼(乡村振兴项目),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核心维度 | 南充多扶张澜职校 | 四川省同类中职 | 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校 |
---|---|---|---|
红色文化课程占比 | 32% | 15% | 20% |
本地龙头企业合作数 | 27家 | 12家 | 18家 |
涉农专业设备值(万元) | 1260 | 850 | 1500 |
二、专业建设与产业适配
学校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形成“现代农业技术”“智慧康养”“电子商务”三大主干专业群。其中,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与南充有机农业示范区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柑橘矮化栽培》《生态稻田管理》等12门定制课程,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高度融合。
三、师资队伍结构化培养
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学年完成不少于40天的企业实践。目前“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8%,较全省中职均值高19个百分点。通过“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站”联动机制,培育出省级工匠名师5人,带动青年教师获得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奖项9项。
四、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
创新“四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第1学期夯实文化基础,第2学期开展专项技能训练,第3学期进入企业跟岗实习,第4学期实施岗位实战。配套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18本,其中《乡村民宿运营实务》被纳入四川省中职规划教材。
五、学生发展多维路径
构建“升学有通道、就业有质量、创业有扶持”的成长体系。2023届毕业生中,32%通过单招考试升入高职院校,58%进入南充三环电子、中农联冷链物流等本地企业,剩余10%依托学校创业孵化中心开展农产品电商项目。
六、社会服务效能拓展
学校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3000人次,主导制定《川东北柑橘种植技术规范》等4项地方标准。与多扶镇政府共建“张澜乡村振兴学院”,为周边7个乡镇提供技术指导,助力建成标准化种养基地1.2万亩。
七、数字化转型实践
投入8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系统,开发“云上农场”虚拟仿真平台,实现作物生长周期全流程模拟。疫情期间通过“5G+农业物联网”开展远程实训,学生操控智能灌溉设备完成生产任务,技能考核合格率提升至92%。
八、挑战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县域生源持续外流等挑战。对此,学校启动“双元制”本土化改造项目,联合德国工商会引入IHK认证体系;同时设立“技能拔尖人才专项奖学金”,吸引周边区县优质生源,2023年新生中考平均分较三年前提高42分。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南充多扶张澜职业技术学校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产教共生”的特色化办学道路。其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职业教育内涵的实践,为县域职教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面向“十四五”新征程,学校正加速推进专业数字化改造和国际化合作办学,力争建成西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