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省威远县职业中学(川威职中)

四川省威远县职业中学(川威职中)

四川省威远县职业中学(以下简称“威远职中”)是四川省内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代表,其发展历程与区域经济需求紧密相连。学校始建于1964年,历经多次改制与扩建,现已形成以中职教育为主体,涵盖技能培训、升学教育和社会服务的综合性办学格局。作为威远县职业教育的核心阵地,该校聚焦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信息技术等地方支柱产业,构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近年来,学校通过优化专业布局、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师资建设,逐步形成“精准对接产业、多元发展路径”的办学特色,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本地就业占比超过70%,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四	川省威远县职业中学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威远职中前身为威远县农业中学,1983年更名为威远县职业中学,2000年被评定为省级重点职业中学,2018年入选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产业、赋能民生”的办学宗旨,围绕威远县“工业强县、农业固本”战略,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截至2023年,共开设12个主干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形成“机械制造”“现代农业”“数字技术”三大专业群,覆盖县域主导产业人才需求。

年份关键事件办学成果
1964-1982初创期(农业中学)培养基础农业技术人才
1983-2000转型期(职业中学)获评省级重点职中
2001-2017扩张期(专业拓展)新增数控、电子等工科专业
2018-至今示范期(产教融合)建成3个省级实训基地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

学校专业布局紧密对接威远县“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态农业”三大产业集群。例如,机械加工专业与四川威玻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建实训车间,电子商务专业联合京东云仓开展实战教学。2023年数据显示,机械制造类、现代服务类专业招生占比达65%,与县域产业人才需求高度吻合。

专业类别核心专业合作企业就业对口率
先进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长城须崎、中科宇能92%
现代农业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黄老五食品、三溪茶业88%
数字技术计算机应用、物联网技术中国电信、阿里云客服85%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截至2023年,学校拥有专任教师18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2%。通过实施“企业实践学期制”“行业导师引进计划”,近三年累计选派87名教师赴合作企业顶岗研修,聘请24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教师团队近五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市级技能大赛奖项17项。

指标类型2019年2023年增幅
专任教师总数152人186人22.3%
高级职称比例25%32%+7%
双师型教师58人127人119%
企业兼职教师9人24人167%

四、学生发展与升学就业

学校构建“技能高考+对口单招+直接就业”三维发展路径。2023年毕业生总数832人中,42%通过高职单招进入高等院校,38%实现本地优质就业,剩余10%选择自主创业或参军入伍。就业学生平均起薪达3800元/月,较五年前增长27%。升学学生中,85%选择省内高职院校,专业接续匹配度超过90%。

五、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学校推行“厂中校”“校中厂”深度合作模式,与18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例如,与重庆长安汽车共建“威远-长安订单班”,实行“1.5年在校学习+1.5年企业实践”交替培养;与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合作开发“新零售运营”课程模块。2023年校企联合开发教材12部,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

六、实训条件与资源配置

学校实训面积达2.1万平方米,设备总值3800万元,建有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数字商业等三大实训中心。其中,机械加工实训中心配备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等先进设备,满足X证书考核需求;现代农业实训园集成无土栽培、智能温室等技术模块,年承接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2000人次。

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500人次,覆盖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2023年承接“川渝合作”专项培训项目,为荣昌区培养农机维修技术员120人。此外,学校作为威远县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开发老年智能技术应用、家政服务等公益课程,年服务居民超1.2万人次。

八、办学成效与区域影响

学校近五年获省级及以上荣誉9项,其中包括“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2023年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位列全市前三。学校牵头组建的“威远县职业教育联盟”吸纳32家企业和6所初中学校,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协作网络。

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威远职中已发展成为川南地区职业教育的标杆院校。其“专业集群化、培养定制化、服务终身化”的办学模式,不仅有效支撑了县域产业升级,更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跨区域合作等方面寻求突破,进一步提升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能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