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巴中平昌县职业中学校(以下简称“平昌职中”)是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区域经济需求紧密相连。学校以“技能立校、产教融合”为核心理念,构建了涵盖农业、制造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优化课程结构等举措,逐步形成“升学有基础、就业有优势”的办学特色。然而,在师资结构、专业竞争力、区域资源整合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平昌职中始建于1983年,前身为平昌县农业技术中学,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现名。作为秦巴山区县级职教中心,学校承担着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扶贫攻坚等多重职能。当前定位为“立足平昌、辐射川东北,培养中高职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县域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文旅产业需求。
时间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转型方向 |
---|---|---|
1983-2000年 | 农业中学阶段,开设种植养殖类专业 | 基础技能型人才培养 |
2001-2015年 | 增设电子、计算机等工科专业 | 产业结构调整适配期 |
2016年至今 | 创建省级示范职中,推进“工匠班”建设 | 产教融合深化阶段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12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现代农业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技能认证”模式,推行“双证书”制度。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技能认证方向 |
---|---|---|
现代农业技术 | 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业物联网、农产品营销 | 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 |
电子技术应用 | 单片机原理、PCB设计、智能家居安装 | 电工中级证/电子装接工证 |
旅游服务与管理 | 导游实务、景区运营、茶艺与茶文化 | 导游资格证/餐厅服务证 |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截至2023年,学校共有教职工182人,其中专任教师145人。高级职称占比28%,“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5%。对比川内同类县级职校,平昌职中在硕士学历教师比例(12%)和行业兼职教师数量(占专业课教师30%)方面具有优势。
指标项 | 平昌职中 | 川内县级职校均值 | 省级示范职中标准 |
---|---|---|---|
师生比 | 1:15 | 1:18 | 1:12 |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 | 17人 | 8人 | 30人 |
实训设备总值(万元) | 2300 | 1500 | 3500 |
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学校与巴中市经开区、成都工业学院等建立“校地企”三方合作机制。重点合作项目包括:与京东西南分公司共建电商实训基地,与重庆长安汽车开展订单培养,联合本地茶企开发“平昌雀舌”茶艺课程。2022年校企共同开发教材5部,接收顶岗实习学生327人次。
五、学生发展与升学就业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本地就业占比65%,主要分布在制造业(38%)、服务业(42%)。升学方面,通过对口高考升入高职院校比例达28%,较五年前提升12个百分点。对比显示,平昌职中就业专业对口率(71%)高于全省中职均值(63%),但升学本科比例(5%)仍低于区域标杆校。
指标类型 | 平昌职中 | 全省中职均值 | 区域标杆校(巴中职中) |
---|---|---|---|
就业率 | 92.3% | 89.7% | 94.5% |
升学本科比例 | 5.2% | 4.1% | 8.7% |
雇主满意度 | 88分 | 82分 | 90分 |
六、实训基地与硬件建设
学校建有校内实训场所46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现代农业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实训中心)。重点设备包括无人机植保平台、3D打印工作站、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对比发现,生均实训设备值(1.3万元)接近省级示范校标准,但虚拟仿真实训室覆盖率(15%)仍显不足。
七、社会服务与扶贫成效
作为秦巴山区技能扶贫基地,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2000人次,开展“雨露计划”培训覆盖全县12个乡镇。2020-2022年累计输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362人,带动家庭年均增收3.2万元。开发的“茶园管理”“电商直播”等短期培训课程被纳入省乡村振兴局资源库。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专业集群化程度低,传统专业占比65%;二是产教融合深度不足,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例仅40%;三是教师企业实践时长年均28天,低于省级标准。建议通过组建区域职教联盟、引入“产业教授”制度、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实现突破。
平昌职中在服务县域经济、推动技能扶贫方面成效显著,但其发展仍需在专业结构优化、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师资能力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未来可通过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需求,打造“农业+”“智造+”特色专业群,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