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都江堰技工学校成都分校(成都都江堰技校)

都江堰技工学校成都分校(成都都江堰技校)

都江堰技工学校成都分校作为四川省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都江堰校区的优质资源与成都市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以工程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为核心的办学特色。学校自2016年筹建以来,始终聚焦产教融合与技能型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双元”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校园占地约120亩,配备先进的实训中心与智慧教室,现有在校生规模突破4000人,开设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电子商务等18个热门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与京东方、一汽丰田等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成为西南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院校之一。

都	江堰技工学校成都分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都江堰技工学校成都分校前身为1978年成立的都江堰机械技工班,2012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技工学校,2016年在成都高新区设立分校。学校以“工匠精神传承+数字化技能培养”为核心定位,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双轨制体系。

时间节点重大事件
2016年成都分校正式挂牌,首批开设5个专业
2018年获评“四川省重点技工学校”
2020年建成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引入工业机器人设备
2023年与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共建订单班,年输送人才超200人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围绕“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三大产业群,动态调整专业布局。重点建设数控技术应用、智能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等特色专业,同时开设会计事务、幼儿教育等适配市场需求的专业。

专业类别代表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合作单位
智能制造数控加工(机器人方向)PLC编程、三维建模、工业机器人操作西门子、成都精密机械厂
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传感器技术、智能家居系统、Python编程华为技术、京东云
现代服务电子商务(直播方向)短视频制作、电商运营、物流管理抖音电商、顺丰速运

三、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学校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完成2个月企业实践。现有教职工216人,其中高级技师占比35%,硕士研究生学历达42%。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企业经历要求
理论教师9845%需具备3年以上行业经验
实训指导教师8640%持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
企业兼职教师3215%来自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建有智能制造、数字商业、新能源汽车等8大实训中心,设备总数超3000台套,其中价值百万以上的精密仪器23台。

实训中心设备价值(万元)合作企业认证资质
智能制造实训中心2800西门子工业软件(中国)德国TÜV认证
电子商务实训基地1500京东物流西南分公司1+X电商运营证书考点
新能源汽车实训室850特斯拉四川服务中心高压电工特种作业培训资质

五、学生管理与升学就业

学校实行“军事化+学分制”管理模式,推行“成长导师”制度,为每位学生建立职业发展档案。近五年累计向本科院校输送升学学生682人,就业学生平均起薪达5200元/月。

年份升学率对口就业率雇主满意度
201928%94.6%91.2%
202031%95.1%92.5%
202135%96.3%93.8%
202239%97.0%94.1%
202342%96.8%94.5%

六、社会服务与产教融合

学校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5000人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23项。与成都经开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未来工程师”培养计划,累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7项。

合作项目启动时间成果指标
新型学徒制培训2018年培养企业学员1260人
技术攻关联盟2020年完成专利申报9项
乡村振兴帮扶2021年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832人

七、质量保障与特色创新

学校构建“五维质量监控体系”,将企业评价权重提升至40%。创新推出“技能护照”制度,记录学生跨企业实训经历,实现学分银行互通互认。

质量指标评价主体考核方式
课程满意度学生+企业导师季度匿名调查
技能达标率第三方认证机构职业技能等级考试
就业稳定性跟踪回访系统12个月持续监测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展望

面对智能制造升级与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学校存在高端设备更新滞后、跨学科师资短缺等问题。未来计划投资3000万元建设“数字孪生”实训平台,试点“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新模式。

  • 短期目标:深化与天府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园校互动”机制
  • 中期规划:建设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 长期愿景:打造西部职业教育国际化示范校,探索“中文+职业技能”海外输出模式

都江堰技工学校成都分校通过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强化质量管控,已形成鲜明的“技术赋能+精准育才”办学特色。其“校企协同创新共同体”模式为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但在数字化转型速度、国际化资源整合等方面仍需突破。未来需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成都都市圈产业链的深度对接,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更多高技能人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