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泸州天桦职业技术学校是川南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实践者,其办学模式融合了产业需求与教育创新。学校以“技能立校、产教融合”为核心理念,构建了覆盖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体系,并与泸州国家高新区、长江经济开发区等区域产业形成深度联动。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双元培养机制,该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企业满意度达89%,在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中连续三年位列前列。值得注意的是,学校通过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和本土化改造,形成了“理论+实训+项目”的三维培养体系,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更成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
一、基础概况与发展历程
泸州天桦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2005年,前身为泸州机电工业技工学校,201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规模4800人,教职工267人。学校历经三次重大扩建,2020年被纳入四川省“十四五”职业教育重点建设单位,形成“一校三区”的分布式办学格局。
时间阶段 | 办学性质 | 在校生规模 | 校区数量 |
---|---|---|---|
2005-2012年 | 技工学校 | 1200人 | 1个主校区 |
2013-2018年 | 普通中专 | 3500人 | 2个分校区 |
2019年至今 | 国家重点中职 | 4800人 | 3个功能校区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18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市级骨干专业5个。专业设置紧密对接泸州“四大千亿产业”发展需求,形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三大专业集群。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架构,公共基础课占比30%,专业核心课占比45%,拓展课程占比25%。
专业集群 | 代表专业 | 合作企业 | 实训室数量 |
---|---|---|---|
先进制造 | 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 | 长江机械、泸州液压 | 12个 |
电子信息 | 物联网技术、电子电器应用 | 华为泸州基地、中兴通讯 | 9个 |
现代服务 | 电子商务、航空服务 | 京东西南仓、泸州云龙机场 | 8个 |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通过企业挂职、技能认证、国内外培训等多渠道强化教师能力。现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占比65%,拥有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
教师类别 | 人数 | 占比 | 持证情况 |
---|---|---|---|
高级职称教师 | 101人 | 38% | 100%持有职业资格证 |
企业兼职教师 | 87人 | 32% | 行业认证证书 |
硕士以上学历 | 63人 | 24% | - |
四、教学设施配置
学校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建成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慧物流等8大实训中心。其中,与西门子合作的工业自动化实训室达到德国认证标准,物联网实训平台接入泸州智慧城市系统。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融合。
五、产教融合实践
学校构建“四阶递进”产教融合模式:一年级认知实习、二年级跟岗实训、三年级顶岗实习、四年级(五年制)就业跟踪。与泸州老窖、郎酒集团等龙头企业建立订单班23个,覆盖学生1200余人。近五年开发校本教材18部,其中《白酒酿造工艺》《智能设备维护》入选国家规划教材。
六、学生发展路径
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对口就业率82%。升学渠道畅通,每年约35%学生通过单招考试进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孵化学生创业项目47个,其中“智造工匠”工作室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七、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1万人次,为泸州工业园区提供技术攻关服务23项。承接“1+X”证书试点项目8个,开发新型学徒制培训包4套。与泸州市总工会共建“工匠学院”,累计培养技师型人才600余名,支撑区域产业升级效果显著。
八、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三维四阶”质量监控体系,通过教学诊断与改进平台实现全过程管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毕业生核心技能通过率达91%,用人单位满意度从2018年的83%提升至2023年的92%。近三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市级教育教学改革案例5个。
泸州天桦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发展成为区域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院校。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精准定位、“双师双能”的师资建设、“生产性实训”的教学实践,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随着新一轮职教改革的推进,学校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合作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需进一步突破传统办学思维,构建更具韧性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