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市游仙职业技术学校余碧双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在区域内具有显著影响力。通过梳理其教学创新、课程开发、技能竞赛指导及产教融合等多维度工作,可发现其职业路径与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余碧双在数控技术应用、智能化教学资源开发等领域形成特色,尤其在“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探索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主导的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项目累计服务超3000名学子,为区域制造业输送高技能人才逾1500人。其教育实践不仅体现个人专业造诣,更折射出新时代职教工作者对产教协同、技术赋能的深刻理解。
一、教学创新与课程体系构建
余碧双主导开发的“五阶递进式”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将传统学科知识重构为“认知-模拟-单项-综合-创新”五个阶段,配套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该体系在2021-2023年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40%,中级工证书获取率提升至92%。
课程模块 | 传统模式 | 创新模式 |
---|---|---|
教学载体 | 教材+实训指导书 | 三维模型库+AR操作指引 |
考核方式 | 理论笔试+实操测试 | 过程性评价+企业项目验收 |
企业参与度 | 阶段性观摩 | 全程联合培养 |
二、技能竞赛指导成效
近五年指导学生获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奖项27项,其中2022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综合应用”赛项斩获二等奖。采用“双导师制”训练模式,企业技师与学校教师联合制定训练方案,实现竞赛内容与生产实际误差率控制在0.8%以内。
竞赛级别 | 获奖数量 | 获奖率 |
---|---|---|
市级 | 15 | 83% |
省级 | 9 | 60% |
国家级 | 3 | 25% |
三、产教融合项目推进
牵头组建“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与12家装备制造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厂中校”实训中心3个。2023年校企联合开发《智能产线运维》等4门定制课程,实现学生顶岗实习月薪平均达4500元,较区域平均水平高出18%。
合作企业类型 | 设备投入(万元) | 年接收实习生数 |
---|---|---|
国有企业 | 280 | 65 |
民营企业 | 150 | 92 |
外资企业 | 80 | 23 |
四、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
主持建成数控专业教学资源平台,集成3D打印模型库、故障诊断数据库等数字资产。平台注册用户突破1.2万人,资源下载量年均增长65%,其中自主开发的“数控机床虚拟拆装”VR课件被纳入四川省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目录。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主持市级课题《基于BIM的实训基地效能提升研究》,研发的实训设备智能管理系统在6所院校推广应用。2020-2023年开展企业员工培训42场次,完成军工企业特种加工技术改造项目3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800万元。
六、国际化教育探索
作为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核心成员,引进IHK认证标准,开发DAAD框架下的双语课程6门。2022年带领教学团队通过AHK认证,使学校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具备德国机电一体化工种认证资质的中职院校。
七、师资团队建设成果
创建“名师工作室”培养机制,累计培养青年骨干教师28人,其中4人获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奖项。团队开发的《精密测量技术》活页式教材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遴选库。
八、社会影响力与行业认可
获评“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知名教师”“绵阳市技能大师”等称号,担任全国机械行指委数控专委会委员。其倡导的“三真三实”教学理念(真实场景、真题任务、真情实感;实用技术、实战演练、实效评价)被纳入区域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通过系统分析可见,余碧双的教育实践呈现出鲜明的产教融合特征,其创新成果在教学效能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等方面产生显著效益。从传统技能传授到现代技术技能积累的转变过程中,既保持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又通过数字化升级拓展了服务边界。这种“技术赋能+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