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训基地(南充职院实训基地)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训基地(南充职院实训基地)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训基地是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核心载体,其建设理念与运营模式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深度探索。基地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涵盖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商贸服务四大核心板块,配备价值超2亿元的先进设备,形成“教学-实训-生产-研发”一体化链条。通过与京东、华为、吉利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场景,基地不仅满足校内学生技能培养需求,还承接企业员工培训、技术研发等社会服务,年均开展实训项目300余项,参与学生超万人次。其“校中厂+厂中校”混合所有制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实训资源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难题,为区域经济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南	充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训基地

一、基地基础建设与空间布局

教学实训基地由现代制造、智慧信息、生态农业、商贸服务四大实训中心组成,建筑面积达8.6万平方米。其中,智能制造实训中心配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高端设备200余台;现代农业实训园建有智能温室、水产养殖等实景模块,占地3.2万平方米。

实训中心 建筑面积 设备价值 核心功能
智能制造中心 2.4万㎡ 8000万元 机械加工、自动化控制
智慧信息中心 1.8万㎡ 6000万元 云计算、物联网应用
现代农业中心 3.2万㎡(含户外) 3000万元 无土栽培、农产品加工
商贸服务中心 1.2万㎡ 2000万元 电商直播、物流模拟

二、实训设备配置与技术水平

基地设备更新率保持年均15%以上,重点专业实训设备达到行业领先标准。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引入整车故障诊断系统,护理专业配备VR虚拟手术台,建筑专业采用BIM建模工作站。

专业类别 设备数量 智能化率 行业对标度
机械制造 120台 75% 对接一汽丰田标准
电子信息 90台 85% 匹配华为认证体系
现代农业 50套 60% 参照农业农村部规范

三、课程体系与实训项目开发

构建“基础技能-专项技术-综合应用”三级课程体系,开发实训项目库包含420个标准化案例。与企业联合开发《智能产线调试》《跨境电商运营》等特色课程,实践教学占比达65%。

课程类型 项目数量 企业参与度 考核方式
岗位认知实训 80项 30% 过程记录+报告
技能强化实训 150项 60% 实操考核+认证
综合创新实训 90项 90% 作品评审+答辩

四、校企合作机制与产教融合

采用“双主体”共建模式,与56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吉利汽车投入1200万元共建智能网联汽车实训室,京东物流提供真实仓储管理系统用于教学。近三年产生教改课题45项,联合开发教材28本。

  • 合作企业类型:制造业(35%)、信息技术(28%)、服务业(25%)、农业(12%)
  • 合作形式:设备捐赠(40%)、订单培养(30%)、师资共享(25%)、技术研发(5%)
  • 年度效益:接收实习学生1200人,完成员工培训3000人次,技术转化收益超500万元

五、师资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专业教师中具备企业实践经历者达85%。聘请企业技术骨干62人担任兼职导师,形成“1名教授+2名工程师”的模块化教学团队。

教师类型 人数 企业经历 职业资格
校内专任教师 280人 平均2.3年 高级工以上82%
企业兼职教师 62人 平均8.5年 技师/工程师95%

六、学生技能培养与竞赛成果

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47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2022年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赛项包揽四川省前三名,电子商务运营赛项入围国赛决赛。

竞赛级别 获奖数量 优势专业 奖金投入
国家级 21项 新能源汽车、云计算 年均80万元
省级 126项 数控加工、护理 年均50万元

七、社会服务与辐射效应

面向川东北片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均1.2万人次,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23项。承接南充市“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项目,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00余人。

  • 培训对象:在校学生(45%)、企业员工(30%)、社会人员(25%)
  • 主要项目:特种作业考证(电工/焊工)、电商直播、农业技术推广
  • 经济效益:年培训收入超300万元,技术成果转化收益150万元

八、发展瓶颈与优化路径

当前存在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不足、跨专业综合实训比例偏低等问题。计划三年内投入5000万元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开发10个跨学科实训项目,力争将设备智能化率提升至90%以上。

改进方向 具体措施 预期目标 责任主体
数字化转型 建设数字孪生工厂 虚拟实训占比达30% 信息工程学院
协同创新 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 开发5个复合型项目 教务处+企业联盟
社会服务 开放共享实训资源 年培训量突破1.5万 继续教育学院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训基地通过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产教融合,已形成“教学促产业、产业哺教学”的良性循环。未来需在数字化升级、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重点突破,进一步增强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能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