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泸州医学院卫校地址(泸州医卫校地址)

泸州医学院卫校地址(泸州医卫校地址)

泸州医学院卫校(现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卫生学校)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医学类中等专业教育机构,其地址变迁与区域医疗教育资源布局密切相关。该校自1950年建校以来,历经三次重大区位调整,现主校区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忠山路三段319号,地处城北医疗教育核心区。该选址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其一,与三级甲等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直线距离仅1.2公里,实现"理论+临床"一体化教学;其二,处于泸州高铁枢纽与城市主干道交汇处,半径3公里内覆盖公交站点12个、轨道交通换乘站2处;其三,周边集聚泸州医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等院校,形成教育资源集群效应。从地理坐标看,校区位于北纬28°54',东经105°27',海拔238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温18.2℃,为师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

泸	州医学院卫校地址

一、历史沿革与区位变迁

学校地址历经三次战略性调整:

  • 1950-1978年:初创于泸州市江阳西路老城墙遗址,占地仅8亩
  • 1979-2004年:迁至忠山路二段原泸州医专校区,面积扩至25亩
  • 2005年至今:整体搬迁至现址,校园面积达87亩,建筑面积4.2万㎡
时期具体地址占地面积建筑特征
1950-1978江阳西路157号8亩明清建筑改造
1979-2004忠山路二段57号25亩苏式教学楼群
2005-至今忠山路三段319号87亩现代化医疗实训中心

二、地理坐标与微气候特征

校区地理坐标精确为北纬28°54'12",东经105°27'36",处于长江与沱江交汇处的冲积平原。该区域年均降水量1056毫米,相对湿度82%,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这种气候特征对实验室温湿度控制提出特殊要求。校区地势呈南高北低,最大高差4.8米,地下水位埋深2.3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80kPa,属于典型Ⅱ类建筑场地。

三、交通网络三维解析

通过多维度交通分析可见:

交通类型接驳距离班次频率高峰耗时
公交系统3条主干线直达5-8分钟/班25分钟(跨区)
轨道交通距高铁站4.2公里同步发车时段18分钟(轻轨2号线)
航空运输云龙机场18公里机场巴士定点班次45分钟(含候机)

四、行政区划隶属关系

现址隶属泸州市江阳区北城街道,行政编码646000。该区域在2016年行政区划调整中,由原大山坪街道办事处析置,现辖12个社区居委会。校区所在忠山路三段属于"医教融合示范区",与西南医科大学本部、口腔医院构成三角教育矩阵,享受医疗卫生特区政策支持。

五、周边医疗资源矩阵

3公里半径内形成三级医疗资源体系:

机构级别直线距离合作项目床位规模
三级甲等1.2公里临床教学基地2000张
二级甲等2.1公里社区实践点500张
专科诊所0.8公里康复实训合作80张

六、基础设施配套标准

校区建设严格遵循《中等医学教育院校建设标准》:

  • 实验楼按Ⅲ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建造
  • 图书馆藏书量达12万册,生均35册
  • 学生公寓配备独立卫浴,上床下桌单元
  • 运动场馆面积占比18%,含室内恒温泳池

七、地质条件与建筑参数

场地地质构造属扬子地台四川台拗,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泥岩。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主体建筑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埋深-3.5米,持力层为强风化泥岩。校区最大建筑密度35%,绿地率38%,硬质铺装采用透水混凝土工艺。

八、智慧校园建设指标

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

系统模块覆盖率数据对接量响应时效
安防监控100%1200路视频流毫秒级预警
能源管理95%8大能耗节点实时动态监测
教学资源85%3TB数字资源库千兆带宽保障

泸州医学院卫校现址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发展,已形成集教学、科研、临床实践于一体的医学教育综合体。其选址既延续了历史文脉,又契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医疗资源整合、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形成示范效应。随着泸州建设区域医药健康中心的推进,校区作为核心教育载体,将持续发挥辐射川南、联动云贵的医学人才培养枢纽作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